解读中国血透产业政策、连锁扩张、数据血透和保险支付变化
2016年12月,前国家卫计委陆续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血液净化机构、病理诊断中心4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鼓励血透中心向民营资本开放。67号文的发布,标志着无论从患者的角度,还是从产业角度,国家对于血透行业的支持力度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个领域必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当然,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在,在血透中心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血透中心怎么打造连锁合作模式?中国三方血透中心的标准变化是什么?
6月9-10日,由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动脉网联合主办的“新构造——2018基层医疗创新实践峰会”在杭州市盛大召开,其中民营血透产业发展论坛邀请了涉足血透中心的企业创始人、高管以及产业研究专家,重点围绕血透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机会和挑战,展开为期半天的讨论。以下,动脉网对企业嘉宾观点进行了整理。
第三方血透中心的2.0时代
分享嘉宾:爱肾医疗副总经理张永强
2014-2015年的时候,政策开放,一时间很多人涌入到血透产业,大家都很激动。不过从2017年开始,血透产业发展进入到新的2.0阶段。
第三方血透中心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在中国是比较崭新的事物,2011年应该是中国独立血液透析中心发展里程碑,当时我还在另外一家上市公司任职的时候,就从组建团队开始,建立血透中心。
现在的血透中心数据是,2016年到2018年6月,完成工商注册总数量346家,近一年完成注册的数量是247家,发展速度还是挺快,这是因为独立血液透析中心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健康服务需求的必然产物,可能会对民营医疗定位、价值、信任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对比国外市场,巨头DaVita用10年时间建立1000多家血液中心,我觉得中国市场不会比他们慢,快多少不好说,我觉得差不多5年时间可以达到上万的体量,但由于政策、资源等原因,这是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目前,市场上有将近5000家血透中心,95%以上都是公立的,从整体定位上,即使5年以后,有10000多家的话,新增的6000-7000家至少70%-80%都是民营的,独立血液透析中心也依然是公立医院的补充,但这并不是说第三方独立血透中心不重要,而是未来最终要形成一个质和量互补的服务体系,这是我对行业的一个期许。
第一个是量的补充,体现在绝对量的补充和相对量的补充。绝对量上因为我国整体透析患者的数量仍有巨大释放空间,而且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改革和限制正在推进。相对量上,现存血透中心的集中度高、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一些城市的主城区,周边还是比较缺乏,差异化需求也逐步显现。
第二个是质的补充,体现在服务优化多样化以及医疗质量提升。我们不能只看量,未来确实需要大量的民营血透中心,如果本身的质上做不好的话,未来是没有发展空间。服务多元化,包括患者宣教如营养、运动、心理等,以及患者院外管理和响应,这些是民营血透中心比公立医院会做得更好的地方。
医疗质量的提升,包括费用、成本和创新,比如商保、慈善基金的补充和补贴,耗材、药品的议价和降低或者新体制、新机构带来的改进和创新,影响中国血透发展、病人生存质量,最突出的还是经济问题。
那么,如何提升独立血液透析中心的核心能力?需要提升认知水平、模式选点、筹运水平以及医疗能力。
第一点,提升认知水平。血透中心拥有较高投入、较长周期和较大风险,这需要从业者更务实、更开放、更努力。区别医美、口腔等消费医疗,血透是刚需而且重医疗,透析患者每周透析治疗是必须的,如果不做的话,两个月左右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另外,血透如果没有医保的话,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完全覆盖自费。最后血透还是强竞争的产业,尤其是面临公立医院的压力。
第二点,提升模式和选点。从患者的分布来讲,肯定是大城市比较多,至于是北上广深、省会中心城市,还是中心城市跟区县,还是要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资源匹配,综合考虑成本和利润。落地的方式现在无外乎科室合作、收购医院和和新建中心。
目前来看,跟公立或者私立医院合作的模式不太走得通,收购医院倒是省时间,但是团队融合难度不小,因此新建中心和肾病专科医院,前期可能会比较麻烦,但这是必经之路,如果想把医疗和服务体系植入到一家医院里面去,建议还是从零开始做,形成稳定成熟的管理体系之后,扩建速度就会很快,美国一年可以增加150-160家血透中心,在中国,这其实还可以提速。
第三点,提升筹运水平。能够凸显新建中心的优势和最新理念是“第一眼情人”+“言之有物”,在硬件上比别人好,还包括布局分区、通道流程、安全管控、环境设施、人性照护、医疗转诊以及劳动保障等,不仅要专业化,还要人性化。
此外,提高运营能力,如何成为透析患者的首选机构、如何建立连锁化的能力,从1家到10家,从降低采购成本、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节约用人成本、吸引和留住人才等方面,维持可持续性。
第四点,提升医疗能力。在医疗能力的体现上,医疗质量是最核心的。当然前提是保证透析患者的安全,在此基础上要提高质量,然后提高我们的医疗服务能力,各个环节都要标准化,提高就诊的体验,这很关键。
用“激烈”来描述第三方血透中心市场还不到时候,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赋能行业提升整体水平,这就需要协作,比如爱肾医疗现在跟贝登合作搭建了一个肾械易购的B2B采购平台。血透治疗采购的器械和药品非常零散,这个平台可以在产品线、价格、技术支持以及售后保障上赋能行业,降低采购成本、较少中间环节。
血透产业虽然是一个初兴的产业,但是长期来看,现金流、可扩展性都是非常好的。未来,产业一定要形成合力,提高行业整体的水平和口碑,争取形成一些标准型的规则,做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事情。
数据血透实现分级诊疗同质化慢病治疗与管理
分享嘉宾:英福美信息科技创始人王卫
我的背景是IT出身,10年日本的生态管理经验,还有10年是在东芝医疗、GE医疗等世界五百强医疗企业做医疗产品的研发。英福美团队提出了“数据血透”的概念和整个内涵体系,并且带领团队落地研发临床标准化流程、个性化精准化的面向临床的产品群。
血透实际上是一种常规性的慢病治疗,而且病人一周需要去医院2-3次,个别的是4-5次,他们一定是在身边的医疗诊所解决日常的治疗问题,不可能每次都去爆满的大医院,因此血透产业天然适合区域综合医院透析中心与社区医院透析中心一体化配置,也就是区域综合二甲以上医院负责基础技术支持和紧急救治,覆盖周边10公里的社区透析分中心,再需要配置一个区域肾病透析指导或质控中心。
血透产业的优势在哪?你只要给病人治疗,一般会一直留在你这里,但如果想服务好患者,作为一个外行IT团队,之前没接触过医疗,于是就先从服务好医生和科室开始,找准他们的痛点,这是我们设计一整套解决方案的初衷。
在慢病持续的治疗过程中数据是极其重要的,没有精准数据的前提,医生很难轻松地管理病人,病人也很难精准判断自己的病情状况配合医生治疗,解决依从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就从数据入手,打造数据血透一体化慢病诊疗服务平台,服务科室和医生,把医生和护士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进行人文关怀和医疗照护,这也是我们看到日本很多成功血透中心的运营方式。
数据血透一体化慢病诊疗服务平台可以打通血透临床综合管理系统、个性化预后评估与精准治疗服务、临床质控在线管理、远程专家指导、在线患者教育、医护技在线培训、转诊服务以及医患院外管理等环节,而且英福美是从大三甲包括二级医院开始推广,因为他们的医护人员是最忙的,做好了对民营机构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目前,我们已经在北京市朝阳区打通了一个区域肾病透析指导中心平台,能够及时看到社区医院的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后,将分析报告给到医生,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去关注平时察觉不到的细节。通过这个工具,我们有责任和能力提升基层医生的分析和疾病判别的能力,这比一家社区血透中心请三甲医院大牌的主任来坐诊,来得更有用和实际,而且慢病是要持续跟踪和治疗的,还得靠自己的团队。
HIS厂商、挂号软件都在做数据平台,我们的优势在哪里?英福美做了一套数据血透闭环的产品,核心的部分是日本透析专家新里高宏的软件模型,包含了1968到1998年30年间的病人血液透析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自主研发,历经3-4年时间,于2014年3月正式推出专利产品:i-DiaPro 血液透析电子病历。
在研发之初,我们其实花了2年时间做市场调研和分析,真正着手研发是在2012年,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首先要解决的是精准数据采集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光是民营血透中心面临的,公立医院也一样。我们合作的朝阳区社区医院认认真真按照流程和要求跟着我们走,一开始就注意规范化、标准化的建立,2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了医护团队流程及操作规范化的标准,临床数据完整性就初步达标,并且使用大数据算法来评估一直没有很好临床操作方法的病人透析充分性的状况,而且完全不增加医护的任何负担。
我们搭建的血液净化综合数据管理平台包含i-DiaPro血液透析电子病历、CRRT电子病历、腹膜透析电子病历和血液透析个性化诊疗平台。那么可以实现什么样的效果?
首先解决的是覆盖血液透析4大环节12项关键业务的临床治疗管理,符合血液透析治疗标准流程(SOP),让病人更放心参与治疗过程。i-Diapro血液透析电子病历面向血液透析专科,提供血管通路,透析方案,阶段小结,护理评估等专用格式与内容,并与检验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住院病历系统实现整合。
质控分析统计依照质量控制标准对整体进行分布统计,对患者生化指标进行趋势变化对比分析,强化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的监控,满足透析质量控制与改进的要求。
质控分析是给科室做的一套系统,已经非常智能化,医生可以直接查看到哪些数据达标,反过来追溯到病人某一年治疗方案上是否有些缺陷,这完全是一个辅助医生床诊疗的工具,降低了风险。
联机数据采集方面,可以实现透析全自动化的治疗数据采集,自动记录、实时监控和及时预警。数据采集一定是是周期化和常态化的,而且只有多纬度的数据整合才能够全面的对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精准数据采集后就可以很自然地体现出个体和群体化的特征,IT的优势就明显了。
持续化、常态化、精准化、周期化、多维度化的数据集合,才可体现个体化、群体化特征。随着互联网+医疗在国家层面上得到政策鼓励,院内院外的数据打通是有希望的,只有打通了的数据对医疗临床的帮助才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可以解决很多的科研数据的、医生的临床数据分析的问题。
个性化诊疗的平台,我们有全球领先的在线透析充分性Kt/V评估系统,基于日本专家新里高宏教授研究的三十年日本血液透析统计的成熟模型,经过多年持续优化,并经过日本临床和国内中日友好医院临床验证,精准度与取血法检测尿素清除指数(Kt/V)相当,血液透析在线Kt/V监测装置已申请国家专利。
我们在临床跟专家合作过程中探讨,对病人一定要多纬度全方位的评估,才能保证其生活质量,而不是单点。
现在已经有三家民营血透集团中心在用我们的平台,另外系统有集团和分中心的概念。质量监控,可对各中心血透患者的治疗进行实时数据监测,确保及时发现问题,降低医疗事故风险,可对在治患者的透析治疗效果和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满足质量控制的监管要求。
运营管理功能对各连锁中心的医护工作状况及工作量进行汇总,对各中心的收入及费用状况进行汇总,对各中心的药品耗材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汇总和统计分析。实现集团总部对各中心的运行状况的把握,并为集团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集团内就不存在数据互联互通障碍的问题。
对于我们来讲,服务的是科室和医护群体,整个产品群是面向整个行业,在我们眼里不存在公立和私立医院的区别,因为我们要解决的整个行业的平衡问题。既然进到医疗领域里了,着急是不行的,血透行业已经进入到从管理运营上要效益,以合理的成本和投入做精细化的管理阶段,保证医疗质量、患者黏性,让患者非常乐意在你这里持续治疗,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提高科室管理的规范运营程度、提高医护技能,这是英福美希望为整个行业做的事情。
中国独立血透中心标准的变化解析
分享嘉宾: 北京达康医疗投资董事长陈少波
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67号文发布之后,大家都在讲血透,在这之前各地方标准是不同的。
在中国,最早做社区透析的是三生肾友之家,2009年的时候,他们和DaVtia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在辽宁锦州开设了两家社区卫生院里面的透析中心。
2010年,原卫生部授权白求恩基金会开展建立进社区、下基层的非营利性连锁血液透析医疗服务试点工作,达康医疗承接了项目的投资、运营与管理。经过多年积累,达康医疗探索实践出了“管理标准统一、医疗标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的独立连锁血透发展模式,但是最初做标准的时候,其实争论和研究颇多,比如针对安全通道的问题、医生资质、定级的问题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拟定出来了,比如在人员上,要求2名医师,其中1名肾脏病专业中级以上,20台以上,每增加10台增加一名医生,三级医院10台以上透析单元,其他5台等。
后来,我们发现一个问题,透析中心越下沉到基层越好,最好就开在老百姓身边,所以,我们不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或者一些省会城市开设血透中心,而是选择在区县深耕,甚至还到乡镇做了一些尝试。达康医疗创建了非营利性连锁“白求恩血液净化中心”,目前,已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西等中部地区投资建设超过50个血液透析服务中心。
在对透析机构进行定级的时候,第一个布局点是选择了青岛的胶州,山东批复白求恩血液净化中心。第二个是进入了山西。这个标准一直在变化,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发布征求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意见函,后来各省陆续发布独立血透中心标准。
一个关键点是,2016年12月,原国家卫计委印发《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和《血液透析中心管理规范(试行)》。但是跟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中心等三方机构相比,血透中心是直接toC的,这就意味着比toB的风险要大,因为在标准上不断地加杠杆,越加投入成本就越大。资本就越不敢进来干。
从本质上来讲,三方血透中心是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但是目前的状态是竞争关系。对于一家血透中心来说,理想的状态是开业而且和医保对接之后,3年开始获得较好收益,但是前面筹备运营的时间,目前来看还不太好控制。
互联网保险和医疗结合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分享嘉宾:小雨伞保险董事长徐翰
小雨伞保险本质上讲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今年3月份已经完成B轮1亿元融资,经纬中国、天士力资本联合投资,此前已经获得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信天创投两轮融资,已经推出多款综合健康保障方案解决。
公司旗下有金融和医疗两个方向,在医疗板块,我们今年中标了阜外和深圳孙逸仙心血管医院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数据库的建立。
一个数据是中国慢性肾病的患病人群达到1.3亿,其中40万的肾衰竭者需要接受透析。透析有两种方式,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前者是每年7-10万元,后者是每年4-5万元,简单的一个结论,腹膜透析会比较便宜。
从保险的视角来看,患者到底使用哪种方法来进行治疗,取决于医保政策。在美国透析产业五十年的历史变迁中,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比例曾出现大幅度变化,就是因为医保报销方式、报销比例不同而导致的。所以,透析方式的选择受政策影响因素较大。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是使用血透的,但是只有中国香港、新西兰和墨西哥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使用腹膜透析,比如香港采取腹膜透析优先的政策,如果不是因为禁忌症只能采用血液透析,就必须先选择腹膜透析,否则医保将无法报销。
高昂的费用终极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选择互联网。2017年,全球已经有33亿的互联网用户了,手机普及,促进了社交媒体的互联。消费者转战线上渠道,但是目前保险公司的服务和产品明显滞后。目前来说所有保险公司的产品,在互联网里面有两个领域是做得比较落后的,第一个领域在电信和有线,然后是医疗。
具体到肾病领域,慢性肾病大数据的收集才能定制出性价比高的专属产品。我们现在是6家保险公司的TPA服务商,提供理赔服务,我们设计出了产品之后,保险公司最后的理赔工作也是由我们来做的。去年我们做了5万例的理赔数据,结果5万例一个肾病的案例都没有,这个数字表明,肾病市场的保险处于待开发状态,潜力很大,没有数据的时候是很难为行业定制出保险产品。
我们跟阜外就搭建了先天病的外科手术数据库,医院会把先天病的数据分享在平台里面,有了数据积累,在保险公司的精算模型里面就可以导入数据,这个时候产品就可以被研发出来了。
除了保险产品设计,我们有一个小雨伞筹的平台,主要是给大病患者的互联网筹款平台,基本上每10个案例里面就会有1个尿毒症患者,他们需要血透,可通过互联网的筹款手段筹集治疗的费用。
购买了重大疾病商业保险后患者需求,赔付了之后,他们更需要的是就医指导,不是赔完钱就结束,比如得了尿毒症,接受哪种血透的模式比较好,怎么样的慢病管理方式是有效的,这是他们非常需要的。
在这方面,小雨伞保险也希望对接投资优质的慢性病管理机构,在后续购买了我们的产品,同时提出了理赔需求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可以满足患者保险后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机构获客导流,形成信任背书,这是互利共赢的事情,值得所有从业者探讨。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大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