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长祥:三博脑科如何从求生存到求发展
自2009年我国推动医疗改革以来,鼓励并支持社会办医的政策文件不在少数。但是说起民营医院,人们脑中立刻浮现的是“莆田系”的坑蒙拐骗以及昂贵的治疗费用,这么多年来这些观念也未曾转变。可早在2004年,栾国明、于春江和石恩祥三位脑神经外科的医疗专家就辞职创办了北京三博脑科。十几年过去,这家民营医院连续多年在北京市卫计委公布的医疗服务能力(DRGs)排名中,与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同为神经外科三甲。
2004年,现任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院长的闫长祥也选择加入三博。他表示,尽管当时选择很多,但认为三位创始医生组成的名医团队大有可为,便加入了三博。闫院长这一待就是十四年。
名医影响力带动医院发展
相对于遍地开花的皮肤科、妇科等的民营医院,三博却选择医学中最复杂的脑科作为深耕领域。以前由于技术的限制,脑部手术可以说是一个禁区,高风险高难度是它的代名词,而且脑科人才也是十分稀缺。因此,纵观全国,专攻脑科的民营医院凤毛麟角。
说起一般的民营医院不做脑科的原因,闫院长说了两点:首先是人才问题,这是每个医院都存在的问题,只是民营医院比较明显。一个医院培养出能够独立工作,独当一面的医生至少需要十年,还需要医生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这很难。其次,生存是民营医院的另一大难题。在公立医院这座大庙里,专家不用担心没有患者,但对于走出体制自己创业的民营医院则不同,有没有病人能不能活下来是很大的问题。
“三位创始名医就是三博的顶梁柱。”闫院长说医院的生存压力刚开始主要在三位创始医生的身上。三博刚成立的时候,就形成了三位创始人加上CEO的3+1管理模式。三博的三位创始医生本身就是脑科专家,靠着三位的影响力带来病人,来一个病人照顾好一个病人。三博的品牌在三位创始医生的影响力下慢慢成长。
民营医院如何从求生存到求发展
在三博的神经外科手术中,80%为四级手术,四级意味着难度最高,高难度也意味着高风险。
“做大多数医院不愿意做的手术。”闫院长说民营医院要自己找饭吃。大医院病人多,谁也不愿意做风险大的手术,但是三博做。不夸张地说,不进步,不提升技术,不改进服务,就没饭吃。三博的医疗技术也是这样被倒逼的越来越好。
三博现在规划着如何发展得更好。闫院长说,三博提出了“十百千计划”,打算在全国的省会城市要建十家集团医院,与全国的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医疗合作,建一百家合作医院,然后在二级医院建设一千家合作医院。他们的初衷是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好的医疗。
以技养医,费用公开透明
医院的发展也离不开医生的劳动。今年年初,闫长祥院长上榜“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2013-2016连续四年被中国名医百强榜评为TOP10胶质瘤、垂体瘤和颅底肿瘤手术外科医生之一。面对如何定义好医生的时候,闫院长表示不敢自称是好医生,但一直向着好医生的方向去做,医疗技术要过硬,医院和医生要有良心。
医患矛盾、“莆田系”、伤医事件等等不断削弱着老百姓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闫院长说,公立医院有公立医院的问题,民营医院最大的问题就是欺瞒病人,没有让老百姓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早在09年,作为民营医院的三博就成为了三级专科医保定点医院、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闫院长介绍到,三博严格执行医保规定,合理制定收费价格。三博药品和耗材两项的费用加起来不到总医药费用的30%。他们以技养医,与去年4月的新医改政策不谋而合,设立医事服务费,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对于药品回扣,三博采取药品临时采购写申请,长期使用经药事委员会一同商议的方法。闫院长坦言:“大家都是内行,这个药有没有必要都很清楚。”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