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4年融资近4亿元,臻和科技如何用多维评估的方式诊断肿瘤?
今年开始,臻和科技整个团队就一直很忙,它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举办的2018“CSCO-臻和肿瘤精准治疗论坛”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继5月在深圳首站启动后,成都站会议是他们举办的第二期。
近两年,基于NGS的肿瘤临床检测服务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所有人都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尽快进入临床,能够为患者提供实时、精确的用药指导、疗效检测、预后判断、耐药原因等信息,辅助精准治疗。
从投资人到创业者
在成立这家公司以前,杜波做过药物研发和管理,也做过投资。总的来说,从毕业到工作,他都没有离开生命科学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及人脉,为后面的创业提供了基础。
2010年,Illumina把测序成本降低到了1000美金,整个行业都沸腾了。杜波也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了NGS这一个领域,技术的进步势必带来巨大的价值。新的方法可能颠覆我们对疾病的认知。
“它有可能改变肿瘤诊断。”杜波在采访中告诉动脉网。NGS在临床上的应用,将带领人们从更深度的分子层面去重新认识癌症,新的方法可能颠覆我们对疾病的认知。
“当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杜波回忆道。
在他的核心团队中,有在临床-科研转化领域耕耘10余年的医学专家,也有在世界顶级药企从事多年肿瘤药物市场营销的商务管理人才。“技术的进步非常快,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快速的把这些东西转化为现实,成为患者可以用得上的诊断产品和方法。”杜波说,在这个领域,臻和做了许多新的探索。
2018年3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癌症报告》(中国癌症统计一般滞后3年,所以这次最新公布的是2014年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例),平均每天都有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肺癌发病率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人数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肺癌和乳腺癌分别据男女性发病率的第一位。
在临床上,要对癌症进行确诊通常需要进行穿刺活检,这种检测手段创伤性较大,会对患者造成较重的身体负担。不仅如此,穿刺活检所取的是肿瘤某一部分的组织,存在肿瘤异质性,所以并不能够精确的代表整个肿瘤组织。如果在肿瘤较小的情况下,穿刺也很难操作。
在取样过程中,液体活检便捷无创,还能够突破组织活检中肿瘤异质性造成的限制,代表了肿瘤整体的特征。
而肿瘤科常用到的影像学手段,则往往只能对肿瘤的位置作出判断,很难精准地做出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一些有经验的医生也可以直接根据造影来判断,但这一方法极度依赖医生个人经验)。
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的出现让肿瘤的治疗进入了新纪元。但一项技术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无论是靶向药还是免疫药,都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的。
同一种药物对相同癌种的患者并不一定有相同的疗效。基于NGS的分子诊断技术让我们了解到了其中的原因。即便是同一种癌症,也有不同的亚型,对应着不同的变异位点;反正,如若不同的癌症对应相同的变异位点,患者也有可能适应同一种药物。这就是精准医疗中经典的“雨伞试验”和“篮子试验”。
不仅仅是治疗,ctDNA和CTC的液体活检也是得肿瘤的早期筛查成为可能。这对后期肿瘤的治疗有巨大价值。
不仅如此,由于液体活检的创伤性小,取样方便,并且能够代表整个肿瘤状态,这项技术在肿瘤治疗过程、以及治疗之后的监测过程,也能够作为有力的工具。
可以说,液体活检颠覆了现代医学对肿瘤的认知,同时也颠覆了治疗,为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JP摩根预测,2020年液体活检的全球市场将达到230亿美元,高盛预测2020年美国液体活检市场份额为140亿美元。国信证券预测,2020年中国使用液体活检的肿瘤患者将达到500万人,按照50%的渗透率和一年4测的使用频次计算,如若每次检测的价格为2000元人民币,中国2020年液体活检市场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
在这个基础上,液体活检的价值不光是肿瘤诊断本身,还有商业价值、社会价值。
“1+N”,多维度产品实现肿瘤的综合评估
基于已经建立的ctDNA提取及定量检测技术平台,臻和科技在国内打造了以无创检测为主的实体肿瘤伴随诊断、预后评估、用药指导技术平台,包括肺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泛癌种检测。
“另外,臻和并不是只做无创的血液检测平台。”杜波告诉动脉网,除了血液检测,他们还建立了组织检测的技术平台。
图片由臻和科技提供
杜波认为,要对肿瘤实现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估,则必须具备多维评估的方式,这需要企业投入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个过程中,臻和科技也进行了多种新的尝试,比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放化疗的辅助诊断。
真正意义上的颠覆式创新,除了革新意义的技术以外,一个能够使其向上生长的环境也非常重要。杜波透露,在质量管控、用药指导的规范上,臻和科技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目前,在NGS技术平台上的所有血液样本,他们都会进行EGFR验证,通过NGS平台与ddPCR平台的双刃校正,保证在用药指导方面的准确检测。
NGS如何助力临床肿瘤检测
那么,最终,这项技术是如何助力临床肿瘤诊治的呢?
“这个行业非常特殊,既是应用,又是探索。”杜波说道。一方面,他们需要收集整理已有的信息和数据;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信息和证据。
他向动脉网解释,肿瘤本身变化很快,对应的治疗方案也在变化。根据新闻报道,2018年曾有一位已经乳腺癌Ⅳ期且已全身转移的患者最后被完全治愈,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这个成功案例并非偶然,这个试验也被证实可以重复的。”他如是说道,“我们就是要利用已有的、已经明确的证据帮助患者做治疗。但同时,我们也要利用这些检测结果,跟医生一起来探索新的治疗和诊断之间的结合。”
华西医院副院长刘伦旭告诉动脉网:“相比实体肿瘤组织活检,液体活检的取样难度要小得多,对患者来说就像查了一个血常规。”
而对医生而言,液体活检则是治疗过程和预后预测的有力工具。刘伦旭告诉记者:“它可以从很多层面反映手术的情况,比如肿瘤是否切除干净、术后有没有发生转移、甚至可以对患者的生存情况做出预测。”
而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指导医生用药。根据这些突变,预测患者对哪一种药物会有更好的应答。“大量研究表明,这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是有价值的。但这个领域仍然还有很多规律需要去摸索。”他这样说道,“总体来说,未来是非常有前景的。”
这项技术在临床作用如何?
做为一名外科医生,他对液体活检的临床价值有更切身的体会。
首先是体现在治疗的精准性上。“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比以前更加精准。”刘伦旭表示。在外科手术中,哪些病人适合手术、手术切除范围多大、以及手术前和手术中如何精确定位等,液体活检都给出了可以量化的指标。而在这之前,大多是依赖影像学或者医生个人经验。
图片由臻和科技提供
“在外科手术中,液体活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让病人在最小的创伤条件下,获得最快、最大限度的康复,同时又能获得最长期限的生存期。”他这样说道。
另一部分则体现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案上。刘伦旭告诉动脉网,以前完全不能治疗的晚期肿瘤,有可能在服用这些药物有出现明显的好转,有的病人甚至可以长期带病生存。
但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适用于这些药物,也有的患者在用药一段时间之后出现耐药性。如果在患者出现耐药后,又通过检测发现了新的突变,这个突变又有可以使用的药物。那么,虽然病人的病情复发了,但通过基因检测又找到了新的药物,则可以继续用药生存。
“这样的话,以前很危险、致命的疾病,就可以慢慢变成慢性病。”他补充道,“现在治疗的效果提高了很多。”
“当然,目前仍有一些肿瘤是我们还没有攻克的。”他继续说道。每一个肿瘤患者的情况都不同,不同肿瘤体内每一个细胞的突变也有可能不一样。一种药物,并不能覆盖同一癌种的患者。
“一些患者可能有共性,他们能适用同一种药物。但现在的精准治疗还是精确到一类人,真真意义上,我们的目标是要精确到每一个患者,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刘伦旭表示。
由于肿瘤的抑制性非常高,在治疗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转换,或者出现新的突变。“所以如果要真正、彻底的解决肿瘤问题,我想以后要做到为每一个患者定制化药物及治疗措施,来应对病情的此消彼长。”刘伦旭表示。
他透露,在这一方面,华西医院也做了非常多的基础应用研究,包括肿瘤免疫、肿瘤微环境等方面。“在精准治疗上,免疫治疗是又一个重大方向。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这样说道。
一边应用,一边探索
据了解,臻和科技与华西医院在此前就已经展开了基因检测临床探索的科研合作,包括基于NGS的治疗预测、用药指导、生存期预测等等。
而臻和科技本身也在进行非常多的前沿探索。除了目前走在前列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精准治疗,他们还针对消化道肿瘤等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一些患者在用药后预后效果非常好,而有些患者却比不用药进展还快。我们就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探索。”杜波表示。这些情况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出现比例非常高,最多能达到20%。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患者在服药之后,反而加速了死亡。
“这种情况需要做很多的筛选,我们也做了很多研究,尤其在数据积累上做了很多工作。”杜波表示。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大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