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AI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资本如何助力产业升级?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应用到医学影像识别、疾病辅助诊断、外科手术、基因测序以及医疗大数据等许多方面,2017年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出台,更是对整个大健康产业释放出重大利好信号,医疗AI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风口。
然而,我国现行医疗服务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医疗AI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此形势下,政策、技术、资本成为驱动医疗产业创新变革的主要动力。
2018年10月28日,由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资本助力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升级”论坛在成都举办。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龚建中、软银中国合伙人宋安澜、IDG资本合伙人张建斌、麦肯锡全球董事副合伙人吴永现、EDDA科技副总裁范黎、兰丁高科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小蓉、移宇科技董事长杨翠军、安翰医疗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郇丹丹、联医医疗董事长王鹏、希氏异构创始人兼CEO宋捷、浙江省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龚向阳、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主任王东等行业精英与医学专家共同参与论坛,围绕人工智能对辅助诊断、赋能医疗等各细分领域的发展趋势、商业闭环、资本投资机遇等问题进行专业而富有深度的探讨。
主办方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行全资附属的专业投资管理公司,其在港澳地区、内地和海外地区进行多种形式的投资活动,投资领域涉及医疗、消费、能源、交通、金融等行业。
资本布局医疗AI,看中了企业什么?
人工智能自2017年开始受到广泛关注,2017年亦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根据动脉网数据库的数据显示,这一年国内医疗人工智能行业一共发生27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17亿人民币。2018年,国内可统计的医疗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130家,头部企业在新的一年进入商业模式的改造与优化,同时也陷入了能否切准临床核心的难题。
AI+医疗经历了一轮火热之后,逐渐平息下来,高估值高成长的企业也让资本进入冷静的思考期,能否更好地进行临床应用成为了投资的重要因素。在这一阶段,企业如何把握机会、如何将资本与产业结合起来,成为了本次论坛的核心关注点。
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投”)执行总裁龚建中先生在讲述《资本助力智能医疗产业升级》的核心议题时表示,对于AI来说,数据、算法、场景是中银投研究AI企业时关注的核心点。数据质量是医疗AI的发展基础,如何把基础的算法转化为应用的算法是AI企业发展的关键,知识产权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医疗健康产业与投资间的痛点在于生产链条的不明确、资本界限的不明确,对于企业和资本来说,应当找到各自的定位,联动发展,让资本成为企业乃至整个健康产业的“加速器”。
中银投在AI医疗领域的投资偏好“从1到N”的企业,龚建中先生表示:“‘1’指的是企业已将自己的知识产权转化为较为成熟的产品,具备商业化推广的条件和前景;通过资本的助力,不仅可为企业提供商业化落地的资金,更可与企业一起研讨技术路线、产品路线、商业模式、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化和升级,从而使得被投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成功推向市场,达到广泛应用的‘N’阶段。”
另外,龚建中先生也特别指出投资于早期阶段的投资机构,如晨兴创投、软银中国等为创业企业提供了早期支持和帮助,包括中银投在内的专注于不同投资阶段的机构也以资本为纽带共同助力创业企业进一步发展。
在会场,软银中国合伙人宋安澜先生也以软银在医疗领域的布局为例,解构了医疗AI的产业链及资本的投资逻辑。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从2017年开始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率,根据软银中国的预测,今后几年的增长率将高于40%。继2000年的PC互联网和2010年的移动互联网之后,人工智能是下一波颠覆性技术,对风险投资来说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AI已向医疗领域的各个产业渗透,新的能力、新的商业模式,随之带来的是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宋安澜先生表示:“软银中国在AI领域早有布局,但是我们认为在做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谨慎,而且一定要有选择做项目。人工智能并不是所有都能成功,选择性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要点。”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咨询机构之一,麦肯锡全球董事副合伙人吴永现先生带来的更多是关于医疗健康产业的直观数据统计,从数据中洞察医疗健康科技的投资风向与机会。
根据麦肯锡对近两年投资数据的分析,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主要呈现五个趋势:
一是中国医疗产业正处于变革之时,近年来中国医疗投资无论是在投资事件、投资金额、企业种类方面都表现得尤为活跃;
二是产品和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投资的主题,如人工智能、基因诊断领域的投资;
三是国际并购交易量激增;
四是由于政策创新和驱动,中国日益在医疗平台科技发展与投资方面引领世界;
五是医疗生态系统的广泛合作日渐成为趋势,包括与科技行业关于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及与VC/PE的投资合作。
从医疗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模式创新
创新企业作为医疗AI领域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产业生态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是现阶段医疗AI企业的发展重点。
随着“治未病”观念的普及,人工智能在早期癌症筛查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兰丁高科是中国最早一批将医疗AI应用于临床肿瘤细胞诊断且已实现商业化成果的企业之一。通过数十年的深耕,兰丁高科不断升级自身的技术与服务,成功实现了人工智能在筛查领域的应用的不断扩展与深入。
兰丁高科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小蓉女士认为,作为科技创新企业,在逐步提升自身实力与创造力的同时,也要注意考虑临床应用如何开展以及商业化方案落地的可行性。“作为一个企业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有了人工智能诊断市场就会买单,而是怎么介入市场。”
EDDA科技副总裁范黎女士认为,医疗人工智能,尤其是在精准外科方面的应用,最大的特点就是和人打交道,“我们要让医生‘喜闻乐用’,产品要好用,对病人的实际临床效果要显著。我们认为医用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不是取代人。”
相比前期诊断类的人工智能企业,EDDA科技的IQQA赋能平台已经通过多项FDA批准和中国CFDA批准,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IQQA精准手术临床案例已超过45000例,有效辅助医生进行有效的精准手术规划。IQQA用户包括中国医院排名前十位中的九家以及美国排名前十位的五家,用户医院以独立发表有关临床论文250多篇。
“医疗不可能三角”难题需要引入新的技术增量,而新的技术体的出现又会改变活动方式、产业构成以及制度安排,新技术的到来会引起经济体系中价格、生产网络的扩展性调整。
针对消化道疾病诊疗的痛点,安翰医疗研发胶囊胃镜机器人,实现1米到0.01米的突破。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除了检查消化道的胶囊机器人,安翰还研发了将产品拓展到治疗领域的振动胶囊机器人。安翰医疗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郇丹丹女士介绍道:“通过胶囊对消化道终端神经按摩,能够治疗高发的便秘问题,也解决了高发人群中老人、孕妇不适合吃化学药物以及耐药性的痛点。”
医生需要AI,并且是能够进行临床应用的AI
在最后的圆桌环节,以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龚向阳先生和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主任王东先生从医生的视角谈到了医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
龚向阳先生认为,医疗AI产品契合临床,能走进工作流,这非常重要。“医疗应当从需求当中驱动,临床当中遇到问题找方法,AI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
王东先生表示:“从诊前筛查到诊中治疗,如外科医生的手术环节,内科医生的检验问题,再到治疗后的康复、随访,每个环节我们都希望做到真正的AI化,提高效率和精准度。
移宇医疗董事长杨翠军先生在谈到AI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时表示,糖尿病不是大病,但是很麻烦,AI在糖尿病领域可以实现智能监测、智能治疗,打通智能监测和智能治疗之后,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在糖尿病领域做AI的痛点在于,糖尿病虽然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巨大,但是存在很多冗余信息,“血糖存在持续波动的特点,血糖会受情绪、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变化,因此,糖尿病AI除了要训练模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
“传统的线下流程繁琐且效率低下,在器械流通过程中通常产生的是线下的交易数据,想要把这些数据利用起来,以最简单的流程改进产品要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联医医疗董事长王鹏先生表示,人工智能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了产业效率,医疗器械从生产商到终端,中间会经过很多环节。通过人工智能个性匹配或者是数据挖掘,可以非常好帮助中国的产品商把终端用户需求给描述出来,是什么样的用户在用,价格需求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产品需求改进。
在投资人代表回答会如何选择AI企业投资时,IDG资本合伙人张建斌先生表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未来能引领空间,能够落地的“硬”产品,是IDG资本所青睐的。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供给端的改变、效能的提升,如此前提到的安翰医疗和EDDA科技。此外,企业的产品还需要解决目前人工智能在整个医疗领域的应用障碍,如伦理障碍、法律障碍、医保障碍、收费障碍等。
本次论坛在富有深度的观点与讨论中落下了帷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的论坛只是对于医学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和投资讨论的开始,未来我们也期待资本助力医学人工智能,从而真正实现产业升级!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10 什么是吉兰-巴雷综合征?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