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NIPT:出生缺陷防控市场正从中间红海走向两端蓝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低收入国家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42%,中等收入国家为5.57%,高收入国家为4.72%。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病例总数庞大。
日前,2018年儿科年会如期召开,出生缺陷防控在会议期间被多次提及。我国出生缺陷防控可分为三级防线,第一级是孕前的遗传携带筛查,第二级是产前的一系列的血清学、影像学、基因组学筛查,第三级防线则是新生儿筛查。
尽管三道防线加持,我国每年还是约有90万名新生儿存在出生缺陷,其中遗传性出生缺陷约占总出生缺陷的30%。
并且,在新生儿阶段,很多遗传病的表型特征不是很典型,不一定能直接被观察到。普通孩子虽然看起来健康,但也可能是遗传病的潜在患者,这部分遗传病的表型是在生长发育中逐渐显现的。一旦发病,将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1、基本面:出生缺陷已成为我国婴儿死亡的首要因素
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病例总数庞大。
据国家卫计委妇幼司领导报告《中国出生缺陷防治进展》第六届出生缺陷防控会议的数据中,对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系统的统计,大约每5个婴儿死亡中就有1个死于出生缺陷,每小时有3个婴儿死于出生缺陷。出生缺陷已成为我国婴儿死亡的首要死因。
在2018年8月最新发布的《全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中曾提到,将把出生缺陷防治融入所有健康政策。坚持防治结合,健全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程服务。
具体目标:到2022年,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65%,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到80%,产前筛查率达到70%;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0% ;确诊病例治疗率达到80% 。
2、基因技术助力出生缺陷防控:不止NIPT
由于基因检测可用于遗传疾病的检测,因此对预防出生缺陷有重要意义。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工作,需要突出重点,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推动基因检测技术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中的科学应用。
NIPT是基因技术在出生缺陷防控的一力作。但除了二级预防,基因技术企业也在往一级和三级预防扩展。
NIPT是最早商业化的基因测序技术,从2008年诞生至今,这里已经是一个红海市场。但将基因技术应用到1级和3级防御中,所涉足的企业数量并不多。相比之下,这还是一个蓝海市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NIPT外,几家行业巨头公司或多或少都在孕前和新生儿筛查阶段进行了布局。
贝瑞基因最早于2013年便推出了染色体畸变检测产品科诺安,除了用于孕中检测,这款产品还能用于有染色体遗传病家庭史人群的孕前筛查。
2016年8月,贝瑞基因“植入前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通过CFD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这一产品的推出,标志着贝瑞基因完成覆盖婚前孕前、植入前、产前、新生儿期的出生缺陷防控服务与产品布局。
其实早在2014年,贝瑞基因就联合中国解放军总院成功开发出了单细胞水平植入前胚胎的全基因组检测技术,并将成果发表在了《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
2016年,科诺安染色体疾病整体解决方案全面上市,包含从DNA提取到出具报告等一系列配套产品,除了产前,还可以用于流产原因排除、不孕不育原因查找以及疑似染色体疾病患者等染色体疾病检测。
除此之外,还有贝聪安、携心安(SMA、FXS筛查)等筛查产品。
在推出NIFTY1年之后,华大基因又推出了耳聋基因筛查产品,通过采集微量血液,能够在新生儿出生5-15天后检测出是否存在先天性、迟发性与药物敏感性耳聋风险。随后的几年中,安孕可、安馨可、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产品相继问世相继问世,华大基因也逐步完善了从孕前到新生儿期的产品布局。
2009年,博奥生物研发出了国际首款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为预防遗传性耳聋提供了有效支持。公司早在2011年便在北京是开展了高危人群致聋基因筛查项目。随后,公司在成都、长治、南通、郑州、长春等地区陆续跟进,并继续延伸到了上海、福建、山东、云南、江苏、湖南、吉林、浙江、广东、安徽、甘肃、贵州、新疆等地区。
据了解,全国使用耳聋基因检测芯片筛查等总人数早已超过100万。
安诺优达是NGS领域的后起之秀,科研服务是其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在出生缺陷防控的产品布局上,出了NIPT产品,公司也在近几年间先后推出了叶酸代谢、耳聋基因、地中海贫血等覆盖孕前和新生儿期的检测产品,完成其从上下游、科研+临床、出生缺陷到肿瘤等多元生态。
优讯医学则更多聚焦在临床肿瘤和出生缺陷防控领域。出了出现频率很高的叶酸代谢、地贫和耳聋基因检测,他们还推出了孕期体检类产品,从孕前到新生儿期,甚至孕期的体检也涉足进来。
明码生物科技其宗旨是应用精准医学大数据改善人类健康。此前,明码生物科技在基因测序领域的业务多位数据服务,公司与华为云、阿里云间的合作。而至2016开始,这家公司开始推出实质化的产品,便是从出生缺陷防控开始。
2016年12月,明码生物科技正式发布了孕前携带者筛查产品——“福码”。福码是明码生物科技领先推出的一款无创孕前遗传病基因筛查产品,可以筛查中国人最常见的135种严重隐性遗传病。
时隔近两年,明码生物科技再次联合上海复旦儿童医院发布新生儿基因筛查产品“馨码”。双方表示产品能够实现百种新生儿常见遗传病的覆盖,有望推进我国精准医疗,尤其是新生儿基因疾病三级预防的发展。
3、资本怎么看?
从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来看,这些公司正踩在基因技术的快车上做着顺应时代发展的事情。但一如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从早期技术到产品化、市场化,这中间离不开市场的支持。
那么,资本对这一领域又怎么看呢?
从数据来看,这里有3家上市公司,另外博奥生物更是清华系的企业。华大基因的大部分收入其实是来自出生缺陷产品,而贝瑞的早期业务也是出生缺陷防控。仅产前筛查,就孕育了两家上市公司。
再看非上市公司,安诺优达和优讯医学都属于布局出生缺陷防控3级防线的企业两家公司融资总额分别超过7亿和2亿人民币,其中,安诺优达的估值已经超过了40亿人民币。
相比之下,明码生物科技没有去挤产前这一个市场,专注在了孕前和新生儿两个阶段。他们计划用大数据来助力出生缺陷防控。成立3年来,这家公司也融资了3.3亿美金。其中,仅2017年公司就完成了两轮融资,融资金额总计3.15亿美元,投资机构的名单中包括了红杉资本、淡马锡、云锋基金等资本大牛。
另外,凡迪生物以6.8亿人民币被三胞集团收购,更是创下了当时的记录。
“NIPT这一类产品,为中国的出生缺陷防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周文浩教授表示,“但是从目前中国的情况来说,光单纯的一个环节预防是不够的。”
4、新生儿筛查,出生缺陷最后一环的补救措施
一级预防是从遗传学的角度进行携带者筛查,二级预防则是在产前。但尽管如此,每年仍然有约90万名新生儿带有出生缺陷,目前临床上也有一些三级预防的检测手段,如串联质谱等技术。“但问题出在遗传层面,还是需要基因检测的技术手段才能看清楚。”他补充道。
周文浩教授透露,在发达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有40%是遗传因素。经济越发达,遗传在死亡原因的权重就越明显。“因为其他问题都已经克服掉了,但是遗传问题还摆在面前。”他表示。
2016年8月,复旦儿童医院与明码生物科技共同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两年后,双方又联合推出了新生儿基因筛查产品“馨码”,希望能够为出生缺陷防控最后一环加码。
“我们需要一个定位系统,把疾病的坐标找出来,这样医生才能找到解决方案。”他这样说道。
5、未来:数据的力量
但有产品问世就够了吗?尽管基因测序的成本已经降到足够低,但放眼市场的肿瘤检测产品,动辄上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作为医生,我们希望产品能够对临床有帮助,快速、精准、便宜。”问及什么样的产品是临床所需是,周文浩教授这样回答。他认为,检测产品要足够快,才能满足临床决策的要求;同时这个产品要足够精准,结果不能模棱两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一个产品的覆盖面要广,价格要足够低。
“我们希望能够像血常规一样的产品,让病人花很少的钱,把事情办好。”他继续说道。
的确,但从技术上来讲,基因检测在临床检测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但要把产品做到在临床中普适,价格、准确性、可操作行、规模化则决定了产品和企业是否能够脱颖而出。
如何才能实现呢?我们又查阅了几家龙头企业近年的动向,发现大数据可能是一条路径。
明码生物科技总经理袁健中告诉动脉网,馨码的第一代产品雏形需要检测3000多个位点。而在经过大样本临床验证后,他们把检测位点缩减到了300个,同样能够覆盖100多种疾病。“避免不必要的检测,成本自然也就下来了。”他这样说道。
除了明码生物科技,其他公司也在实践大数据之路。2016年起,贝瑞基因则启动了神州数据云项目,完成世界首个中国人群基因组数据库建设,填补了国际基因数据库中缺少中国人群特有基因组数据信息的空白。2017年,上市后的贝瑞基因更是在福建投资建设大数据产业园。该产业园是以中国人群致病基因信息库的大数据为核心的项目,通过云计算、基因测序、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搭建覆盖产、学、研、资四大版块的生态系统。
“这是我们认为正在涌现的一个市场。”这是周代星在一次采访中对大数据产业的评价。他认为,目前的基因大数据还处于片段化的状态,尚未形成产业链中的一环。但他强调,从目前的现象来看,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的提高,将成为行业下一步竞争的必备基础。
而对于明码生物科技而言,除了检测产品的迭代升级,基因大数据另一重要的用途则是在新药研发上。
在找到病因后,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找到解决方案。对于未满足的需求,这些积累下来的数据则能为药企的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明码生物科技本身就拥有非常多的数据解决方案。
袁健中告诉动脉网,在药物的临床试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临床效果不如预期的情况。这其实是因为患者样本筛选所至,临床入组中仅仅考虑了表观形态,而没有考虑相同疾病的患者在遗传学上的差异。基因大数据的加入,则能够从遗传层面对患者进行重新分类,再结合蛋白组学、临床表型,能够提高新药研发的有效性。
同样,药物靶点的开发主要依赖分子诊断技术,大量的临床样本能够为 药厂的新药开发提供方向。
我们常常说道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但这些花朵中,有一些人的成长过程也伴随着病痛的折磨。“优生优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为了提高人口质量,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但正如周文浩教授所言,在其他问题解决后,遗传因素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在接下来的出生缺陷防控中,遗传缺陷的解决或许会成为首要任务。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