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化,医疗服务创业的生死分水岭
医疗服务产品化是一个很难的事情,纵观医疗行业的产业链中,一直以来就是围绕医生治疗阶段而延伸。
但医生与医疗产业行业以及第三方医疗平台不能做浅链接,需要更深入的链接就需要更多的医疗创业项目形成完善的产品化,相互赋能,完善产品模式,这也是《多肽学社》本期圆桌派的讨论主题。
本文为多肽链 丛名龙|多肽学社原创
12月21日,北京彩虹路甲六号,金枫酒店,多肽学社圆桌派人气满满。关于如何赋能医疗服务机构,6家机构7位圆桌对话者,120分钟的深度讨论,共同讨论如何赋能医疗服务机构的命题,其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讨论医生的技术服务如何产品化。
左起:康秀年、严睿、姚东宇、于涛、张鸣真、张晔、高歌
参与对话的多肽学社圆桌派嘉宾:
麻医台创始人 徐芜玲
“麻医台是互联网化的麻醉医生平台,我最终定位是第三方医疗服务集团,市场主要切口在医美市场,医生商业化转变的方式是很痛苦的,我们的语言投资人不懂,双方壁垒太强烈,医疗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所以医疗商业化不能太草率。”
璞信健康总裁 张晔
“从医世家,毕业后就在做医院运营管理,进行过不同的学科发展尝试,目前我们也在做医生集团,但是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落地难,为医院做康复学科规划,医院付费意愿差。
如今我们主打康复学科,因为我们认为养老与康复一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今在天通苑也落地了一家养老中心,与天通苑社区合作,并且投入了台湾的护理团队。”
企云医院管理 姚东宇
“企云医院管理在做的事情更多做医疗器械投放,我们的长板在于积累的很多资源,短板在于医生资源相对短缺,在做设备投放的时候,需要医生的配合进行运营。”
领投企业咨询CEO 康秀年
“领投企业咨询目前做医疗的投融资服务,对于医疗投资我算是初步入门,在与很多医疗投资人深入沟通后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线,未来大有可为。”
新亚健康创始人 张鸣真
“我是做媒体出身,在接触医疗行业后,我真的想把医疗做成大众化、时尚化、娱乐化,我们在做的事情更多面向消费级医疗市场的传播。如今媒体资源只是一个窗口,我们通过用大众语言为大众呈现专业的是一种把医学“翻译”成口语化的资讯和传播。
我想打造的不光是医美专家,与此同时我用网络视频把他们变成网红,用印刷出版物把他们变成畅销书作家,用知识付费把他们变成社会公知,用娱乐明星的衬托把他们变成明星医生。这些在我看来,可比只会动刀的大夫有价值多了。
市场调研专家 于涛
“我做品牌出身,目前中国大二线城市永远是医疗市场快速发展的基地,医疗服务价值如何体现才是重要的,医药市场依然是很大的市场,在接触进入医疗后,发现很多分支还是很空白化的,目前开看很多人还是有对医疗服务付费的强意愿。”
多肽链丨多肽学社创始人 严睿
“本期讨论的内容更多以医疗机构赋能为核心,如今来看,院前健康管理市场和院后康复养老端是目前资本更加关注的领域,近期发布的医疗大健康市场共6万亿,药品部分占4万亿,医疗部分仅仅占了2万亿,未来医疗服务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很大的。
《多肽链》作为垂直领域的媒体平台,希望能够建设一种沟通机制,消除行业内各领域之间的信息壁垒,所以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圆桌派的对话,充分发挥媒体的价值发现功能。”
赋能路径
严睿:我们作为行业端媒体,直接服务医疗机构,这个行业对于商业化是匮乏的,而医疗本身是有其特殊性,如果让医生创业者都去对接品牌化、投融资业务,这是很吃力的,如果让更多机构组合起来,共同为一个产品发力,这也可以减低单个项目的成本。
另外一个问题,对于投资人怎么看医疗服务的估值的问题,很多医疗服务核心在服务上,如何让投资人定义服务产品的价值价格,这需要培养投资人对于服务端价值体现的认识。
现在医疗领域里的投资机构有一个问题,就是投资背景,我接触到投资人大部分是学药的,这是最接近这个行业,但是学药出身,在这一类投资人了解医疗服务中,其中有很大的理解鸿沟。
康秀年:站在投资人的立场上,我认为投资逻辑是要具备产业想象力与业务的可延展性,你在一个细分领域,如果想把这个细分领域做好是极其不容易的,就拿麻医台来讲,麻醉医生是很重要的,现如今依然有很多手术前为麻醉医生塞红包,这一定是有很大的市场机会。
徐芜玲:如今麻医台的项目还是很受投资人的认可,也很看好我们的,而其中比较痛苦的在于无法与市场有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其次在于对于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无法完全适应商业化,我们视医疗技术为很神圣和关键,而更多投资人对于技术的成熟度不是第一关心的重点。
最初在设计麻医台是借鉴新氧等平台性质的机构,但是APP推出来后,我认为需要先把线下的模式运营成熟后再推到线上,因为APP运营成本太高了。麻医台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到医疗机构减轻了风险,做到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麻醉这个市场非常大,充满想象空间,因为麻醉是刚需,有手术的地方都会有需求。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可谓难兄难弟,做手术离不开麻醉,麻醉是为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姚东宇:今天核心的关键词是赋能,而我觉得这个多机构合作模式是双向导流,我们在接触很多医院的同时,可以直接为医生集团引流。
同时医生在落地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硬件设备的需求,由我们来提供,再为医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平台方进行资源整合,器械设备提供、医生资源、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2018年12月21日,北京,第五期多肽学社圆桌派对话现场
张晔:康养是如今很受重视的市场,我如今的困惑是,现在我们是可以能活下去,但是我们希望活的更好,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去对接医院方面的学科规划和落地运营,但是如何让大部分医院愿意为知识付费,这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通过这几年的项目运作,感觉康复未来的发展一定是要落到第三方独立来完成,我们目前已经着手开始布局,尝试着做自己的康复中心。这样,我可以在中心做人才的培训输出,并且配置科研的课题,以及配合医疗设备和软件,形成整体的医疗机构解决方案,最终帮助配合医院提升整体医疗品质。
于涛:目前很多医疗服务创业者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在与对于不懂商业,在我了解进入医疗行业后,发现其中的很多细分依旧很空白,部分人对于更加服务化、舒适化的医疗的需求旺盛。
于是这一过程中,品牌化就极为重要的事情,因为我在市场调研行业做了二十几年了,这一过程中分成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资深一点的人都愿意做定性。
同时需要结合其他的资源,就好像我们找定量找定性要分地区、分长项,配合擅长做商圈研究,选址研究,和做新概念研究共同协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各方结合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张鸣真:我们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在做市场教育,这个教育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这个是媒体人擅长的,并且我认为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我特别相信胡大一说的一句话,他说医学治疗的开始就是医学教育的失败,我特别相信这句话,所以市场教育就是在帮助普及大众认识。
医美领域就是我比较看重的一块。我不是要让专家来为大众普及如何整形,如何隆鼻,这是他们在手术台上的事。对我来看,让女人祛斑、变白、远离皱纹、肌肤年轻化,这几个角度做传播点似乎是更好的切入方向。
对于针对医疗机构的品牌化包装,而不是像其他一些医疗产品和医疗机构,他们的那些宣传手册是不一样的,就是我真的想把医学生活化,带到大众心里来,然后也希望所有的品牌资料都能够成为医疗机构的宣传素材和销售辅助素材,这是我真心希望的事情。
《多肽链》圆桌派的一个核心的要义,实际上把大家的能力,把大家的专业,把大家的这个意识能够相对集中一点,我们能够有一个集中的平台去释放,比如平台型的媒体有个整体的品牌输出,至少在市场上声量上让提升行业辨识度,
其次,平台化建立是非常困哪的,而且这个平台建起来,你还有足够的效率,这首先需要大量运营成本,谁都能来做,多肽学社以媒体在做轻量化的,在做尝试性的工作。最终的目前在于整合+运营,你放大市场声量,促进项目融合互补,完成自个的发展目标。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