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首个注册性基因编辑疗法启动临床试验

2021-09-13 15:55
科创板日报
关注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近日,国内首个获批注册类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疗法产品——ET-01正式启动I期临床试验。《科创板日报》记者从该产品的研发企业博雅辑因处获悉,在ET-01临床前研究(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成瘤/致癌性试验)中,未观察到基因编辑相关毒性、溶血性、成瘤性,此次启动的I期临床试验,将进一步验证产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ET-01系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疗法产品,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简单来看,其治疗方法是:提取患者的自体造血干细胞,对之进行基因编辑,再回输患者体内。地中海贫血症是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点突变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对相关位点的基因进行“针对性改造”后,提升患者体内的胎儿血红蛋白表达水平,在理论上,可从根本上治愈地中海贫血症。

博雅辑因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除β地中海贫血症这类遗传性疾病外,基因编辑在癌症、慢性疼痛、肝脏疾病等非遗传性疾病领域也有较大应用潜力。

“今后的20至50年,基因编辑疗法会有非常大的机会,其革新之路会像当年计算机从模型机发展到晶体管再到台式机、便捷式笔记本一样。”博雅辑因CEO魏东称。

技术演进方兴未艾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基因编辑技术于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正推动整个医疗产业往新的高地推进。此前,以CRISPR技术为基础的DNA编辑疗法发展迅猛,今年以来,RNA编辑疗法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大跨国药企的关注。

比如,自今年8月,罗氏与Shape Therapeutics宣布达成了超30亿美元的合作,基于后者的RNA编辑平台等,共同开发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罕见疾病领域特定靶点的疗法;9月,礼来与荷兰生物制药上市公司ProQR Therapeutics达成了近13亿美元的合作,基于后者的RNA基因编辑平台开发创新疗法。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以来,欧美基因编辑企业的单笔融资额很多都在上亿甚至几亿美元,在欧美二级市场上,基因编辑企业的市值在5-6亿美元至超100亿美元不等。

国内临床转化是高门槛

具体到中国市场,目前,国内对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CRISPR技术的基础科研水平已处全球领先地位。据Science杂志报道,2018年,中国关于CRISPR的相关发表论文和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不过受到2018年贺建奎事件、国内尚未成熟的基因编辑技术转化生态系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内在成果转化上明显晚于国际。

“从注册性临床试验数量来看,截至目前,美国和欧洲开展的临床试验有20多个,而中国获得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的基因编辑疗法只有1个(记者注:即博雅辑因的ET-01)。”魏东称,从博雅辑因的经验来看,基因编辑疗法在风险与获益评估、质量控制上相对缺少可参考的案例与经验,需要产业界与监管机构交流并共同摸索。

“例如,从患者的身体里提取了造血干细胞,到GMP生产设施里进行编辑,再回输到人体内,怎么能保证它是安全的?何况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基因编辑疗法的制备如何做到标准化?这些都是企业要回答的问题。只有做到扎扎实实,才能让监管层和患者放心、信服。”魏东表示。

来源:科创板日报记者 金小莫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