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开圆心科技招股书,除了“卖药”还剩下多少“科技”?
近两年,随着疫情的爆发,大众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与之相对的是,医疗行业正在成为融资、上市的热门领域。不管是眼科、口腔还是互联网医疗领域,在资本的加持下,纷纷摩拳擦掌,也催生了不少上市欲望。
前有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后有思派科技、官渡医疗、零氪科技、智云健康提出上市申请,虽然它们都处于医疗大赛道的不同细分领域,却足以证明医疗企业们高涨的上市热情。
近日,又一家医疗企业――圆心科技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据了解,圆心科技是一家医疗科技企业,依托于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及创新医疗健康服务三大主业。
在三大板块共同的作用下,使圆心科技成为中国首家打通线上线下、院中和院外,以及医药险一体,完成全病程管理服务的医疗企业,背后站有腾讯、红杉资本等豪华资本阵容。
据其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圆心科技的营收复合年增速高达110.5%。不过,这组“三年亏损累计超6亿”的数据同样显眼。不禁让市场产生疑问,此时冲击IPO的圆心科技,是否正当时?
背靠腾讯、红杉资本,圆心科技质地如何?
医疗领域的投融资热情高涨,这也吸引了不少行业巨头在医疗领域的布局。如阿里、京东、百度、中国平安都有对标的自建医疗平台,反观腾讯在医疗平台领域主要以投资为主。
圆心科技同样也有腾讯站队,事实上,今年8月刚递表港交所的思派健康,亦或是新氧、微医、好大夫在线、丁香园等也都有腾讯的身影。
对外投资,这也符合腾讯一贯的打法,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这一行业本身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对峙多年的阿里、百度均有自建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考量。因而也不难看出腾讯投资圆心科技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圆心科技本身释放出的价值。
圆心科技成立至今已有近6年时间,依托于首批进入“互联网+医疗”赛道优势,成为中国互联网医疗及慢病管理领域独角兽企业,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可信赖、高品质的全周期医疗健康服务。也凭借互联网科技优势连接就医场景、用药场景、支付场景,打造“医-患-药-险”服务闭环;旗下包含了妙手医生、圆心药房、圆心惠保等业务平台。
作为中国首批取得医疗执业牌照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妙手医生现合作的医生已超过25万名,平台日均访问量更是达到700万次;圆心药房也凭借200多家院边及DTP自营药房实现全国30多个省、70多个重点城市、370多家三甲医院战略覆盖,为患者提供药品交付以及药事服务。
正是依托于这两者,圆心科技向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问诊和药房体验,涵盖治疗和康复过程的整个医疗服务周期。
在服务后端,圆心惠保通过对患者治疗和用药数据的解析,与保险公司推出更精准、更优质的保险保障,为患者解决支付问题的同时,更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和药品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照2020年的营收计算,圆心科技是中国第一大专注于处方药的综合医疗交付平台。
正是基于圆心科技自身不错的发展潜力和互联网医疗市场的火热,圆心科技已斩获8轮融资,并获得了腾讯、红杉等明星资本站台,融资金额超61亿元。
卖药是一门好生意
随着业务体系的搭建与完善,能够发现的是,圆心科技有着不错的核心增长力。从2018年至2020年,它的营收分别为8.19亿元、23.52亿元、36.3亿元。到2021年8月31日止的营收36.12亿元几乎达到了2020年整年的营收,营收增长速度非常快。
但在营收高速增长的同时,不难发现,行业内的弊端同样出现在圆心科技身上。
在医疗行业,盈利难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就算是运行多年、已上市的阿里健康在2014-2020年也累计亏损约7亿元,盈利状况同样不乐观。
招股书显示,圆心科技2018年-2020年亏损分别为1.18亿元、2亿元和3.6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6亿元。算下来,平均日亏186万元,数额较大。到了今年,圆心科技的亏损额还在增加。2021年前8个月,圆心科技亏损4.62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77亿元。
其次,在业务方面,院外综合患者服务(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主要包括药房及院外医疗服务)为圆心科技的主要营收来源,2018年至2020年占总收入比例达到97%以上。但是细观整个营收情况,可以发现这一业务占据主要的销售成本,高达99%以上。导致了整体销售成本过高而拉低了整体的毛利率。
另一方面,尽管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以及线上问诊及保险是目前市场上大多互联网医疗企业都在发展和经营的方向,但药品的销售仍是主流的盈利模式。如之前递表的智云科技、思派健康、零氪科技都是干着卖药的“老本行”。
圆心科技也不例外,它的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院外药房服务及院外医疗服务、批发药品服务,但是据圆心科技招股书表示其中来自院外医疗服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并不重大。这意味着院外综合患者服务的营收也主要来源于药物的售卖。
这也就意味着,圆心科技的“科技”元素或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突出。当然,万事不能以偏概全,毕竟行业趋势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万亿级别的市场蛋糕也已经成为了各路玩家争相蜂拥的理由。
巨头包围的万亿市场,圆心科技能否突围成功?
受去年疫情的影响,医疗行业获得快速发展,中国新经济巨头在这领域的投资也有所增加。
据IT桔子统计的2021年Q3中国新经济巨头对外股权投资领域的占比来看,医疗行业以9%的占比排在第四。当然,这也使得在巨头的相继布局下,医疗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圆心科技虽作为联网医疗及慢病管理领域独角兽企业,但绝不是躺赢的存在,也避免不了受到阿里、百度等和其他市场激流的冲击。
圆心科技自身方面在构建医、药、保、健的生态闭环。有着从“医”到“药”、从“消费”到“支付”、从“治已病”到“治未病”有健康管理模式。但是放到整个行业中,不论是阿里健康还是平安健康3P理论(3P是指Patient,Provider,Payer),在模式上都大同小异。
这也意味着,在极其相似的运作模式中,圆心科技面临的竞争是巨大的。再加上其他如丁香医生、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平台以及共有医院的分流,增加了圆心科技在模式上推进的压力。
此外,后端处方市场监管的加强或许会给圆心科技的业务发展带来一些挑战。通过上文中对其业务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圆心科技瞄准的是承接诊后处方外流的这一市场,而这一市场正是强监管辖区之一。
在招股书中提到,处方药的售卖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处方药后续相关法律的改动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后续都将直接影响到圆心科技在线上平台的售卖。而药物作为圆心科技的营收支柱,对处方药售卖的限制,或将从根本上影响其整体营收的体量。
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技术赋能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市场的爆炸性增长和大众消费需求的增加为圆心科技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技术赋能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在2023年将突破一万亿元,2026年突破两万亿元,这也为新技术、产品的出现提供了可容纳的空间。
行业发展至今,创新医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商业保险体系尚未完善等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或许可以成为圆心科技突围之处,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不断创新优化。
事实上,圆心科技在研发上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从2018年1230万元增至2021年止的8月止的5750万元。外加背后腾讯的支持,在有资金上就有了产品创新、完善的前提,只需后续加大在这方面的研发力度,增加产品优势。
而在后端服务保险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上,圆心科技也可以加强保险产品向更细分领域的划分,建立起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服务不同人群。如此来造就差异化,进行突围。
总而言之,圆心科技在冲剂IPO的路上,有着首批入局“互联网+医疗”的先发优势,累积了不少客户群体,在融合线上线下的发展模式,打通前端消费支付后端服务、保险。但仍面临着百度、阿里、京东、中国平安等巨头的挤压,故而没有差异优势,仅靠腾讯的坐镇去突围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产品和服务上建立起更多层次,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才能在巨头的包围之下形成差异化,推动其更好地发展。
文|港股研究社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大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