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泰科技赴美上市搁浅又求生港股?
本文系深潜atom第363篇原创作品
2020年,此前备受质疑的影像AI,凭借疫情和NMPA证书的推动,终于打通了的商业化路径,医疗影像AI行业得以快速发展。2021年更是先后有4家企业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鹰瞳科技更是计划在2021年11月5日敲钟。
相比较影像AI的绝处逢生,被认为更容易商业化的AI制药行业却略显沉寂,哪怕在IPO这条道路上也是不尽如人意。2021年8月传出独角兽企业晶泰科技秘密赴美上市的消息,但因为涉及医疗信息数据,晶泰科技不得不暂停美股IPO从而拥抱港交所。
在创新药行业泡沫逐渐破灭之时,对背靠药厂的晶泰科技是巨大利空。不缺钱的晶泰科技,在此时急于上市,是打了什么主意?
01
赴美IPO梦断,
晶泰科技急速奔向港交所?
尽管影像AI发展迅速,但医疗AI分类远远不只这一赛道,AI制药行业就是能与影像AI相媲美的另外一个赛道,甚至更受资本市场认可。“诊断-治疗”是我们看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环节,如果说影像AI代表了诊断,那么AI制药就代表了治疗。
在国外新药研发有一个“双十定律”,即一款新药的研发需要十年时间,花费十亿美金,虽然我国新药研发的综合成本低于国外,但是依然少不了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投入。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新药研发的时间和费用有望大幅度降低。比如,2021年2月,英矽智能号称他们将新药研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成本降至280万美元,远优于传统新药物研发耗时2-5年、投入1098万美元的平均数据。
政策利好下,近年来我国生物制药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新药创制格局逐渐发生改变,2017-2019年自主创新的新药申报和批准数量持续增加。创新药市场的蓬勃发展,以晶泰科技为代表的AI制药企业也在快速发展,在资本市场的火热程度一直超过一众影像AI企业。
2015年,由温书豪、马健、赖力鹏三位科学家建立的晶泰科技,以数字化和智能化驱动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基于前沿计算物理、量子化学、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为全球创新药企提供智能化药物研发服务。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人工智能负责人赖力鹏曾表示,“晶泰科技主要的核心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基于数据驱动的药物发现技术,也包括基于最底层的量子力学、计算化学方法和计算物理方法来提供基本的计算模拟技术,也包括支撑这两者的大规模云上的高性能计算的计算平台技术,通过三者的结合,帮助药企和科研院校更快发现药物和发现一种新的疾病的治疗方案。”
借助于量子物理、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晶泰科技研发了ID4 智能药物研发平台,能准确预测药物的多种重要特性,除早期的晶型外,现在还包括活性、成药性、毒性等指标,从而综合加速药物临床前研究的效率与成功率。已涉及150+新药研发AI模型、百亿级分子库、百万级核心算力。
在风口和豪华团队的加持下,自从成立以后晶泰科技就是资本市场的宠儿。成立至今,已经完成了将近8亿美金的融资。对比之下即将在港交所上市的鹰瞳科技同期融资总额在8亿人民币,可见其吸金能力之强大。
△晶泰科技融资史
累积了过去数十年的生物学、医学、药学数据的AI制药,具备了一定的预测能力。无论是药厂、研发人员又或是投资人,都相信人工智能可以为药企提供知识图谱,协助发现靶点和候选药物,提高研发的成功率。
大健康时代,AI制药的价值是毫无疑问的。2021年8月知情人士透露晶泰科技已秘密递交赴美上市申请书,计划募资4亿至5亿美元。11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晶泰科技利用AI研发新药的业务涉及医疗敏感数据。
随着我国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海外上市行为也将更加规范化。2021年7月,国家印发了《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提出要完善数据安全、跨境数据流动、涉密信息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并要求压实境外上市公司信息安全主体责任。这或许打破了晶泰科技赴美上市之梦。
涉及众多医疗敏感数据的晶泰科技,只得将目光放到港交所。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消息刚刚传出之际,就传出晶泰科技港股上市的消息,为何如此着急呢?
02
创新药拐点,
晶泰科技“钱途”堪忧
如今医疗影像AI的商业化逐步被打通,形成了2H、2B、2G、2C、2I等可复制的商业化模式,头部企业更是有望在2021年营收超过亿元大关。
相比较影像AI的顺风顺水,AI制药却开始陷入了低谷。首先是商业化困境,AI制药企业尚未证实自身价值,药企很难付费;另外,中国创新药泡沫逐渐破灭,行业陷入低估,依托于新药研发的AI制药企业,自然受到冲击;此外,药厂与AI制药公司界线越来越模糊,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让其很难发展。
一个创新药公司成功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产品是否上市?销售有没有市场份额?有没有足够的销售额?几年前,在创新药火爆之时,免疫学家、吉林大学教授朱迅却在质疑创新药充满泡沫,并呼吁参与的科学家、创业者、医生、资本和CRO公司自我约束。彼时,朱教授被很多人认为是愤青。然而,进入2021年下半年,正如朱教授所言创新药行业急转直下。
去年底,科创板改变规则,迎来“最严退市新规”,要求上市企业“在上市四年后有盈利”,如今已经超过10家企业上市折戟,大部分生物制药企业转战港交所,但仍不能逃脱无法盈利的窠臼。
在海外市场依然不明朗之际,布局长期研发赛道的创新药商业模式,让市场失去了信心,哪怕是恒瑞医药这样的龙头也不能脱身。随着创新药的失速,AI制药的价值将会被重估,对于商业化严重依托于药厂的晶泰科技,是个巨大的利空。
△晶泰科技
在深潜atom看来,此前晶泰科技之所以在资本市场备受关注,主要有极大原因:
行业处于风口:基于前沿计算物理、量子化学、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的AI制药行业,有望打破传统制药模式,颠覆式的产品让晶泰科技成为了“风口中的猪”。
产品研发能力够强:在三个科学家的带领下,晶泰科技在技术的积累上领先,在小分子药领域更是已几乎实现全面覆盖。公开资料显示,他们可以将小分子药物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前阶段向前推进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想象力够大:目前很多针对小影像的AI企业已经开始研发自己的硬件设备,比如鹰瞳科技、硅基智能和致远慧图,这意味着晶泰科技有望沿着这一轨迹,成为一家医药公司,从而不断拓宽自身的边界。
马太效应:从品牌和技术角度,晶泰科技都已经成为了行业领先,并有可能对人才和业务形成虹吸。
在临床当中,AI的预测结果既替代不了分子合成,也替代不了动物实验,更替代不了临床试验。这样的产品,药企很难为之付费。
诊断的行为很难有百分之百准确率,哪怕是资深的专家都很难保证。这意味着AI诊断产品的商业化环境更加宽松,在医生的配合下可能90%的准确率就已经满足临床需求。但AI制药并非如此,对于药企来说,药企给出一个靶点,希望AI制药公司找到对靶点起作用,然而AI公司给出的预测准确率并非百分之百,AI制药公司给出的80%甚至90%的预测准确率很可能没有任何意义,甚至置信区间很可能不过关。
此外,药厂在与AI制药企业的合作当中依然谨慎,研发数据是药企的核心,对于将这部分数据是否开放给AI制药企业依然谨慎。在算法和算力逐渐普及的时代,这是否意味着药厂补足算法和算力的缺失,就可以与AI制药企业平起平坐甚至更有优势呢?
此前,8点健闻调研,一笔200万元的订单在业内已是高价,而绝大多数AI制药企业一年接到的订单也屈指可数。可见,尽管晶泰科技虽然叫好,但是极有可能是不叫座的。
如今,AI制药与药厂的界线逐渐模糊,双方都可以进入对方的后花园,但是市场销售能力是AI制药企业难以突破的。成立于1990年的Schr?dinger,已经于2018年启动自有管线药物研发,目前公开的5个自有癌症药物中预计会有3个药物在近期提交IND申请,截至发稿日Schr?dinger的总市值也仅仅38.01亿美元,几乎是AI制药企业的天花板。
最后,还要面临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众多传统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入侵。虽然科技巨头们成果不足,但是优势在于资金和技术弹药充足。
成立6年,晶泰科技融资将近8亿美金,远高于影像AI,可见晶泰科技并不缺钱。研发型企业的天花板又不高,着急上市并无意义。晶泰科技的股东多达26家,面对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如此急于上市,是晶泰科技着急、还是背后的资本想要套现呢?
本文系原创作品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