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E评估率98%,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这样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
导读
院内VTE评估率已从过去的40%左右提升至98%,预防率则提升至50%左右。
典型案例
67岁的杨女士近日因“左下肢肿胀4天”,来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被血管外科收治入院。患者自述4天前发现左下肢肿胀,并由小腿逐渐蔓延至大腿,伴胀痛,行走时加重。
主治医师打开病案系统记录病情后,系统工作界面弹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评估结果,患者属于中风险人群,出血风险为低危。
主治医师结合系统建议,为患者实施药物抗凝治疗,并于当天安排下肢血管彩超排查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结果显示,患者左下肢未见静脉血栓,完善下肢静脉造影却提示患者髂静脉闭塞,给予安排介入手术。
术中,主治医师再次发现患者髂静脉、下腔静脉两处血栓;情况比较危急,遂立即施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术、安置支架,同时安置下腔静脉滤器防止手术过程中血栓脱落,成功解除了血栓“危机”。
术后,继续实施口服抗凝治疗。目前,患者已出院,门诊随访,口服抗凝,无明显出血倾向。
该病例是应用信息化手段、执行VTE诊疗标准,帮助医生早期评估、识别、干预患者VTE风险,改善患者结局的实例。
01—早期干预 有助于改善患者结局
作为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VTE因其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发生发展具有跨学科、全病程等特点,院内防治工作一直面临严峻挑战。
以杨女士发生的血栓为例,主治医师起初查看超声结果未见静脉血栓时,认为是外周血管压迫导致下肢血流不畅,若未完善静脉造影检查或导致漏诊,耽误患者病情。因此,临床医生一定要按规范对入院患者进行VTE早期筛查、诊断、干预,而对于杨女士这类短期出现下肢肿胀的患者,不能从静脉彩超结果完全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术前需要给予更详尽的检查,及时“揪出”血栓,以防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增加患者猝死风险。
“在患者住院过程中,CDSS能够实时抓取患者病史中风险因素的变化,帮助医生掌握患者从VTE低危、中危到高危的动态过程,让医生有意识地去开展防治工作。” 成都二院谢雪副院长表示,建立全院VTE诊疗流程、加强信息化防治体系建设能够提高检出率,减少不良事件尤其是致死性事件的发生,是做好VTE防治工作的重点。
02—防大于治 CDSS大幅提升VTE规范预防率
临床中,40~60%的住院患者存在VTE风险,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医院内VTE发生率。可以说,VTE“防”大于“治”。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更是从卫生管理层面布局了院内VTE规范预防的核心策略,推动防治工作全员参与、全病程管理。
要实现全员参与、全病程管理,医院主要面临三道坎:一是缺乏有效的防治体系;二是缺乏过程监管体系;三是医护人员认知不足,参与度不高,开展防治工作的主要是血管外科、呼吸内科等几个高危科室;此外,由于VTE风险筛查涉及Caprini、Padua、m-Caprini等多个评估量表,人工实施评估低效耗时,也降低了临床评估意愿。
为提高VTE规范预防率,保障患者安全,医院于2020年加入全国VTE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并对标项目要求,开始构建多部门、多学科参与的全院性防治体系,并通过组织专项培训、建立快速诊治绿色通道、纳入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推动预防工作的落实。
同时,医院还加强信息化防控手段的应用,形成从筛查到预防、监测的全院性、规范化防治。2021年初,医院引入惠每CDSS,将各科室所需VTE防治指南、评估量表嵌入系统后台,利用算法的大数据分析与医学逻辑自动判断能力,在患者住院期间的关键节点实时提示其风险等级、评估论据及所需预防措施等,使临床防治行为的每一步都按规范流程实施,有效提升防治工作效率。
“CDSS评估实时准确,代替了繁琐的人工操作,解决了人工漏评、错评的问题,可以说系统的引入和应用确实给临床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谢雪副院长介绍,自系统上线以来,院内VTE评估率已从过去的40%左右提升至98%,预防率则提升至50%左右,助力住院患者VTE风险全院性、全病程、同质化管理。
目前,CDSS已在医院各设置病床的科室全面铺开,以期持续提升临床VTE防治工作的参与度及规范性。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