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大跌超1890亿,“眼茅”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2022年刚开始,被誉为“眼茅”的爱尔眼科股价便开始一路下挫。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爱尔眼科第一次股价大跌了,根据数据统计,自去年创7月出了72.27元的历史高点之后,爱尔眼科的股价便持续下挫;截止至2022年1月11日,其股价仅为36.28元/股,已经较高点下跌了48.89%,市值更是在短短半年时间缩水超过了1890亿元。
作为医药界鼎鼎大名的“眼茅”,爱尔眼科的股价从2017年开始便一路上扬,可以说是股市中的“不败神话”;除此以外,爱尔眼科还备受大资金的追捧,除了张坤、葛兰等明星基金经理热捧之外,高瓴资本也曾大手笔入股爱尔眼科。
不过,随着最近半年医药的风口慢慢褪去,再叠加业绩见顶、机构减持、医药事故频发等利空出现,如今的爱尔眼科已然逐渐跌下神坛。
从“院中院”到千亿眼科龙头
千亿爱尔眼科的故事,或许要从长沙市第三医院的一个小小眼科科室说起。
1995年,时年30岁的陈邦因为身体不适,回到了家乡湖南,住进了长沙市第三医院。
据媒体报道,这个未来“眼科帝国”的创造者,在之前曾经是一名军人,退役后跑到了海南“炒房”,好不容易积累下了一笔财富,却又因为楼市泡沫破裂而折了一大半,最后心力交瘁一病不起,不得不回到家乡养病。谁能想到,这居然成了陈邦人生的拐点。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还不算太发达,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还非常落后,政策为了推动医院医疗设备的更新,便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
在医院养病的陈邦看到长沙市第三医院的设备非常落后,又突然想起了邻居曾经和上海第六医院合作,在医院引进国外设备做白内障手术,于是其也效仿邻居,拿出了3万元积蓄,以“院中院”的形式承包了长沙市第三医院的眼科科室,然后以预付10%定金的方式从国外引进设备和技术,在这个小小的眼科科室中做起了近视检查和常规近视手术的业务。
不过,陈邦的运气可能不太好,承包科室还没过几年,国家便开始整治“院中院”,而陈邦也不得不带着那批设备离开了科室。但是,虽然业务被迫中断,但在承包科室的几年里,陈邦看到了眼科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在退出科室之后,陈邦很快就另立门户,自己开了一家眼科医院——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
在公司成立之后,面对着公立医院的竞争,刚开始时爱尔眼科的生意并不好;而在这个时候,陈邦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实行连锁医院经营制度,将医院划分为三个等级,上海、广州这种超大城市为一级,省会城市为二级,地区市则为三级。
这个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连锁医院可以扩大自己的名气,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此外,这样的模式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统一采购,统一配备材料,上一级医院还可以为下一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患者治愈的成功率非常高。
在这种模式下,爱尔眼科很快就壮大起来,到2009年上市时,爱尔眼科已经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设立了19家连锁眼科医院,门诊量、手术量均处于全国同行业首位;而到了2020年时,爱尔眼科的股价更是达到了巅峰的72.27元,市值达到了3909.8亿。
模式受困、业绩见顶,爱尔眼科跌落神坛
自上市以来,爱尔眼科又有“眼茅”之称。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名号,除了超强的赚钱能力之外,还因为其股价和贵州茅台相似,据统计在上市之初,爱尔眼科的市值不过只有74.2亿,但到2020年时市值最高就达到了3909.8亿,市值在11年间翻了52倍不止,表现十分亮眼。
然而,就是这样一只超级大牛股,在最近半年股价却持续下挫。截至2022年1月11日,其股价仅为36.28元/股,已经较高点下跌了48.89%,市值更是在短短半年时间缩水超过了1890亿元。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爱尔眼科跌落神坛?这背后,其实和其发展模式有关。
除了上面提到的连锁医院等级制度以外,近年来爱尔眼科还开创了“并购基金模式”。所谓的并购基金模式,又被称为“体外培育扩张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先投资处于成长期的眼科医院,待其盈利稳定后再由公司收购,并入上市公司表内。
这一个模式的优势非常明显,那就是可以避免新建医院较长盈利爬坡时间带来的前期利润承压,减少用在管理费用上的营业成本。自2014年推出这种模式之后,爱尔眼科的营收便开始大幅提升,在2014年时其全年营收仅有24.02亿,而到了2020年营收就达到了119.12亿,短短6年时间营收翻了接近5倍。
不过,这一模式也并非没有弊端。依靠收购医院来实现规模的扩大在初期效果虽然非常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医院只会越来越少,可以收购的医院也会越来越少,而爱尔眼科的扩张速度也会逐渐慢下来,这一点从其业绩和最近的收购就可以看出。
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爱尔眼科抛出了交易金额超5.01亿元的股权收购计划,涉及14家医院股权,而这14家医院中有5家医院还处于亏损状态,很明显,为了让业绩“好看”,爱尔眼科不得不继续收购。
而从其业绩来看,根据2021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爱尔眼科实现营收为42.48亿,同比增长-3.48%;实现净利润为8.877亿,同比增长2.05%,业绩见顶的迹象十分明显。
机构、股东减持不断,“眼茅”还有戏吗?
除了模式受困、业绩见顶之外,最近半年爱尔眼科还惨遭大资金的疯狂减持。
从股东数据上看,截至今年三季度,前十大流通股东的累计持股数量为28.31亿,较半年报时的28.88亿减少了5691.46万股,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高瓴资本直接从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
再从机构持仓数量来看,截至今年三季度,爱尔眼科的机构持有数量为316家,较半年报时的1043家大幅减少了727家,很显然,大资金已经在出逃。
那么,在多重利空的冲击下,“眼茅”爱尔眼科未来还有戏吗?
其实,在医疗行业内一直都有“金牙、银眼、铜骨”的说法,其背后讲的是医疗行业中各种科室的赚钱能力。虽然如今爱尔眼科已经跌落神坛,但不得不肯定的一点,从目前来看眼科这个赛道还是黄金赛道,若从赚钱能力来说,爱尔眼科依旧值得关注。
但是,对于爱尔眼科来说,其面临的并非是赚钱的问题,而是能否继续保持快速扩张的问题。为什么爱尔眼科近年来股价可以持续上扬,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其一直可以保持高速的扩张速度,但在如今好的医院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其未来能够继续快速扩张的可能性并不大。
此外,在近年来一味追求扩张速度的情况下,爱尔眼科也是频频爆出医疗事故,由此来看,爱尔眼科快速扩张的时期已经结束,未来将逐渐从追求扩张逐渐转向追求质量。
因此,能否提升技术、形成护城河,真正成为眼科龙头,才是未来爱尔眼科是否还“有戏”的关键。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