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高度依赖关联交易?美因基因二次IPO会成功吗?

2022-03-04 09:34
向善财经
关注

文:向善财经

美因基因的IPO之路似乎并不容易。

近日,美因基因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首次递交招股书折戟之后,这家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中的企业,再次走上IPO的“蜀道”。

根据天眼查APP信息显示,美因基因所属美因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大众健康管理、医疗临床、科研机构等提供基因检测服务。

高度依赖关联交易?招股书披露近五成销售额来源于关联方

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使得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开始受到关注。据悉,目前胃癌、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等早筛检测项目费用降至数百元至千元不等。

2016年,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成立的上海天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孵化了美因基因,在随后的几年中,美因基因经过数轮融资,最终选择上市。

2017年,FDA批准了23andMe帕金森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消费检测产品促进了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美因基因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与关联方交易所得收入分别占同期收入的47.4%、51.1%、57.9%及54.3%。

数据的背后,似乎说明美因基因对外业务拓展能力不足。事实上,美因基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年大健康。

“虽然企业依赖关联交易不是上市审核的实质性问题,但关联交易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业务的独立性和业绩真实性,这对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

一般而言,企业关联交易可以节约大量商业沟通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另一方面,交易的价格、方式等在非竞争的条件下出现不公正情况,形成对股东或部分股东权益的侵犯,也易导致债权人利益受到损害。

2018年,美年大健康曾增资3.88亿元并获得美因基因33.42%的股权,彼时美年大健康曾经最多持有美因基因50.56%的股权,是公司第一大股东。2020年到2021年3月,美年大健康数次转出美因基因股权。到了2021年3月份,公司股东美年大健康曾拟2.04亿元转让美因基因7.55%股权。

从公司业务收入构成上来看,消费级基因检测以及癌症筛查服务为美因基因的主要收入来源,2018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收入分别为1.43亿元、1.07亿元、1.62亿元和0.83亿元。而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美因基因近半销售额来自美年集团。

得益于美年大健康的支持,美因基因从2018年到2020年营收呈增长态势,根据招股书数据,对应年度公司营收分别为1.96亿元、1.24亿元、2.0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204.0万元、2969.1万元、7909.7万元。

营收、利润的增长似乎是支撑美因基因IPO的底气,但理性来看这样的底气能不能持久依旧需要时间证明。

数据显示,到去年6月底,美因基因已进行了超过1000万次基因检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因基因在2020年进行了270万次检测,占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市场所进行检测总数的65.8%。

如果按照累计检测数量,美因基因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级检测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因基因持续增长,但增速却低于行业预期。

同样来自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消费级基因市场规模为6850万美元,2016年到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1%,2020年到2025年则为45%。而根据美因基因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0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95%。

一般而言,如果营收增长不及市场规模增长,可能说明公司业绩增长并不依赖于自身的运营效率,更多地或许依赖于行业惯性。如果考虑到这几年疫情检测需求推动整体检测市场的刚性增长,可能更能说明企业本身的增长动能其实并不高。

深层次来看,这样可能意味着未来在面临竞争对手的压力时,过多依赖外部因素的企业本身或难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壁垒缺失,市场风口之下恐“难守江山”?

2018年,天亿资产成绩与美年健康达成对赌协议,美因基因除了收购当年完成业绩对赌外,2019年和2020年均未达到业绩承诺,为此向美年健康支付了1.24亿补偿款。

业绩承诺落空,对赌失败之后,美因基因开始向癌症筛查服务发力。数据显示,美因基因正在试图把业务重心转移到癌症筛查上。

事实证明,美因基因的消费级癌症筛查用户规模似乎并不理想。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仅有11.9万人次,而消费级基因检测用户为107万人次。

实际上,美因基因所在的赛道,是一个极其依赖规模化的赛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缺乏复购以及用户粘性的基因检测,很可能会陷入获客增长的困局。

从数据上来看,美因基因似乎也一直都是销售驱动增长。深挖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不难发现,美因基因似乎不是一家“技术型”企业,反而更像是销售驱动的企业。

在营销支出上,转型癌症筛查增加了获客、销售等成本,使得2020年公司营销支出达到了141万,整体销售开支方面,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美因基因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2533万、494万、195万以及73万。

事实上,美因基因的研发费用远低于销售费用。

我们注意到,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该公司的研发成本分别为680万元、440万元、440万元;2020及2021年上半年该部分支出分别为160万元、370万元,远低于销售费用率。相较之下,美因基因在研发上的投入远低于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同行。

颇有意思的是,在统计口径中,美因基因研发成本计入了行政开支。而在专利数量上来看,目前共有10件专利申请信息,其中有效专利5件。

一方面,在技术上,美因基因可能还未能建立起绝对的竞争壁垒,另一方面,虽然“打下了江山”,但“江山难守”。目前,国内整个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依旧鱼龙混杂,还存在诸多需要明确的问题,再加上行业处于发展早期,业内玩家也都有崛起的机会。

首先是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有效性的问题。

就检测准确性而言,检测结果本身的参考性可能尚有不足。以癌症筛查为例,即便检测结果否认了用户可能患癌,但并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

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消费级的基因检测代替不了专业的医疗机构诊断报告,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诊断,换言之,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消费级检测不是“刚需”。

其次,从消费端来看,既然结果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最终还是需要专业的医疗临床诊断,很难再引起复购。这可能意味着,长期来看,依赖规模增长的基因检测很难形成一个用户的消费正循环,违背正常的消费决策逻辑。

有观察人士认为,区别于临床科研基因的专业化、垂直化的市场,消费级基因检测可以用在保健、营养、运动、美容等众多领域。但至少目前来看,我国消费者的纯消费基因检测习惯还未养成。

也就是说,从深层次来看,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在二级市场的定价,至于今后其估值究竟如何,值得持续观察。

声明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中信息及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另:所涉企业信息,均来自于企业的法定公开披露信息。

       原文标题 : 高度依赖关联交易?美因基因二次IPO会成功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