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微创脑科学要IPO,支架、弹簧圈产品能撑起脑科学大饼吗?专利行吗?

知情郎·眼|

侃透天下专利事儿

微创脑科学要去港股IPO。

招股书显示,微创脑科学为神经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最大的中国公司。

行内一哥!

神经介入指什么?估计大部分人都一脸懵逼。

简单说,是一种微创临床技术!而这公司就是生产销售相关手术用的医疗器械产品。

公司虽取名“脑科学”,但主营业务仍主要系“支架”、“弹簧圈”等,后者应用于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脑科疾病的治疗,系神经介入医用耗材,因此技术难度也就更高。

至于为啥取名脑科学,大概容易画大饼吧!图个喜乐!

01资本玩家的分拆游戏

微创脑科学不出名,他的母公司微创医疗很牛!

微创医疗多年前就在港股主板上市了,是国内很有名的高端医疗器械集团。

这公司在资本市场很有一手,动作眼花缭乱,花活玩的贼溜。

这几年,他分拆了多家公司,都IPO了。

目前,微创医疗旗下子公司有: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微创佐心、微创电生理、微创神通、微创机器人、微创骨科、创领心律、明悦医疗、微创优通、微创心力、微创科威、微创医美、微创视神、微创子牙、锐可医疗、神泰医疗、神遁医疗、神奕医疗、神途医疗、微创龙脉、创脉医疗、脉通医疗、诺洁医疗等。

“微创系”旗下已有五家已上市或即将上市的公司:

2010年9月微创医疗香港主板上市;

2019年7月上市的心脉医疗;

2021年2月上市的心通医疗;

2021年11月上市的微创机器人;

科创板IPO已过会的微创电生理;

再加上刚更新聆讯资料的微创脑科学,这是拥有6家上市公司的医疗器械巨头企业雏形了。

微创医疗创始人常兆华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微创医疗将采用“生产上市公司”的模式,即一边拓展新业务,成立子公司,一边引进各路投资者一起“养”,再拆分出来上市。

所以,微创医疗在讲故事拉融资的套路上,真的很有一手。

不过,根据2021年年报,微创旗下三家上市的子公司中,只有心脉医疗实现了盈利,2021年营收6.85亿元,净利润3.14亿元。

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都是亏损。

已过会的微创电生理也是亏损。

如今要港股IPO的微创脑科学倒是盈利,但利润也不多。

财务业绩方面,2019-2021年,微创脑科学营收分别为1.84亿元、2.22亿元、3.83亿元,毛利分别为1.46亿元、1.65亿元、2.98亿元,经营溢利分别为5410万、5586万、8472.9万。

02港股破发如鬼,敢上?

有人说港股现阶段如鬼市,无人敢问津。

上市企业破发率超过95%,近期,港交所上市企业数量更是屈指可数。

且医疗类企业普遍估值走低,微创脑科学IPO成功后股价走势堪忧!

有行内人笑称,微创医疗真是机构资金收割机!美国企业通过并购做大规模市值吸引投资人,国内企业通过分拆IPO吸引投资人,大家戏路真是南辕北撤。

知情郎感慨,不管是并购还是分拆,企业自身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是关键,换做一堆垃圾在那挖掘价值包装,有鸟用?

以为你爸是李刚,有人主动给你送钱抬轿子啊,傻!

另外,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了《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规定》,规定要求,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厅局级及相当职务层次以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的禁业要求,除了传统的投资开办企业禁业要求、担任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等高级职务禁业要求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及从业首次被列入禁业要求之中。

这是绝对重量级!

坊间一片热议,高级干部配偶子女都能不玩私募股权投资了,不能从一二级市场套利了,人间又要少了一群资本玩家了。

其实,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之前就对私募股权运作表态过,人家的说法是:

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真私募与伪私募并存,优秀管理人与“伪”管理人并存,接受登记管理和市场无序生长并存等乱象,损害了行业形象声誉,影响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与行业高质量发展是背道而驰的。私募股权基金必须回归私募定位和支持创业创新的根本方向,坚持私募姓私,严格规范募投管退全链条各环节运作。

这些话对谁说的,大家都懂。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谁都会,市场里随便拉个销售都玩的飞起,关键是要有后台罩,没后台敢随便乱割韭菜,可能吗?

03先科普下神经介入

言归正传,先说介入技术。

介入技术和内科技术、外科技术一起并称为三大医学技术;

相对于后两者,它是一门年轻的技术。

介入技术以其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不同而分为心脏介入、外周介入和神经介入三大类。

神经介入技术,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脑与脊髓血管病,在脑肿瘤、脊柱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也有涉及。

展开说,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采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通过选择性造影、栓塞、扩张成形、机械清除、药物递送等具体方法,对累及人体神经血管系统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

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神经介入是一种新兴的微创临床技术。

该技术避免了开颅手术带来的组织创伤,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所以容易被患者接受。

当然,神经介入手术也是有风险的。之所以创伤小是因为它是通过生理管腔(血管内)来治疗疾病,但在血管内操作仍然是有风险的,比如血管破裂、堵塞等,就可以引起颅内出血或脑梗死,造成严重后果。

但总的来说,这类临床微创技术是一种伟大技术创新,既可以独立解决许多脑血管疾病,又可以和传统的开放手术、放射治疗等巧妙结合,使原来无法或难以治疗的疾病得到满意疗效。

神经介入医疗器械主要是指神经介入手术中使用的特殊和通用器材(如穿刺针、止血鞘、导管导丝、导管鞘等),特殊器材按治疗器官主要有劲动脉支架、远端保护器、颅内支架系统、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器械等。

04微创脑科学竞争力?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就2020年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销售收入而言,中国神经血管医疗器械市场的前五大参与者为美敦力、史赛克、MicroVention、强生医疗及本公司, 占2020年中国总市场份额约91%。

其中微创脑科学的市场份额约为4%。为前五大参与者中唯一的中国企业。

算是国内一哥!

据招股书介绍,神经介入手术治疗是神经血管疾病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手术又受限于操刀医生稀缺、患者又需快速手术等原因,2020年,国内神经介入手术的普及率仅为9.1%(出血性脑卒中)、1%(脑动脉粥样硬化)、2.7%(狭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由于手术渗透率低,这进而传导至神经介入器械应用空间小,或致使了国内企业对相关的产品研发的动力不足。

从产品管线看,目前,微创脑科学共有30款商业化及候选产品,包括在中国获得批准并商业化的10款治疗产品及3款通路产品,以及17款正在开发的候选产品,覆盖了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三大领域。

具体而言,微创脑科学的出血性脑卒中产品包括NUMEN弹簧圈栓塞系统和NUMENFR弹簧圈解脱控制器、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Willis颅内覆膜支架系统以及Rebridge颅内全显影支架。

其中Tubridge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仅次于美敦力),Willis则是全球唯一一款神经介入的覆膜支架,独占市场。

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产品包括APOLLOTM颅内动脉支架系统以及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

其中APOLLO是国内第一款专用颅内狭窄支架,填补了国内在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领域的空白,Bridge则采用了独特的载药设计方式,让药物释放更精准,可显著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并减少血栓事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产品包括Neurohawk颅内取栓支架以及Tigertriever。其中Tigertriever为全球首个可调节的全显影支架取栓器械,目前正在国家药监局进行注册申报,预期将于2022年第四季度获得批准。Tigertriever已于2021年3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并于2018年5月于欧盟获得CE标识。

同时,在通路类辅助产品线方面,微创脑科学也拥有U-track颅内支撑导管系统、Fastrack微导管系统等产品布局。

05公司专利含金量

从申报材料看,公司在中国拥有102项专利,于海外取得30项专利。此外,在中国境内外有200项待批准的专利。

专利落在微创神通医疗科技公司(曾用名)上。

仔细阅读了下公司相关专利上,其实和脑科学没关系,专利绝大多数为导管导体、医用植入物、弹簧圈、支架等,用于相关手术的医疗器械产品。

取名脑科学,估计就是跟风时髦,有科技范儿。

比如Willis这款产品,公司认为其是实践应用颅内病变动脉重建理论治疗神经血管疾病的首款神经介入治疗产品,也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病的全球唯一的颅内覆膜支架。

以神经介入、导体导管等关键词检索,在德高行全球专利数据库内,国内相关专利申请人排名如下:

image.png

image.png

排名前十的公司都是传统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大佬,不介绍了。

分享个微创脑科学的核心产品——医用弹簧圈专利!

06医用弹簧圈

image.png

背景技术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颅内动脉瘤患者常表现为头疼、眼球运动障碍、肢体肿胀等,这是由于动脉瘤的占位效应,导致瘤体压迫周围神经、血管及器官等产生的相应症状。目前血管内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技术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使用弹簧圈治疗动脉瘤,能够抑制瘤内血液流动,快速促进瘤内血栓化,并且可以促进瘤颈处的内皮化形成,是有效治疗动脉瘤,防止术后动脉瘤再出血或复发的保证。

而临床上使用的弹簧圈一般不具有可降解性,填塞后虽可以导致瘤内血栓及机化,但瘤体会保持固有大小,会持续对瘤外神经、血管及器官产生压迫,占位效应导致的临床症状无法消除。

目前临床及专利中虽然有提到具有可降解/可吸收性的弹簧圈结构设计,例如在金属弹簧圈上涂覆可吸收聚合物,或者通过化学接枝反应或共混,将可吸收聚合物与可显影物质相结合,从而设计出具备全显影功能的可吸收弹簧圈,在植入瘤内后可以通过生物作用被人体吸收,进而促使动脉瘤占位效应消除。但这类可降解/可吸收弹簧圈的结构,其与血液接触的部分结构均为具有可吸收性,植入瘤内后伴随材料的降解吸收,内皮细胞很难继续附着在弹簧圈表面,从而延缓瘤颈内皮化的进程,增加动脉瘤复发的风险。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用弹簧圈。

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发明可以实现植入瘤内促进血栓形成,且在瘤颈处促进内皮化,并且可消除占位效应导致的临床症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一)本发明的医用弹簧圈,包括一级弹簧结构及至少一显影标记,一级弹簧圈结构包括轴向连接的至少一段第一弹簧和至少一段第二弹簧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一段第一弹簧包括至少一可吸收弹簧,所述至少一段第二弹簧包括至少一不可吸收弹簧。其中可吸收弹簧具有吸收周期短、吸收比例高的特点,利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减小甚至是消除占位效应。所述第二弹簧主要在瘤颈处堆集,为瘤颈内皮化提供附着条件。

(二)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医用弹簧圈中,瘤腔内的可吸收弹簧在植入血管后可安全有效的栓塞颅内动脉瘤,使动脉瘤内血栓迅速纤维化,随着可吸收弹簧的被吸收,瘤内纤维组织不断收缩,使动脉瘤不断缩小,从而可极大程度上减小占位效应。不可吸收弹簧的机械阻隔作用可快速促进血栓形成,抑制载瘤动脉血流入瘤腔内部。

(三)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医用弹簧圈中,在一级弹簧结构近端的第二弹簧采用多层结构设计,在不可吸收弹簧的内层设置可吸收弹簧,一方面增加了瘤颈处的栓塞体积和密度,对血液的机械阻隔作用更强,使可吸收弹簧在被吸收的过程中促进瘤颈处血栓的形成;另一方面可吸收材料通过生物降解,会增加瘤颈位置处的炎症,也会促进血栓形成,弹簧圈周围的血栓越多,因此可以促进瘤颈附近弹簧圈的稳定性。

(四)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医用弹簧圈中,显影标记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弹簧、第二弹簧与显影标记连接处的稳定性及一级弹簧结构外层的一致性,同时可利于X射线观察(造影检查)下栓塞过程中,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的位置,以形成“瘤内吸收、瘤颈封堵”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德高行·知情郎】

       原文标题 : 微创脑科学要IPO,支架、弹簧圈产品能撑起脑科学大饼吗?专利行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