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健康探寻新出路,数字医药的故事好讲吗?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经历2021年上市折戟之后,几经波折,叮当健康终于在今年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上个月中旬,知名在线医药平台叮当快药的母公司——叮当健康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继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之后第四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近几年疫情改变了人们生活,也改变了很多业态,催生出在线外卖、在线卖菜、在线超市零售,甚至是在线卖药等等众多互联网电商平台。作为数字药房的先行者,叮当快药可以说是资本的“宠儿”。
就在叮当健康上市的前10天,公司刚刚获得了由阳光保险投资的2.98亿港元的基石轮融资。在IPO之前,叮当健康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金公司、软银中国、泰康人寿、奥博资本等机构,自2020年以来累计完成了超20亿元的B+轮及C轮融资。
这条赛道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量支持,叮当健康非常需要资本市场的输血。透过叮当健康招股书,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生鲜电商”的影子,同样主打即时配送,同样需要前期烧钱换用户,也同样长期陷于亏损。
如今每日优鲜已经停运,叮咚买菜还在扭亏的路上挣扎,“前置仓”的故事似乎并没有讲成功。但是市场有观点认为,医药O2O有其独特的生存逻辑。除了仓储、物流成本的差异之外,药物自身有‘夜、懒、私、急、专’等属性,更适合O2O电商渠道,并且,药品的复购率相对更高。那么,同属O2O阵营的叮当健康,真的能探寻出“医药电商”的新出路吗?
智慧药房成本过高 多年仍陷亏损泥潭
鲜为人知的是,叮当健康是知名药企仁和药业的创始人杨文龙创办的。时间回溯到2014年,当时,伴随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下沉,全国席卷起一阵O2O浪潮。当时苏宁董事长张近东甚至断言零售业正在进入O2O时代,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布局。而杨文龙却牢牢抓住了医药领域的机会,率先推出数字零售药房“叮当快药”。
早期的叮当快药采取的是互联网轻模式,平台通过线上获取用户,由线下实体药房提供服务。在创业初期,这一模式带来的规模效应非常明显。2015年9月,叮当快药已覆盖全国20座重点城市,依托1.8万销售人员及32万家合作网络,注册用户突破200万,日均订单量超过2万。
但是随着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标准化难度却越来越大。首先,由于很多合作药店并非24小时营业,这对于承诺7×24小时服务的叮当快药,在夜间配送时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此外,在“网订店送”模式下,叮当快药仅仅作为“媒介”存在,无法深入整合后端供应系统,门店配货的时效经常脱离平台掌控,使得其“28分钟送药上门”的承诺无法顺利实现。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红利逐渐消失,用户获取成本也在不断走高。2015年的资本寒冬,进一步加速了O2O泡沫出清,包括药给力、药快好等医药O2O行业的创业公司们出现资金断裂,相继离场。
种种压力之下,叮当快药走上了“重资产”模式的自建药店和配送系统之路。2016年,叮当快药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布局智慧药房,并同步着手组建自营物流配送体系,此后,叮当快药进一步推出“百城千店”、“千城万店”战略。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叮当快药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4个城市共计设立了286家智慧药房。
这样看来,“智慧药房”和生鲜电商的“前置仓”非常神似,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据介绍,“智慧药房”不仅承担了仓储的任务,同时也是叮咚健康的线下门店,承担销售任务,未来叮咚健康还计划增加血脂、血糖等体检项目,逐渐完善患者慢病管理。
然而大规模的门店扩张,不可避免的是高昂的成本支出。报告期内,叮当快药履约成本分别达到9750万元、2亿元、2.83亿元和4.12亿元,占营收16.7%、15.7%、12.7%和11.2%的比例。
招股书显示,2018-2021年,叮当健康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5.85亿元、12.76亿元、22.29亿元和36.79亿元,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9.87亿元。可以看出,尽管营收呈现连年增长态势,但实际年增长已从118.12%降至2022Q1的26.6%,增长幅度大幅放缓。
与此同时,公司的亏损情况并未改善。2018-2021年,叮当健康的净亏损金额分别达到1.03亿元、2.74亿元、9.20亿元和15.99亿元,四年来累计净亏损额度高达30亿元。到2022年第一季度,亏损状况仍未有好转,单季度净亏损达到4.04亿元。
此外,四年多以来,叮当健康的毛利率从2018年的41.1%滑落至2021年的31.6%。
“尽管我们的收入持续扩大,但我们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不久将来或会继续产生亏损净额及经营现金流出净额。”叮当健康在其招股书中坦言。
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叮当健康未来多久能够实现盈利仍然是个未知数。
营收结构失衡 会否成为下一个每日优鲜
相似的经营模式,不禁让人联想到已经黯然离场的“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据了解,每日优鲜的败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置仓储模式不计成本的扩张,使得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持续走高,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叮当健康当前线下自营门店、线上零售模式与每日优鲜的前置仓储非常类似,都需要从线下门店完成打包发货。对于叮当健康承诺的28分钟配送,线下门店的取址需要密集度更高。
叮当健康的线下药店虽然近几年扩张迅速,但销量仍然不及传统药店。有相关数据显示,叮当健康2020年单店零售额为56万元,以线下销售为主要渠道的老百姓大药房,其单店年营收额为190万元。
除此之外,叮当健康对于第三方平台的依赖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官方披露,叮当健康的流量来源主要有3个:线下零售店、线上直营渠道、业务分销渠道。
其中线下零售和业务分销渠道的收入占比分别在15%和10%,线上直营占比则有75%左右。而线上直营渠道又细分为自营线上平台与第三方线上平台。
有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叮当健康来自第三方线上平台的收入分别为1.9亿元、5.1亿元、10.8亿元、18亿元,约占同期总收入的33%、41%、49%、50%。不难看出,叮当健康对于第三方平台的收入依赖度一直在持续攀升,2022年Q1,第三方平台贡献的收入为5.2亿元,收入占比为54%。
由于叮当快药自身的线上自营平台售价缺乏优势,而美团、饿了么会为商家提供更多的优惠折扣,这就意味着,叮当健康不仅仅与美团、饿了么旗下的药品配送服务直接竞争,还要依赖上述平台的业务支撑,并缴纳一定比例的佣金。
2021年,叮当健康来自第三方在线平台收入17.95亿元,其中支付平台佣金接近1亿元,占比约为5.6%。对于年年亏损的叮当来说,还要向第三方平台支付高额佣金,被外界调侃为“第三方”打工人。
招股书中,叮当健康将这笔费用加入到市场推广开支中,2018-2021年,叮当健康向第三方平台支付的佣金分别达到753.4万元、2838.8万元、6077万元和9993.8万元。到2022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增长至2724.9万元,几乎是2019全年的佣金总和。由此推算,2022年第三方平台佣金过亿应该在情理之中。
叮当健康也不甘心只做药商。2019年,叮当健康推出在线诊疗服务,并不断拓展与保险公司、药企的合作网络,试图进一步打通“医+药+险”的垂直业务闭环。按照规划,依托于这一业务闭环,三种业务模式可以相互协同,形成流量的互通,并产生交叉销售。
据了解,在线诊疗业务中,叮当健康配备了20名全职及72名兼职医生、通过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大概有800多名外部医生,以及包括427名药师的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等。但在具体诊疗过程中,经常性会出现“当前医生正忙”的提示,消费者只能被强行转至公司委托合作的互联网医院。
问题是,业务闭环所带来的协同效应至今尚未得到市场验证。招股书中也透露出在线诊疗业务实际上仍处于“荒废”的程度。2018-2021年,叮当快药线上直营渠道及线下渠道的合计销售订单分别为1410万笔、2640万笔、4050万笔、6050万笔,而同期为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次数仅为10万笔、220万笔、440万笔、680万笔。
此外,招股书透露,在线诊疗、慢病与健康管理服务两项业务至今尚未产生收入。以2021年业绩为例,叮当健康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占收入比重达97%,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仅在3%左右。
由此可见,叮当健康目前并没有摆脱药品零售的本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曲线已经迫在眉睫。而一旦开启新业务,成本问题就又摆在了台面上。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5.53亿元,IPO或许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营收结构严重失衡的现状。
群狼环伺 数字医药的新故事好讲吗
据米内网发布的《中国零售药店O2O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约有20万家药店加入O2O,占全国零售药店总数的1/3;预计到2030年零售药店O2O的规模占实体药店整体市场的份额将升至19.2%,市场规模将达1444亿元,如果线上医保全面开放,份额将升至32.1%。
不难看出,在外部市场环境中,同业竞争正在愈演愈烈。在叮当健康上市之前,素有“医药电商三巨头”之称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已经齐聚港股,市值均超百亿。如今叮当健康上市,“医药电商”赛道变得愈发拥挤,而叮当健康的商业路径究竟能否跑通也备受质疑。
从根本原因上分析,上述巨头都背靠着强大的母公司,不用担心流量来源。对比之下,叮当健康缺少流量扶持,只能依靠自建线下药店和第三方流量平台的导流,流量的差异导致叮当健康无法与三家头部公司正面硬刚。
在市场份额上,叮当健康也与它们存在较大差距。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20年收入计,在中国数字零售药房行业的市场份额第一、二位供应商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分别达到9.7%和6.6%,而叮当健康的市场份额仅为1%。
市场份额在营收上也有直接的反映。2021年,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营收分别达到306.82亿元、73.34亿元,阿里健康2021年3月-2022年3月营收也有205.78亿元。相较之下,叮当健康36.79亿元的同期营收与他们相去甚远。
当消费者产生“购药”的线上需求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综合性平台,例如美团、饿了么,而不是另外下载细分市场App。因此,如果说行业巨头的夹击已经让叮当健康备感压力,那么电商平台的业务扩展同样严重挤压了叮当健康的市场空间。因为对于叮当健康而言,即使推出再多的同城配送服务,其体量也无法与美团、饿了么相抗衡。
对于叮当健康来说,上市即将迎来一个新起点,而背后隐藏的还是至今无解的流量难题。
从2018年—2021年,叮当健康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4亿元、2.8亿元、4.4亿元、8.3亿元,约占同期总营收的24%、22%、20%、23%。2022年Q1,叮当健康单季营销费用为2.1亿元,同比增长31%,同期,叮当健康的总收入为9.9亿元,同比仅增长27%。
这也证明,线上流量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但是获客边际效率却不成正比。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叮当健康自营平台注册用户从1590万增至3300万,年复合增长率27.6%,同期,平均用户获取成本从5.9元增至18.2元,年复合增长率46%。到了2022年Q1,获客成本已增至18.4元。
综上,目前国内互联网医药行业的头部格局基本确定,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凭借强大的物流体系和业务规模远超其他企业,稳居第一、第二。叮当快药虽然暂居第三位,但烧钱推广的路子导致实际资金压力非常大,想攀升至第一梯队的难度不小,而背后还要小心美团买药的赶超,第三名的位置并不稳固。
尾声
其实,从营收结构上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叮当健康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更像是一家数字化做的不错的连锁药店。换而言之,叮当健康想要打造一个全新的“O2O医药”生态系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流量上缺乏自身护城河;业绩上尚未看到盈利的转折点;运营上难以将用户留住。这三点是叮当健康顺利跑通“即时医药”这个生态的最大挑战。
上市是眼下叮当健康最优的道路。是熬过艰难时刻看见曙光,还是成为医药界的每日优鲜,后续仍然值得关注。
原文标题 : 叮当健康探寻新出路,数字医药的故事好讲吗?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