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潮涌 联影医疗、海泰新光、乐普医疗“头雁效应”正盛
大河开凌,万马奔腾!
作者:郝科科
编辑:辛琪
风品:沈河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自强创新、高质发展。新国潮汹涌激荡中,国产替代已是关键热词。
不乏一批“急先锋”。
君不见,云南白药牙膏超过高露洁、佳洁士成为行业老大;
京东、阿里、拼多多代替了易趣、亚马逊;
小米、vivo销量超越了三星、苹果,拿下国内半壁江山;
伊利、蒙牛、飞鹤、君乐宝握紧中国宝宝奶瓶;通化通宝、甘李胰岛素开始彻底替代进口......
1
万亿赛道
国产替代“黄金时代”
一个个底层细胞、一个个鲜活替代,见证了我国产业变迁史、经济跃升史,承载无数国人的振兴梦、强国梦。
聚焦高技术门槛、强专利壁垒的医疗器械领域,即是一个鲜明案例:
曾几何时,各大医院里的高端医疗器械基本来自进口,定价昂贵、维护成本高昂,不少患者买不起也用不起。
如今,一批行业“领头羊”通过提高自主创新力、出海并购等方式,不断破壁“卡脖子”技术,成功提高市场话语权,逐渐打破了外企垄断地位,甚至在一些前沿领域也能一教高下。
从追赶到并跑甚至是超越,背后离不开从业者的卧薪尝胆、孜孜不倦,亦有国家医疗补短板和新基建战略深意。
2022年9月,国家决定对部分领域的设备更新换代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并且加大社会服务业的信贷支持,明确提到对医院在“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支持。
公开资料显示,中央贴息贷款总体规模1.7万亿元,其中2000亿元流入医疗设备更新。
上述到行业赛道,随着医改、分级诊疗、扶持国产设备等政策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业不仅不断攻克核心技术,配套产业链亦逐步迈向成熟,正呈现“国产替代+自主创新”加速推进局面。
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7721亿,同比增长21.76%。医疗装备市场更从2015年的4800亿元增到2020年的8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1.8%,预计2022年将破万亿,我国已是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制造基地。
无需赘言,面对万亿级市场,叠加老龄化趋势、国民医疗水平升级,医疗设备细分市场蕴含巨大替代潜力,国产从业者已进入黄金时代,迎来跨越式良机。
2
可喜双响炮、 群雁共振
高端影像设备集大成者
以高垄断高集中的医学影像领域为例,国际竞争异常激烈。
据西门子2018年数据,GE、飞利浦、西门子三家份额全球占比68%以上。2021年,上述三家企业全球影像市场依然位列前三,收入体量远超国内企业。
另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1年国内高端医疗设备业,如软镜、硬镜、CT、MRI、超声、呼吸机和麻醉机等领域国产化率仍然较低,软镜国产化率甚至仅为5%。
欣喜的是,尽管行业还处攻坚阶段,但以联影医疗、迈瑞医疗、东软医疗、明峰医疗为代表的企业,正加快速度攻克核心技术“卡脖子”,已逐渐摆脱了技术、渠道、供应链等因素制约,逐步实现与进口品牌比肩并跑。
联影医疗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上海,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已构建包括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 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在内的完整产品线布局。
截至 2021 年末,公司累计向市场推出 80 余款产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统(MR)、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 射线成像系统(XR)及生命科学仪器。
在数字化诊疗领域,公司基于联影云系统架构,提供联影医疗云服务,实现设备与应用云端协同及医疗资源共享,为终端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高端影像设备领域,联影医疗成功打破GPS垄断,2020年国内细分领域(CT/MR/MI)销量市占率超20%,位居国内首位。
2018-2021境外主营收入CAGR高达128%,产品已成功进驻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多个国家,2021年境外主营收入占比提至7.2%,进入快速放量阶段。呈现国内国外双轮驱动、双响炮的可喜局面。
产品端看,已实现客户高端化+核心部件自主可控+平台型产线布局,堪称国产高端影像设备集大成者。
通过高举高打战略、定位中高端,全线覆盖医学影像品类,联影医疗2018-2021年营收复合增速高达53%。部分产品性能已比肩GPS,实现了多数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和部分量产,成本持续优化,毛利率/净利率快速攀升至~50%/~20%。
如联影医疗成功研发的中国首台3.0T高场磁共振,实现了整机制造与应用,填补国内空白,让我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实现高场磁共振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的国家。
目前,联影医疗在MR全产品线,CT探测器等已实现完全自研自产。
此外,自主研发的多款产品创造了行业或国产“首款”:
行业首款具有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 PET/CT 产 品 uEXPLORER(Total-body PET/CT),2018 年获英国物理世界杂志评选的“全球十大技术突破”称号;行业首款 75cm 孔径的 3.0T MR 产品 uMR Omega,拥有零液氦挥发技术、主动/被动匀场技术、失超保 护技术等多项专利技术;行业首款诊断级 CT 引导的一体化放疗加速器 uRT-linac 一体化 CT 直线加速器......
诸多神器秀场、频放大招的背后,是持续高质研发的厚积薄发。
2019-2021年,联影医疗的研发支出分别为6.9亿、8.5亿、10.48亿。今年1-9月,联影医疗研发投入合计10.05亿元,同比增长约为27.47%。
由此,产品线不断丰富迭代,尤其高端医疗创新器械领域:更具临床科研价值的行业内超高场全身磁共振系统(uMR Jupiter 5.0T)、实现业内最高时间分辨率196皮秒的联影全芯数字化PET-CT(uMIPanorama)等创新型产品持续获证,推向市场。
更可喜的是,放眼赛道联影医疗的头雁效应,不是孤雁单飞,而是群雁共振,一批集大成者正如鲶鱼般搅动行业格局。
如赛诺威盛,已经自主研发了16排、32排、64排(128层)等系列CT产品,攻克了CT探测器等核心技术。
东软医疗更通过自主研发、依靠高性价比产品,加速国际化布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以2021年已安装总数计,东软医疗是中国最大的国产CT(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制造商及第全球四大CT系统制造商,市场份额11.5%,同时也是中国最大CT系统出口商。
3
小步快跑、弯道超车
不能丢失的战场
壁垒性更高的内窥镜领域,国产替代亦有加速。
众所周知,内镜具备诊断+治疗的双重属性,起到了医生手眼延伸功能,临床操控与体验至关重要。也基于此,品牌壁垒、替代难度及价值相比其他医疗设备要更高。
全球来看,内窥镜市场格局呈现高集中度特点。软镜领域,奥林巴斯、宾得医疗、富士胶片占据超90%市场份额。硬镜领域,世界排名前三企业市占份额也达64%。这些老牌国际企业先发优势明显,产业链、人才和品牌护城河优势,是造成进口垄断格局的主因。
相较之下,国内镜体普遍还处初步满足部分临床功能阶段,无论技术精细化、科室覆盖度还是从镜体丰富度,国产厂商均发力均较晚、处于落后位置。
但这不代表没有机会,不靠技术硬指标竞争,比较优势及差异化创新是破局关键。
例如给史赛克全球独家供应荧光镜体及光源模组的海泰新光,以底层技术引领史赛克内镜前沿需求落地。目前其荧光镜体已大大领先国内外主流竞品,畸变数值小、图像真实程度高,主要性能指标均处行业先进水平。
如其自主研发的高清荧光腹腔镜器械,应用于史塞克全球推出的首款高清荧光腹腔镜(“荧光+白光”两用腹腔镜)整机系统,成为核心部件高清荧光内窥镜、高清荧光摄像适配镜头和荧光光源模组唯一设计及生产供应商。
更值振奋的是,作为国内少有的具备从核心部件、关键设备到系统集成的行业垂直整合能力企业。海泰新光已推出自主整机品牌,实现了部分国产替代。
如公司自主研发的1080P白光硬镜整机系统与4K荧光硬镜整机系统,分别于2021年下半年与2022年1月底获批注册,且4K除雾内窥镜系统正在进行注册检验。自主品牌整机系列产品,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支柱。
据海泰新光透露,公司产品在分辨率、畸变、图像跳动、渐晕等白光功能的关键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市场上的同型号主流腹腔镜产品相比,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包括1080P全高清分辨率,光学畸变小于10%,荧光和白光光学透过率比值达到1:1等。
为迅速打开销售市场,海泰新光还与国药器械成立合资子公司国药新光,前者主要负责内窥镜生产,后者负责销售。
据悉,两者为技术与临床、产品与市场的多元合作,合资公司将以医用内窥镜整机系统为切入点,瞄准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建立自主品牌,逐步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并同步启动下一代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迭代,包括 3D、人工智能以及其他微创外科技术和产品,旨在打造国产医用内窥镜整机和微创外科领域的领先企业。
再如澳华内镜,采用CBI Plus?分光染色技术的AQ-200内窥镜,也可通过精确的同步控制机构,实现白光与分光染色图像同时成像与显示,使医生在常规白光观察时不会错过细小早期病变。
行业头部王者迈瑞医疗,则在HyPixel U1基础上进行细节优化处理,不改变手术操作习惯前提下,实现实时荧光叠加,术中标记及导航。
整体看,当前内镜产业处于多技术融合与创新变革中,国产内镜厂商有望在不断学习、融合借鉴中小步快跑,逐渐占领前沿高地。实现更多国产替代、更多产品出海、在产业链条中不断向上升级,继而实现弯道超越。
高值耗材领域,自然更是不能丢失的战场。
乐普医疗成立于1999 年,是 2009 年创业板首批上市企业,目前为国内高值耗材领域领军企业,是能与国外大厂掰手腕的少数企业之一。
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专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心血管支架、心脏起搏器、心血管药物及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成长突破。尤其心血管领域“介入无植入”技术,引领中国甚至世界发展。
得益于抗原诊断产品的放量及创新医疗器械的增长,乐普医疗器械板块收入占比从 2019 年的 44.1%提升到 2021 年 的 57.9%,药品板块从 49.4%降到 30.6%。随着未来更多创新器械品种上市,预计器械产品占比还将继续提升。
从行业看,血管介入器械市场仍具备潜力。中国高值医疗耗材类器械第一大领域即为血管介入及植入市场。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9 年我国血管介入器械市场(不含支架)规模达107.4 亿元,预计 2024 年将达190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2.1%左右。
而冠脉介入医疗器械,是我国血管介入器械中发展最成熟的细分市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9 年国内冠脉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 61.8 亿元。
近年来,以乐普医疗为代表,一批国产头部厂商依靠持续研发投入和丰富产品线,逐渐靠近国际先进水平,已具备越来越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未来器械国产化率仍将持续提升。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国产厂商市场规模将从 2019 年7.7 亿元快增至 2024 年 21.5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 22.7%,市场份额从 12%升至 21%,逐步分食外资厂商份额。
4
从1到100
内外驱动、爆发前夜
梳理一个个急先锋、行业头雁,可以看出国产替代已是大趋所向。近年来,医疗器械业产业规模持增,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相比其他子行业遥遥领先。
但也要看到,行业还在呼唤更多头雁,还需更多高质量的替代矩阵。
目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然由于相关基础学科、制造工艺积淀不足,中高端产品及关键零部件主要仍依赖进口,多数国产企业仅承担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核心技术和高利润环节依然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医疗设备多数产品结构复杂、组装周期长,且产业链多环节国产化率低、技术壁垒相对较高,技术进步是进口替代及走出国门的核心。整体看,国产升级、高端突破已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如何呵护好这股替代力量,让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快速实现从1到100的跨越,离不开从业者的持续坚守,亦离不开政策资本的支持。
2021年10月,财政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明确规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
其中,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12种医疗器械要求75%采购国产;24种医疗器械要求50%采购国产;5种医疗器械要求25%采购国产。
实际上,为打破外企主导国内市场局面,国家多部门已频频释放加快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信号。也是2021年,新修订《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将医疗器械创新纳入政策发展重点。而上述2022的产业贴息扶持新政及《“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文件,亦将行业创新推向国家战略高度。
各方助力下,国产医疗器械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医院和患者的认可。长坡厚雪中,从业者们在相互较劲、比拼中,形成了一股自强内生与并购外延双轮驱动的升级大潮。
当然,国产替代的大潮奔赴中亦有风险挑战,如医疗新基建不及预期、产品研发不及预期、核心技术突破卡壳;集采政策风险;国际化经营及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等等。
但风险机遇往往成正比。每一次变革,都是从细微处开始;重要的是,方向是对的。
大河开凌,万马奔腾。久久为功、功不唐捐。
国产替代仍然方兴未艾、仍在爆发前夜。
本文为首财原创
原文标题 : 国产替代潮涌 联影医疗、海泰新光、乐普医疗“头雁效应”正盛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10 什么是吉兰-巴雷综合征?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