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扭亏背后:营收主靠卖药 转型之路漫漫
文 | 芳芳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去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互联网医药问诊平台流量、购药需求激增,在线医疗巨头京东健康也交出一份亮眼的年报。据其3月22日发布的2022财年报告,在成立后的第四个年头,京东健康终于实现扭亏。
在这份财报里,京东健康不仅实现了营收、净利润的双增长,业务增长也远超预期:年度活跃用户相较上年净增长3100万,同时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日均在线咨询量超30万,京东大药房一年服务超1亿患者。
然而,京东健康依旧面临营收靠卖药、毛利率下滑、新增长曲线未成气候等新旧问题。从行业来看,纵观整个互联网医疗赛道,京东健康的竞争者们也在同步壮大,行业比拼仍未终结。京东健康面临的战争,才刚刚打响。
01
营收主要靠卖药
这次扭亏来之不易。遥想一年前,京东健康还深陷在亏损旋涡中。2021年,京东健康实现营收306.82亿元,净亏损高达10.74亿元,相较2020年17.23亿元的净亏损收窄,但仍是连续第三年亏损。
但2022年,京东健康靠一份亮眼的财报一雪前耻。去年全年,京东健康总收入达到467亿元,同比增长52.3%。同期,京东健康实现净利润 26.2亿元,同比大增86.6%。
不过,亮眼数据背后,是京东健康营收依旧依靠卖药的事实。
京东健康在解释营收增长的原因时,称主要是由于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所得商品收入由2021年的262亿元增加54.2%至 2022年的404亿元。
也就是说,公司收入增长主要靠卖药和健康产品收入增长。而在同期,京东该板块所得收入已占据总营收的86.5%,2021年的营收占比为85.32%,不断上涨。因此不论是营收占比还是增速,卖药都是京东健康当之无愧的收入支柱。
这导致京东健康更像一家披着互联网医疗外衣的电商企业。业绩虽然逐年向好,但主要收入依旧是靠卖药,且流量来源还是京东集团本身。
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问题是过度依靠卖药赚钱,也导致京东健康营业成本暴涨。
2022年,京东健康的营业成本由上年的235亿元猛增至368亿元,同比涨幅达到56.9%。京东健康的解释是,营业成本陡增主要是通过京东大药房销售的医药和健康产品数量增加。
也就是说,成本暴涨也因卖药,且是自营的京东大药房药店卖药数量增长。开设自营药房确实给京东健康带来了销量,但也进一步推高了营业成本。
进一步看,营业成本的增长,又带来了京东健康毛利率的下滑。2021年,京东健康录得毛利72亿元,毛利率23.5%;2022年,尽管毛利增长至99亿元,但受营收成本影响,毛利率下滑至21.2%。
而在2019-2020年,京东健康毛利率分别为25.9%、25.4%。也就是说,跟四年前相比,京东健康的毛利率已经下滑了4.7个百分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京东健康活跃用户增长乏力。2017-2022年,京东健康年活跃用户数分别为0.44亿、0.51亿、0.56亿、0.90亿、1.23亿、1.54亿,增速分别为17.1%、9.8%、76.5%、36.7%、25.2%。
从年活跃用户增速来看,除了新冠疫情刚开始的2020年用户猛增外,近三年来,京东健康用户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侧面折射出其C端流量逐渐见顶的不良发展态势,前景不容乐观。
02
转型之路漫漫
而以卖药这一单一营收为支柱,京东健康势必受到各类外部因素的冲击,政策就是其中之一。
2022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实施条例中明确提到,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
这项规定给京东健康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医疗平台敲响了警钟。尽管药监局没有明令禁止互联网平台销售药品,但却对相关销售活动进行了严格的原则划分:选择成为第三方平台,可令药房进驻卖药,平台仅提供流量入口和配送服务;如果直接销售药品,则需要取得相应资质,与传统零售药店一样接受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
这两条路线的选择中,京东健康曾尝试过两手抓:在提供平台服务的同时,开设自营零售网点来规避监管风险。
2021年,京东健康先后在山西、上海、湖南等多地开设共计16家线下药房,其中8家公司注册资本超千万元。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京东健康设想中打通线下、线上闭环服务的场景并未出现,其自营零售网点扩张速度有限,很难与第三方商家分庭抗礼。
与此同时,巨额的成本支出也令京东健康出现了严重亏损。2020、2021年,京东健康分别亏损172.34亿元、10.74亿元。而上文也提到,自营药房销售产品数量增加反而带来营业成本陡增。
因此这条路不好走。为尽早遏制亏损态势,京东健康在医药电商模式上,拓展更广阔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将更多精力聚焦于B端。
2022年,数字化服务成为京东健康的发力重点。这一年里,京东健康不断笼络大型连锁药企和三甲医院,争取做好平台服务的角色扮演,加强地推力度并提供各式配套服务。数据显示,全国TOP 100药企中,有超过90%的企业纷纷入驻京东健康。
截至目前,在京东健康与多家医院的合作进程中,双方在皮肤疾病、睡眠障碍、心理健康等疾病领域取得新突破,为患者提供智能化的疾病闭环管理方案。以线上云诊室为例,新业务建立在四大技术平台之上,借助五大创新技术,实现了从精准患者筛选、问诊开方、患者管理,科研等系列能力的集成,为消费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一站式服务内容。
然而,上述业务在营收、净利润层面对于京东健康的业绩增长并无明显提振作用。
2022年,京东健康数字化营销及其他服务实现营收64亿元,仅占总营收的13.7%,同比增长41.4%;同期,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所得商品收入达到404亿元,同比增长54.2%。B端数字化服务收入无论是增速还是对营收的贡献,均大幅落后于卖药。
面向B端的数字化业务,更多的是考验平台的大型客户入驻情况。而在药品销售之外,京东健康目前在线上预约、问诊、诊后服务和慢性病护理等层面的渗透率有限,这或许是导致京东健康相关业商业化变现能力徘徊不前的原因。
03
医疗赛道竞争加剧
尽管转型之路坎坷加剧,但京东健康在盈利层面的进步有目共睹。只不过这样的进步水平,放在互联网医疗赛道之中,无法稳坐钓鱼台。
同为互联网巨头入局,阿里健康2022年也表现良好。2022年阿里集团直营及其他收入同比增长10%至744.21亿元,主要就受惠于盒马和阿里健康的强劲增长。尤其是12月疫情导致医疗和保健品需求大增,阿里健康的季度收入同比增长迅速。
因此,尽管阿里健康尚未公布2022财务状况,但从上半年财报来看,公司实现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22.9%;经调整后净利润为3.5亿元,相较上年同期净亏损2.8亿元有了明显增长。
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赛道也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从前以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三大巨头组成的“三足鼎立”局面,似乎正在悄然瓦解。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平安好医生实现营收61.6亿元,年内亏损达到6.11亿元。虽然亏损相较2021年的15.39亿元有了明显收窄趋势,但与另外两大巨头相比,不论是营收规模还是整体体量,平安好医生都在逐渐掉队。
这导致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竞争更加激烈。在争夺B端资源层面,为尽可能最大化利用药企资源,阿里健康将目光转向产品线,重点建设全域数字化营销模型和智慧供应链。截至2022年上半年,阿里健康在全国17个地区建立了29个大型仓库,冷链运输服务覆盖全国210个城市,能满足76%药品订单的次日达需求。
与之相比,京东健康截至202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2个药品仓库,自营冷链服务则覆盖全国300座城市。依托于京东物流的助力,京东健康在全国还有500多个非药品仓库可供使用。虽然体量相对更大,但也加剧了京东健康的成本费用支出。
而字节跳动也在医疗方面持续发力。小荷健康已覆盖线上问诊、购药、医院查询等多个环节的医疗服务,同时还链接了C端用户和B端医疗机构。2021年,字节跳动还中金投资了心理健康医疗平台“好心情”、收购妇产医院美中宜和等,一系列布局瞄准心理、妇幼保健等细分领域,来势凶猛。
与此同时,微医、春雨医生、好大夫等医疗平台实力不容小觑,药师帮、叮当快药等医药电商以及美团、饿了么等跨界平台,都给京东健康造成不小的威胁。以美团为例,其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扎根颇深。对于养成消费习惯的用户而言,24小时下单快速送达的诱惑,要远远高于仅提供单一方面服务的京东健康。
问题是,上述平台,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卖药依旧是当下互联网医疗赛道唯一被印证的盈利方式。京东健康本身背靠京东的物流、仓储、流量等支撑,短期内势必还是靠卖药赚钱。
而健康服务则需要长期投入。从京东集团来看,增速已经入下行轨道。2022年第四季度,京东营收2954亿元,同比仅增长7.1%。从单季度营收同比增幅来看,这是京东集团近10年来季度表现第二差的一次——最差的一次也在2022年,第二季度京东营收同比增幅仅5.44%。京东健康本身,扭亏的成果还需要巩固,又能花多少人力物力去投入健康服务基础的搭建?这都是未知数。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End
原文标题 : 京东健康扭亏背后:营收主靠卖药 转型之路漫漫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