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转手赚47亿美元,创新药最强“捡漏王”
临床失败的创新药,还有价值吗?
关于这个问题,Roivant的回答一定是,有。
事实上,这家公司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失败药物的价值。从成立之初,Roivant的宗旨就是拯救那些失败的创新药。
怎么拯救?也就是通过另类创新药“license in”模式,回收临床失败管线,想方设法变废为宝。
因为,Roivant坚信,很多时候大药企宣告失败的药物并非真正的失败。
在大药企内部,项目的成败会与负责人收到的奖惩挂钩,所以有时候一些资产被放弃,不一定是技术原因,还可能是因为风险管理;还有一些资产,则是因为公司战略方向改变而放弃。
所以,如果能够找到这类药物进行继续研发,便可以大大缩短研发时间、节省研发经费,相当于走一条捷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Roivant的战果还不错。2014年成立至今,Roivant孵化了21家子公司,其中4家已成功上市,5家则在2019年便被日本住友制药以30亿美元收购,2022年住友制药又追加17亿美元收购Roivant子公司剩余股份。同时,9年时间Roivant共计6款药物获得了FDA批准上市。
Roivant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创新药最强“捡漏”王。
/ 01 / 失败创新药的拯救者
一家药企眼中的垃圾,还有可能成为另一家药企手中的宝藏。
这便是生物制药公司Roivant的运作理念,而这一理念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公司创始人Vivek Ramaswamy在生物制药领域的亲身经历。
将时间拉回到2008年。彼时,还在华尔街做对冲基金经理的Ramaswamy,以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了Pharmasset的股票。三年后,这家公司被吉利德以137美元左右/股的价格收购,Ramaswamy通过这笔交易创造了三年20倍的投资神话。
2013年,Ramaswamy投资的公司Inhibitex被百时美施贵宝收购,Ramaswamy从中获得了25倍的投资回报。
在华尔街的这段神奇经历,不仅Ramaswamy让投资回报颇丰,更让他找到了一个新的事业方向。
Ramaswamy发现,药企的一些潜力管线,居然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他曾直言:“在整个生物制药行业中,由于企业战略相关原因,而非科学的原因,不少有潜力药物的研发陷入了僵局中。”
为了挽救这些希望尚存的药物,Ramaswamy成立了Roivant公司,标榜的初衷是“拯救制药业被遗忘的药物”。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捡漏”。2014年,Roivant公司成立后便开始“捡漏”失败药物。
既然要“捡漏”,自然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比如2016年,Roivant的子公司Myovant与武田达成协议,获得了Relugolix的全球开发和销售权。在这笔交易中Myovant做到了零首付,仅付出了510万股公司股份,以及低于10%的销售提成。4年后,Relugolix成功获得FDA批准上市。去年,Relugolix在美国和中国市场合计收入1.82亿美元。
与其他药企动辄数亿美元的授权引进项目相比,Roivant做到了名副其实的“捡漏”。
然而,研发九死一生,投资创新药更是如同赌石,神仙难断寸玉,Roivant也难免会有失手的时候。最典型的便是其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的失利。
2010年,葛兰素史克宣布将逐渐停止神经疾病领域新药研发,同时放弃一款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的研发。2014年,这款药物被Roivant以500万美元的价格买了回来。遗憾的是,这款药物的临床试验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
“捡漏”固然能以小搏大,但并不能改变创新药九死一生的本质。更何况,Roivant还是在这“九死”中寻找一丝生机。
/ 02 / 8年转手赚47亿美元
大药企们拥有最顶级的研发资源、人才以及充沛的资金,他们尚且不能保证一款新药的顺利研发,更何况小药企。
换句话说,Roivant这种捡漏的商业模式实际颇为冒险,因为,创新药二次失败的风险始终如影随形。
关于这一点,做投资出身的Ramaswamy,或许比谁都清楚。
为了尽量减少捡漏失败的风险,追求更高的“ROI”,Roivant选择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具体来说,Ramaswamy的方法是围绕Roivant收购的每个领域,以单个或某几个药物成立一家子公司,让这些子公司以独立实体运营。
目前,Roivant已经创建了21家子公司,这些以Vant结尾的公司专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Myovant专注于女性健康和内分泌疾病,Dermavant专注于皮肤病学,Enzyvant专注于罕见疾病......
在这样的情况下,母公司产品管线丰富多样,能够提高命中率,即使一家子公司的药物研发失败,也不会影响到其他子公司。比如,研发阿尔茨海默的Axovant公司失败后,Roivant其他子公司并未受到影响,还在正常运作。
此外,同样重要的一点是,Roivant这样运作,能够招揽不少生物科技领域的顶端人才,比如制药行业的明星人物David Hung、曾领导GSK神经科学领域药物研发的Atul Pande等等都曾为Roivant效力。
这些顶级人才愿意来到Roivant是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负责单独的子公司,如果子公司的药物成功上市,这些科学家将会获得非常丰厚的回报;如果这些药物无法上市,Roivant将会为这些科学家在其他子公司寻找合适的职位,继续从事其他药物的临床开发。
而在传统的大药企中,哪怕是研发了一款重磅药物上市,科研人员也难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相反,如果药物研发失败的话,首当其冲的便是他们。
在这些顶级科研人员的坐镇下,这些曾经失败的药物,能够得到更彻底、深入的研发。可以说,Roivant是在用顶配的研发力量,尽量去对冲药物研发失败的风险。
成果也很明显。2014年成立至今,短短9年时间,Roivant已经成立了20多家子公司。其中5家子公司的股权在2019年,被住友制药以30亿美元收购。2022年住友制药又追加17亿美元收购Roivant子公司剩余股份。
同时,Roivant管线中,也有6款药物已经获得FDA的批准上市。
此外,一个潜在重磅消息是,今年7月份,辉瑞与Roivant共同研发出的溃疡性结肠药物RVT-3101,一度传出要被罗氏超70亿美元收购的消息。
看起来,在捡漏界Roivant也算闯荡出了一番成绩。
/ 03 / 押注9%的可能
如果,从Roivant的发展经历来看,拯救失败药物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商业模式。但实际上,Roivant的成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难以复制。
因为,这是一场比九死一生胜率还要低的赌局。
Roivant身上有许多其他biotech学不来的能力。比如,创始人的超强资本运作、对药物的超强分析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慧眼识珠,从其他大药企遗弃的管线中找到能够研发成功,并能为公司带来持续盈利的产品。毕竟,创新药研发本就有着九死一生的失败率,而那些被人放弃的产品成功率,通常就更低。
2022年发表在《Acta Pharm Sin B》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临床失败的药物中,仅有10%的药物是因战略原因被放弃,而剩下90%的药物都是因为安全性、有效性。
很显然,想要找到九死之中的10%,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么有特殊的评价系统能够去粗取精,要么对靶点生物过程有独到见解,要么有独到的临床开发技能,要么有足够的资源。如果不具备其中任意一个技能点,那么药企很难做到真正的捡漏。
而Roivan对于失败药物的筛选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筛选方法,他们会先从数据库和中寻找药物信息并,筛选出候选药物后,将这些药物与现有药物的类别、作用机理、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深入考察,最终结合药物未来市场预测,以选出目标药物。
全球范围来看,采用“捡漏模式”的药企并不多,成功捡漏的更是少之又少。
拿国内创新药企索元生物来说,其同样采用的是拯救研发失败药物的商业模式,但管线中进展最快的产品DB102,自2014年从礼来手中淘回来至今,经历近十年时间仍未成功。
索元生物和Roivant的两个走向,也展示了拯救失败药物的两个极端结果:
要么,找到突破口成功拯救失败药物,为药物研发省下巨大的研发成本;要么,无法找到突破口,被困于前人的失败中。
原文标题 : 8年转手赚47亿美元,创新药最强“捡漏王”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