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并购不太可能成为中国biotech的退出路径
资本寒冬,海外大药厂开始捡
其在《China biopharma –Charting a path to value creation》报告中指出,核心原因在于三点:
第一,大部分国内生物科技企业,因为管线过于同质化,不具备被并购的价值;
第二,国内药企自身实力有限,也不会开启并购模式;
第三,跨国药企因为地缘因素,并不会贸然出手。
那么,麦肯锡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 01 / 来自麦肯锡的否定
在海外生物科技领域,并购几乎是业内的家常便饭。如下图所示,2021年并购次数一度超过300次,虽然近年来因为市场变化有所走低,但2023年至今并购次数也已接近200例。
国内市场则与之相反。2017年之间,国内生物科技商业并购次数寥寥无几。那么,国内并购市场会异军突起吗?
在麦肯锡看来,很难。
首先,大部分biotech的质量是不过关的。麦肯锡认为,国内部分biotech的创新质量并不高,比如me too管线泛滥等,因此价值较小。
其次,国内大药厂的实力有限。海外大药厂之所以并购次数较多,是建立在余粮丰富的基础上,现金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而国内头部药企的账上现金只有200亿美元左右。并且,大部分biotech的管线,也很难与国内大药厂形成协同效应。
最后,则是跨国大药厂出手的可能也不大,核心原因是跨境涉及到的诸多不确定性。
如果并购不能成为biotech的主要退出渠道,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仍需要继续节衣缩食,等待寒冬的过去。
/ 02 / 缩衣节食还要继续
对于大部分生物科技企业来说,苦日子可能还要继续。
过去几年,国内资本市场寒冬下,生物科技企业融资大幅下滑,下滑幅度甚至超过欧美市场。
其中,最受影响的是处于临床后期的企业,早期项目影响并不大。如下图所示,早期项目融资下降幅度并不明显,而后期项目则下降71%。
随着融资渠道的收紧,国内生物科技企业的现金流持续下降。这一点,上市企业是最佳观察窗口。60家上市生物科技企业,2020年能够维持运营年限的中位数为3.2年,2022年这一数字下降至2.2年。
与此同时,上市融资渠道未见好转,后期企业融资渠道并不通畅。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还需要继续勒紧腰带过日子。
原文标题 : 麦肯锡:并购不太可能成为中国biotech的退出路径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大会
-
7 睿跃生物借壳上市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