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的 “红与黑” | 案例
导语:从曾经的世界巨头到如今大势已去,拜耳经历了什么?
金梅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作为现代制药工业的主要发源地,早在20世纪初,德国药品就开始享誉西方,可如今制药巨头中却几乎没有德国企业的身影。
作为一家具有150多年历史的企业,德国拜耳曾因为阿司匹林而闻名于世,它是世界跨国公司的先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药理实验室,生产的产品超过1万种,在医药保健和农业领域具有世界级的核心竞争力……但如今拜耳却荣光不再。
到底是科技救死扶伤?还是纳粹的工业豺狼?研究发现,拜耳一百多年发展历程中,有着完全不同的两幅面孔。拜耳的发展历程,正是德国药企没落的最优注解。
1
A面故事:红历史
1835年,拜耳(Friedrich Bayer)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军人家庭。从小他就痴迷化学研究,10岁的时候他甚至差点在实验中炸掉自己的房间,但这丝毫没有阻碍他继续冒险。
23岁时,拜耳获得了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他依然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他痛恨因任何原因走出实验室。他常年穿着单调的服饰,戴着一顶黑绿色的帽子,只有发现了新的化合物,他才会脱帽示意。
为了让研究成果尽快走出去,1863年8月1日,28岁的拜耳和染匠Johann Friedrich Weskott合作创立了“Friedr. Bayer et comp.”染料企业,并且定下了将自己的产品卖到更多国家的宏伟目标。
Friedrich Bayer(图左)Johann Friedrich Weskott(图右)
1864年,拜耳用尿素和丙二酸合成了巴比妥酸,他激动地高高举起了自己的帽子,并用让自己当时神魂颠倒的姑娘巴比,命名了这种药物。此后,在拜耳的学生费歇尔和拜耳研究人员冯·梅林的持续研究下,巴比妥药物作为一种催眠剂迅速发展起来,并演化出近2500种药物。
1865年,拜耳购买了美国纽约州一个苯胺(用于制造染料、药物、树脂)工厂,为跨国经营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1878年,拜耳用苯和氯乙酸合成了靛蓝,并在1882年申请了专利,纺织业和染料工业开始转向。拜耳获得了靛蓝之王的名号。不过,彼时的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的英国大哥看来,不过是制造假冒伪劣的国家,所以“拜耳剽窃”的说法也甚嚣尘上。
1881年,拜耳转型为股份制公司,为扩张奠定了经济基础,公司从1863年的3名员工扩张到300多名员工。通过建立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拜耳将70年代每公斤100马克的染料价格,降到了1886年的区区9马克。
拜耳显然动了别人的奶酪,他们用抄袭、侵犯专利、产品有害等更重的手段抵抗拜耳,甚至雇佣暴徒破坏实验室和工厂,威胁拜耳的生命安全。
可这些对出生于军人家庭,又痴迷于科研的拜耳来说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况且世界各地的人都在期盼着鲜艳又便宜的新衣服。1884年,化学家卡尔·杜伊斯贝格开始在拜耳工作,开启了开创性发明的新篇章。
1892年,拜耳生产出世界上第一种合成杀虫剂。1897年,研究人员费利克斯·霍夫曼博士因为父亲服用水杨酸难以忍受的强烈味道和副作用,萌生了改良这种药品的想法,最终合成了“乙炔水杨酸”。
1899年,这种药正式注册商标,它就是驰名世界的阿司匹林,当年就成了世界上最畅销的药物。未来50年,拜耳公司依靠它开始傲然于世,阿司匹林几乎“独占”了整个非阿片类止痛药的市场。
1902年,拜耳公司的客户已经遍布全国达到2.5万家,它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先驱。除了先进的产品,拜耳的管理也成为商界楷模。拜耳招募了大量具有化学学习背景的销售员,来服务世界各地的客户。
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拜耳公司将销售、采购、专利、记账、统计分部门管理,由职业经理人管理。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的基层到高层管理人员,则按照清晰的等级进行管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拜耳成为企业争相模仿的典型。
前沿的产品,时代的趋势,世界的市场,良好的管理,让拜耳迅速成长为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化学品公司。
1905年,拜耳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但他却冰冷地拒绝了,他说用荣誉和奖金来刺激科研是对科学的亵渎,“我不想得到任何奖章,我只想得到真理”。
1908年,拜耳的科学家多马克合成了磺胺,起初作为颜料使用,但后来人们发现它对肺炎有作用,二战前后青霉素量产前,它成为抗生素市场的绝对主角。
为了让更多的人攀登科学高峰,1911年,拜耳建立了化学实验室,拨出巨款做科研,添置先进仪器,引进专家。1913年,仅仅拜耳一家公司就生产了超过2000种不同的合成染料。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让拜耳卷入战时经济中,蓬勃发展的势头被中断。战争导致拜耳与其重要出口市场几乎完全失联,染料与处方药的销售额也相应下跌。
20世纪20年代,拜耳、奔驰、西门子等支柱企业,再次让德国迎来繁华盛世,甚至让德国成为经济复兴的典范。拜耳与其他几家化学巨头合并成立了法本公司,它们重新获得了世界的领先地位。
但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法本再次卷入战争。二战结束,法本公司的所有海外业务被全部没收,随后法本公司被解散,其资产则用作战争赔偿。拜耳失去了国外资产,包括许多有价值的专利,随着联邦德国的重视,拜耳开始重新创业。
拜耳的重建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经济奇迹”密切相关。拜耳于1946年在仍处于盟军控制的情况下重启海外销售活动。1963年,拜耳的员工达到8万人,销售额达到47亿马克。1957年到1969年,拜耳每年申请的专利数从几乎0增长到近180件,并几乎常年维持在这种水平。
1973年的石油危机彻底终结了“经济奇迹”,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在短短几个月内,基于石油的化学原料价格就翻了两番。但大危机往往是大企业跑马圈地的黄金期。通过收购和研发的努力,拜耳在保健品、心脑血管等新药研发、仿制药等领域收获颇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和东欧国家发生激进的政治变革和全球化的挑战,让拜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德国市场的关系。
加大对充满希望的未来市场的关注,成了拜耳的战略重心。1994年,通过收购美国莱昂代尔公司的非处方药业务,拜耳重新获得了拜耳商标的权利。通过全球各地的并购,拜耳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诊断系统和临床化学剂供应商之一,世界上最大的橡胶原料生产企业,世界最大聚氨酯原料供应商,世界作物保护领域的领先者。
但持续的收购也让拜耳的利润大幅下滑,变得大而不强。2002年,短短一年时间,公司的股价直接腰斩。
此时,Werner Wenning临危受命,在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面对公司复杂的产品线和混乱的管理,他成立了一个管理性控股公司和四个经营性子公司,剥离出售了杀虫剂业务,将医疗保健、作物科学、聚合物、化学品四大核心业务线,以子公司的形式独立运营。让每个子公司的分支业务建立自己的管理委员会,集团不再插手子公司的业务,将管理权和决策权下放。
新管理人员接手后,公司的业务快速好转。2014年,拜尔收购Algeta,增强了其肿瘤业务。2015年,子集团材料科技成为一家独立公司,公司名称变更为科思创。在经过所有必要的监管机构批准后,拜耳于2018年6月7日成功完成对孟山都的收购。
2
纳粹的帮凶
2000年,拜耳把自己办公总部的大楼做成了一个巨型的阿司匹林药盒。还因此破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阿司匹林的确是拜耳重要的现金牛产品。回顾真实的历史,与阿司匹林齐名的另一个药物却被隐藏起来,它就是人们提之色变的毒品——海洛因。
海洛因的发现也已经有几十年,但拜耳几乎是最早从它身上获得丰厚利润的。拜耳把它“巧妙”地包装成了“非成瘾性”的咳嗽抑制剂。不但每一个药店都可以买到,此药甚至还被用来治疗孩童的感冒、咳嗽等症状。
实际的成瘾性导致这款OTC海洛因制剂销量巨大。拜耳的销售量开始直线上升,到1913年,它的子公司开到了英国、美国、法国和俄罗斯,国外销售额达到国内4倍。
一战爆发,拜耳却迎来了“高光时刻”,并在此后被写进了历史的黑名单。战争中奔驰、宝马、保时捷等众多汽车企业,都为德军生产坦克、汽车、摩托车,可为何拜耳却无法被世人谅解?
因为,拜耳承担的是德军炸药、化学武器的生产。而且,拜耳生产过芥子气,它是战争中使用的第一种化学武器,被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杀死了10万人。战后,拜耳的所有国际公司都被没收,商标也被美国拍卖了。
让其境遇雪上加霜的是,战败的德国迎来了经济的大溃败。恶性通货膨胀让德国马克对美元的价格,从一战开战前到1923年底,贬值了惊人的“一万亿”倍,德国股票指数由战后1918年的100多点膨胀到10万亿点。
德国化工业的领先优势渐渐退去,瑞士和美国的化工巨头正在高速赶超。
1925年,为了对抗日渐强盛的美国化工业,拜耳与德国本土竞争对手决定抱团取暖,合并成为法本公司,全称为“染料工业利益集团”,将德国的全部化工企业联合经营获得垄断利润。
面对这头染料工业怪兽,那些小的欧洲企业别无他选,只能投怀送抱。30年代后,法本几乎联合整个欧洲的化工企业,共同将矛头指向了美国。
虽然在战争中受到了重创,但法本公司并没有放弃继续做纳粹的帮凶,成为纳粹德国最大的承包商之一。一些历史学家推想,如果没有法本公司,希特勒就不可能上台,也不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们生产了从药品到制造化学品再到炸药的所有产品。
1934年,犹太化学家亚瑟·艾兴格林抗议,称自己被踢出了阿司匹林发明者的名单。由于纳粹人对犹太人的严重迫害,也为了给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把他的发明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甚至将他关进了集中营。1949年,这个犹太人去世后,事件的真相便永远石沉大海。
但法本公司却在犹太人和世界人的血肉之躯上疯狂成长。
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几乎都设立在离法本公司不远的地方。透过惨无人寰的掠夺,法本公司不但获得了大量的财物、免费劳工,甚至还有廉价的犹太囚奴被用于残忍的人体实验。
拥有其克隆必杀虫剂专利的法本公司,将生产这种有毒试剂的任务放在了集中营,因此大量的奴隶劳工“意外”死于这种杀虫试剂的生产。在一个BBC拍摄的纪录片中,一位13岁就被囚禁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回忆说,犹太囚徒需要接受医学实验,如果不再具备实验价值,这些人就会被毒死。
从1933年到1943年,短短十年间,法本公司的营收从4800万马克暴增至8.22亿马克。法本集团在德国军队的化学战项目中“军功显赫”,贡献了最早的两种神经性毒药,塔崩和沙林(Zkylon-B毒气,消灭了纳粹集中营中数百万人)。
1947年,法本公司的化学站项目在纽伦堡审判中被曝光,法本集团24位高管和科学家因为在集中营中对囚犯的种种罪行,被判死刑。
二战结束后,德国的许多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国土面积削减了1/4,德国工业几乎被摧残。法本公司的海外资产再次被没收,德国公司也被分拆成几个独立的公司。IG法本将曾经属于犹太公墓的财产给予了拜耳,讽刺的是,拜耳的工厂就站在那片土地上。
自立门户的拜耳,开始大量投入研发,重新立足市场。很多化学武器神奇地被转变成了制药品,用于疫苗、化疗治疗癌症等。
60年代之后,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事实已经无可逆转。拜耳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美国。60年代,拜耳的产品销量提升3.5倍,海外销量提升了7倍。1973年,石油危机让德国的经济奇迹戛然而止,拜耳随即加大了在美国的布局。
80年代,全球化工业出现周期性消退,加之西欧经济衰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政局的动荡让拜耳的发展雪上加霜。1993年,德国政府削减药品支出,医生通过开具仿制药来代替高价的原研药,拜尔的国内药品营收下降了20%。欧洲推行的农业政策,让拜尔的农业化学品销售遇阻,拜耳开始止步不前。
1991~1995年,拜耳裁掉了14%的全球员工,剥离了不赚钱的业务,加大了亚洲和美洲市场的投入。1995年,拜耳针对公司参与大屠杀发表了公开道歉,拜耳收起了它曾经为德国亮出的獠牙,为自己征战国际市场扫平道路。
3
打不死的拜耳
科学技术没有善恶,一心只想求单纯科研精神的拜耳,因为鄙夷诺贝尔用研发炸药的利润和资金鼓励科研,因此放弃去领诺贝尔奖,最终却让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是多么的讽刺。
难道没有拜耳员工质疑过拜耳?为什么它能在多次低谷中都成功地站起来?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让拜耳对雇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投入了大量心血,开设了科学技术、管理等领域40个学科的教育课程。鼓励拜耳人提供建议,并对采纳的建议颁发巨额的奖金,公司每年平均10人就能产出1条被公司采纳的建议,保证公司的持续成长。
1948年到1990年间,拜耳拨款帮助雇员购买和租用房子共计23400套。每一位需要房子的雇员都可以从公司得到优惠贷款。除了八栋宿舍楼外,公司还自有20500套公寓房,优惠出租给雇员和已退休的员工。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雇员素质的提高,拜耳的员工工作时长逐年缩短,员工有了更自由和充足的休息时间。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公司还建立了70多个俱乐部和学会,体育俱乐部中的许多人还是德国著名的运动员。
对品质有着宗教般的信仰,对员工有着深入骨髓的尊重,让自己的员工安居乐业,这是三次大起大落中,与世界为敌的拜耳,能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就是经济复苏的典范。1928年,更是被称为黄金时代。二战以及历次经济危机之后,德国的经济复原力震撼人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经济萎靡不振,唯独德国一枝独秀,位居七大工业强国之首,都离不开工业精神的助力。
从唯利是图的角度,拜耳的企业发展路径,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它到底是被利益蒙了双眼,还是被帝国霸业的幻想蒙了心,我们不得知。从曾经的世界巨头到如今丢失宝座,拜耳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恶劣行径在告诉我们,善良的底线对企业有多重要。
原文标题 : 拜耳的 “红与黑” | 案例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全数会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大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