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价17.6%收购上海莱士,海尔大健康难解超百亿商誉难题
本文系深潜atom第748篇原创作品
豪掷125亿元,海尔集团大健康版图再一次扩容
林少波丨作者
深潜atom工作室丨编辑
2023年12月末,海尔集团发布公告称,拟斥资125亿元,收购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莱士20%股份,并获26.58%的表决权。收购完成后,海尔集团将成为上海莱士的实控人。
针对上述交易,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谭丽霞对外表示,“此次合作的达成,完善了海尔的血液产业链布局,是我们深入医疗健康核心领域的关键进程。”
据了解,近年来,海尔正着力布局大健康业务,致力于将科技创新与大健康产业有机结合。此番海尔收购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血王”上海莱士,确实有助于提高自家大健康业务的底层竞争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持续并购,也间接推高了海尔集团大健康业务的商誉。未来能否实现产业链的高度衔接,盘活相关业务,摆脱商誉减值挑战,或许是谭丽霞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溢价17.6%收购,上海莱士为何如此值钱?
尽管上海莱士被誉为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血王”,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其一直被投资者看衰。2015年后,上海莱士的股价持续下行,从25元/股左右的高点,下跌到如今的7 元/股左右,跌幅超70%。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上海莱士热衷“炒股”,业绩不稳定性增大,并且主营业务的想象力还在逐步收窄。
2015年,为了谋求更大幅度的业绩增长,上海莱士宣布,使用自有资金最高不超过(含)10亿元进行风险投资,使用期限为两年。此后两年,上海莱士斩获丰厚的投资回报,2015年-2016年风险投资收益分别为8.29亿元和8.75亿元。
图源:上海莱士2018年财报
然而风险投资不可能只有收益,没有风险。2018年,因投资的兴源环境、万丰奥威复牌后股价均暴跌,上海莱士的业绩开始变脸,当年业务投资亏损为18.89亿元,最终引发年度净亏损15.18亿元。
尽管2018年后,上海莱士不再热衷“炒股”,并且聚焦血液制品业务,但纵向对比来看,上海莱士的自身“硬实力”逐渐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图源:上海莱士2023年上半年财报
财报显示, 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上海莱士营收占比99%左右的血液制品生产及销售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55.26%、51.81%以及16.77%,增速日趋放缓。
因成本增长以及销售费用居高不下,上海莱士的利润空间也在同步收窄。财报显示, 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上海莱士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 -2.21%、45.24%、11.46%。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海尔并未因上海莱士业绩触顶而压低其估值。开头提到,海尔斥资125亿元收购上海莱士20%股份,并获26.58%的表决权。按此数据测算,海尔溢价约17.6%收购上海莱士。
这或许是因为上海莱士握有稀缺性资源。2001年5月,有关部门明确表示,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自此,上海莱士成为行业少数拥有血液制品生产牌照和新设单采血浆站资质的企业,商业护城河极为深厚。
海尔大健康再下一城,血液业务拼图逐渐完整
当然了,血液制品生产牌照在不同企业手中有不同的价值。海尔选择付出更高的溢价收购上海莱士,无疑意识到了,自家的大健康相关业务可以和上海莱士的稀缺牌照资源高效联动,后者可以为自己创造更高的收益。
早在2005年,海尔就借成立海尔生物布局大健康相关业务。2019年7月,海尔收购星普医科后将其更名为“盈康生命”。目前,海尔的大健康业务包括海尔生物和盈康生命两家上市公司。
海尔的这两家企业业务虽然各有侧重,但最底层都与血液有直接联系。
比如,海尔生物拥有物联网生物安全科技生态场景方案,可提供智慧血液解决方案,将物联网数字科技与低温存储技术融合,包括“云翼”物联网血液冷藏箱和“血液宝”物联网转运箱等,实现从献血者到用血者全流程血液信息的监控和追溯。
盈康生命则聚焦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产业,拥有三家自有医院以及多家托管医院。据海尔介绍,盈康生命“在血浆血液成分采集、存储、制备、冷链运输及临床应用等领域已形成产业生态。”
显而易见,收购上海莱士,打通上游血液制品业务后,海尔大健康业务下辖的海尔生物和盈康生命都能之实现高效业务联动。这不光有助于海尔大健康增收,对于上海莱士降本增效,也有巨大帮助。
图源:上海莱士2022年财报
财报显示,2022年,上海莱士血液制品生产及销售业务营业成本同比上涨75.34%,远高于51.81%营收增速,最终促使相关业务毛利率下跌7.46%。上海莱士营收成本排名前三的业务分别为进口血液制品成本、自产血液制品成本以及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分别为55.83%、42.80%以及42.80%。
由于海尔生物和盈康生命的技术可以提高血液制品的流转效率,并且海尔拥有智能制造、精益管理等优势,并入海尔后,上海莱士的成本有望下探。
而对于海尔来说,收购上海莱士,可以完善自家大健康相关业务血液产业链布局,在产业链上占据主导地位。
商誉账面价值高企,投资者谨慎看待海尔并购
过去几年,海尔自身确实孵化了不少健康相关业务,但为了让大健康业务快速起量,谭丽霞更倚重的策略,其实还是积极推动海尔并购外部企业。
比如,2019年3月,海尔集团入主盈康生命。此后盈康生命陆续将广慈医院、爱里科森、圣诺医疗等机构收入麾下。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底层技术实力不俗,并且拥有智能制造等优势,海尔集团收购诸多健康相关企业,确实可以较快实现大健康业务扩张。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手笔并购,也为海尔带来了巨大的商誉问题。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盈康生命商誉规模为5.8亿元,占净资产的四成。
图源:上海莱士2023年三季度财报
因此前几年多次并购扩张,上海莱士的商誉规模也居高不下,截至2023年9月底,账面商誉高达47.03亿元,加之联营企业GDS隐含商誉94.84亿元,合计高达141.87亿元。
此外,2023年11月,上海莱士还对外表示,将斥资4.81亿元,溢价5倍收购广西冠峰95%股权。收购广西冠峰后,上海莱士的商誉规模或将进一步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盈康生命的净利润已经开始被商誉减值拖累。财报显示,2022年,盈康生命归母公司净利润亏损5.96亿元,同比下降63.68%,主要系“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所致”。
图源:盈康生命2022年财报
据了解,2022年,盈康生命商誉减值损失为6.68亿元,同比扩大48.11%。如果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商誉减值,盈康生命当年不会出现亏损。
由此来看,目前海尔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止在于尽快让上海莱士和旗下其他业务实现精准对接,更在于充分挖掘上海莱士及下辖收购企业的潜力,尽可能减少商誉减值给净利润带来的压力。
谭丽霞能否完成上述任务还有待时间检验,但资本市场明显信心不足。抛出收购公告后,上海莱士的股价一路下行,截至2023年1月16日收盘,报收7.16元/股,相较公告发布前8元/股左右的高点,下跌超10%。
总而言之,尽管从业务协同以及牌照资源壁垒的角度考虑,海尔确实有必要溢价收购上海莱士,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莱士一定可以给海尔带来丰厚的财务回报。
因缺乏实控人,并且此前多年盲目追求扩张,上海莱士的整体商誉规模已超百亿元,未来面临巨大的商誉减值风险。
这极度考验海尔大健康业务掌门人谭丽霞的业务协调能力。接下来,如果谭丽霞不能有效盘活上海莱士,不光该公司的股价会持续下行,投资者也会谨慎看待海尔大健康业务。
原文标题 : 溢价17.6%收购上海莱士,海尔大健康难解超百亿商誉难题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