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创新初心,30岁的复星医药如何穿越周期?
中国企业面对周期挑战时的韧性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一直在医药行业上演。
站在当下,中国医药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点,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如何在周期调整中坚定创新,更是如何跨出国门,开辟新的篇章。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与资本的竞赛,更是对企业担当与意志的考验。
当下,需要那些敢于担当、愿意引领变革的企业站出来。它们的使命,不仅是成就自身的荣光,更在于引领并塑造产业的未来生态,推动人类医药科学的进步与突破。
有着30年产业积累的复星医药,正在成为这样的存在。
作为传统医药巨头,在变革中不断进化,坚定的创新转型,稳健的全球化布局,使其成为了中国医药产业高速发展的见证与缩影。
与此同时,透过2023年财报来看,作为医药行业创新“灯塔”,复星医药的底盘依旧稳健,创新转型持续推进,重点创新产品如汉斯状、汉曲优和苏可欣的收入依旧保持增长,全球运营能力更是得到进一步夯实,包括达芬奇手术机器人、CAR-T药物奕凯达在内的创新产品本土化落地接踵而至。
过去30年,复星医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战略布局,一并构成了一次次经典跨周期战役,体现了一家中国公司对于周期的深刻理解,这也是产业走向专业与成熟的标志。
当下,全球性的经济新周期处于将张未张之际,复星医药这艘创新航母已经蓄势待发,正全面航向更高质量的新周期。
/ 01 / 创新灯塔
创新,早已刻入复星医药的基因。
成立30年以来,其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多元开放式创新模式,推动了多款全球领先、中国首个的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转化落地,实现了国内多个领域从0到1的突破。
如果细究,复星医药的创新之路,应当是始于2009年,其生物药平台复宏汉霖的成立。
彼时的中国医药领域,几乎是创新“荒漠”,复星医药则毅然转向创新。医药产业是长周期,起码要耐得住10年寂寞才能看到曙光。
直到2019年,由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获批上市,填补了国内生物类似药市场空白;后续上市的首个中欧双批国产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曲妥珠单抗),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惠及超18万名患者;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则攻克“治疗荒漠”。
在复星医药的护航之下,复宏汉霖实现了飞跃式增长,成为“18A”阵营中第一家盈利的创新药企,2023年净利润达5.46亿元。
复宏汉霖的成功也是对复星医药坚守创新最好的褒奖。事实上,随着国内医改深入,作为创新领航员的复星医药,布局早已全面铺开,自研产品持续落地的同时,还积极将国际领先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市场,本土化进程不断提速。
2017年,复星医药和Kite Pharma成立合资公司复星凯特,引进CAR-T细胞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并依托复星医药专业高效的临床及商业化能力,迅速转化落地。2021年,奕凯达成为中国首个获批准上市的CAR-T产品。
CAR-T细胞疗法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凭借强大的治疗效果让无数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改善。
根据最新研究数据,奕凯达最佳总缓解率达到79.2%,客观缓解率83%、完全缓解率58%,4年总生存率达44%,显著提高了患者总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2023年6月,奕凯达又新增获批二线适应症,为更多一线免疫化疗无效或复发的淋巴瘤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当然,与疗效同样突出的是,CAR-T细胞疗法在国内的商业化困境。为了提高可及性,复星凯特推动奕凯达获纳入超过100款省市惠民保和超过75项商业保险,备案的治疗中心覆盖全国超25个省市、数量超160家。2024年1月,奕凯达在国内率先推出按疗效价值支付的创新方案,如果在3个月没有达到完全缓解指标,将会退还患者支付费用的一半。
不仅在创新药领域突破不断,复星医药在外科手术机器人的精准治疗领域,同样引领行业不断向前。
2023年10月,首台国产达芬奇Xi系统下线,标志着全球领先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实现国产化,这将进一步提升可及性,惠及更多患者;日前,复星医药合营企业直观复星宣布,lon支气管导航操作控制系统获批。这是其继达芬奇机器人后获批的第二个本土生产的产品,有望对早期肺癌的诊疗路径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生物科技大航海时代,深度创新带来的突破、跌宕起伏的市场、风起云涌的出海,深刻改变着行业格局。
作为灯塔型企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产业基础,更离不开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性视野。2019年以来创新成果的持续兑现,让我们见识到复星医药从跟随到引领,作为创新灯塔型企业的实力。
/ 02 / 筑巢引凤,稳健创新底盘
源头创新不易,涉及的基础研究与底层技术转化,更是需要“政、产、学、研、医、资”等多方联动。
为提前布局新产品、新技术,复星医药结合自身国际化优势,摸索出投资与孵化联动的新模式,积极转化全球前沿技术。
复星医药产业及资本整合能力已经备受认可,旗下的复健资本在深圳50亿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的全球遴选中脱颖而出,便是例证。
3月12日,复星医药宣布,控股子公司复鑫深耀、复星医药(深圳)、复健基金管理公司与深圳市引导基金等其他7方投资人拟共同出资设立目标基金,计划募资50亿元,其中深圳市引导基金认缴份额达50%。
可以预见,复星医药将继续加大源头创新转化的投入,促进更多创新项目的转化落地。这也将进一步夯实其创新灯塔的地位。
事实上,不论是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还是深度孵化,在创新药的研发过程中,复星医药始终专注于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疗效确切、符合现代医学发展导向的疾病及技术领域。
前述革命性创新疗法如此,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复星医药更是扛起大旗,打造了从预防、检测到治疗的产品矩阵,积极抗击疫情,履行社会责任。
在这一过程中,复星医药也收获了相应的商业回报。而当疫情消散,抗疫产品行将淡出“舞台”,复星医药也面临着“填坑”的挑战。目前看,复星医药已在短时间内熨平了新冠产品收入下滑造成的业绩波动,根据2023年年报,不含新冠相关产品,其营收同比增长约12.43%。其中,抗肿瘤及免疫调节领域年收入达76.38亿元,同比增长37.99%,很好弥补了新冠产品收入下滑带来的影响。
这得益于其稳健的创新底盘,以及创新产品差异化优势带来的回报。
时至今日,复星医药已形成开放式、全球化的创新研发体系,聚焦肿瘤、免疫、中枢神经、慢病等核心治疗领域,重点强化小分子、抗体/ADC、细胞治疗、RNA等核心技术平台。多款新产品及新适应症陆续获批上市,收入结构持续优化的背后,是其多年来坚持研发投入。
2023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共计59.37亿元,位列国内医药企业第一梯队,主要在研创新药、生物类似药项目超过70项(按适应症计算)。
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表示,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整体管线也将更呈体系化,聚焦的核心领域在管线生命周期的分布上保持合理,且更强调管线价值,更关注和聚焦大品种产品,优选高价值管线并集中资源推进核心管线研发,更好地实现公司价值,惠及更多患者。
回望过去十余年间医药行业的巨变,在国内医药改革的红利下,本土药企成长的速度可谓惊人。
根据全球医药智库信息平台 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发布的《2023年医药研发趋势年度分析》白皮书,复星医药连续第二年入选“全球医药企业研发管线规模Top25”榜单。
10年前,看着跨国大药企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产品线,可能没人会想到,国内企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与它们并驾齐驱,共同角逐全球市场。
/ 03 / 全球化的运营能力
当出海成为国内创新药企的必答题,复星医药已经率先走向国际化,覆盖美国、欧洲、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作为中国第一批出海的医药企业,早在2009年复星医药就在非洲自建营销队伍和网络。
2010年,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青蒿琥酯Argesun成为首个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药品资格预认证(WHO PQ)的重症疟疾治疗药物。面对完全陌生的商业环境和文化,复星医药跨过一道道障碍,为“注射用青蒿琥酯”在非洲打开了新的局面,也让当地人对“中国制造”的印象有了改观。
经过超15年的运营,复星医药已在非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网络。截至2023年末,其抗疟药品已救治了超过6800万重症疟疾患者,其中大部分为5岁以下非洲儿童。
去年6月,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注射用青蒿琥酯Argesun也通过了WHO预认证,成为首个通过WHO预认证的“一步配制青蒿琥酯注射剂”。第二代药品将青蒿琥酯两步溶解配过程制合为一步,准备时间由3分钟缩减至1分钟,可节省救治重症疟疾患者的宝贵时间。
除了抗疟药物,复星医药还在推动实现“非洲本地制造和供应”的愿景。集药品研发、制造及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科特迪瓦园区已在建设中,未来将实现非洲本地化药品制造及供应。
而随着综合能力的提升,复星医药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全球化运营体系,全球化能力早已今非昔比。具体可以从研发和商业化层面来看。
首先,在研发方面,复星医药在集团层面成立了科学顾问委员会(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即“SAB”),SAB共有委员12人,为享有国际声望、学术造诣深厚的国内外院士、科学家、临床专家、资深企业家等组成,作为“外部智库”协助公司优化研发战略。
在销售体系方面,复星医药不仅在非洲拥有健全网络,在印度拥有Gland Pharma的销售团队,在创新药的“天堂”美国市场,其更是不断寻求新的突破。目前,仿制药自营队伍已初步成熟,与5家大型分销商及16家集中采购组织开展合作,推进制剂产品销售。同时,其已启动美国创新药团队组建,积极开展H药的商业化筹备工作,加速国产创新药“走出去”。
对于复星医药而言,2019年之前,更多是通过许可引进别的知识产权和产品,经过本土化运作,转化为自身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全球运营能力;2019年之后,随着创新成果的涌现,其正加速推动自研药品的出海。
尽管国际形势复杂,但吴以芳表示,复星医药将坚定国际化战略,与此同时也将认真研究政策变化,在研发、BD、生产运营及商业化等多维度进一步践行国际化战略。
可以预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将为复星医药这艘巨轮,带来更为强劲的增长动能。
/ 04 /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自1994年创立至今,复星医药穿越了多个周期,不论是宏观周期还是行业周期。30年来,复星医药走过三个发展阶段。
1994-2004年,通过并购奠定制药主业根基,通过参股国药控股,重塑医药流通格局;
2004-2014年,持续创新探索,率先国际化;
2014-2024年,深耕产业布局全球,创新产品加速上市。
可以看到,创新是复星医药的核心成长引擎。持续推进研发创新的产品成功商业化是其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其在全球各市场的本地化、临床能力、注册能力、营销能力、当地合作伙伴的网络,以及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建设等等,更是日积月累下的坚实壁垒,让其有能力抵御更大风浪,驶向更宽广的海域。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让复星医药拥有了不断穿越周期的底气。毕竟,在一个创新底盘足够坚实的基础上去实现更高目标,或许不算太难。
当然,任何一家企业的命运,既要靠自己奋斗,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回看复星医药这30年,是中国医药监管变化最大、最快且最频繁的30年,也是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生态从贫瘠到丰满、本土药企创新实力大踏步迈进的30年。
而复星医药进入市场较早,坚持创新及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这使其抓住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次政策红利,迅速壮大。
当下,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背景下,一场新质生产力革命已经拉开序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包括加快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
本质上,复星医药今日之局面,也正是依靠创新完成的跃迁转变。而其未来,更是深度绑定“创新”二字。
作为中国医药产业高速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享受发展红利之后的复星医药,当前正在积极探寻,如何深耕源头创新、加速技术转化落地,如何帮助中国药企更好地走上国际化这条路。
/ 05 / 总结
唯有变革的巨浪袭来时,我们方能逐渐看清价值与成长的真相,即与产业发展保持高度同向性,抗周期特质的公司,才是真正的价值与成长典范。
这样的公司注定不甚多,却总在市场逆风时刻显现。
面对当下的时代和市场环境给予的挑战和机遇,复星医药这艘巨轮,除了不断加速自身发展,还必须发挥其在产业中的领导力,持续推动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关乎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更关乎中国医药创新力量在全球版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原文标题 : 坚守创新初心,30岁的复星医药如何穿越周期?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