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创新药企被并购案或诞生
"氨基一周"致力于提供"全球最重要的大健康产业新闻分析",深入挖掘行业动态,洞察市场趋势。
无论您是行业从业者还是对大健康产业感兴趣的读者,"氨基一周"都将是您了解行业脉动的得力助手。欢迎关注我们,一起探索大健康产业的无限可能。
本周,"氨基一周"带来的产业动态分析要点包括:
中国最大创新药企并购案或诞生
警惕“沉迷理财”的biotech
国产创新药出海越来越会玩了
CXO的价格战还在继续
免费新冠疫苗将退出历史舞台
减肥药的竞争还是初级阶段
重磅BD的AB面
当创新药企开始转卖化妆品
/ 01 / 中国最大创新药企并购案或诞生
中国创新药企的最大并购案例或将诞生。
据《华尔街内幕》报道,传奇生物已收到收购邀约,并已聘请投行界顶尖机构Centerview Partners协助董事会审查邀约等事项。
受此消息影响,截至当日美股收盘,传奇生物股价上涨超过12%,市值达到99.11亿美元。这暗示着传奇生物被并购的金额有可能超过百亿美元。
目前,竞标者的身份尚未明朗。但无论如何,如果此次交易最终达成,这将无疑是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历史性时刻。
2023年被视为中国创新药企被并购的元年。去年12月底,阿斯利康成功收购亘喜生物,成为首个本土Biotech被收购的案例。
2024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1月份,诺华收购了信瑞诺医药;4月,Genmab又收购了普方生物。
这一系列的收购案例,不仅证明了中国创新药行业,尤其是在细胞疗法领域的竞争力,确实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未来,这种收购模式也可能成为biotech企业退出的一个新途径,并有利于行业形成正向反馈。参照海外经验,被并购的biotech创始人往往会重新投入创新。在国内,临床资源和研发速度等优势,一直是持续存在的红利。
因此,随着退出渠道的多样化,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基本面”会持续改善。
/ 02 / 警惕“沉迷理财”的biotech
Biotech领域遭遇连串挑战。
7月8日,圣诺医药宣布,其2000万美元的投资基金可能因私募债发行人违约而面临重大亏损。
圣诺医药的全资附属公司,香港Sirnaomics,分别在2022年和2023年认购了15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的TradArt Flagship Investment SPC基金的独立投资组合,并委任了独立第三方TradArt Asset Management Co., Limited作为投资经理。
截至目前,2000万美元的投资中,仅赎回了20万美元,而且基金经理已告知,基金所投资的私募债的发行人存在违约风险。
这也意味着,圣诺医药的这笔资金可能会损失严重。对于一家Biotech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截至2023年末,圣诺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加上金融资产总额为4392万美元。这次损失几乎占据了其一半的现金储备。
圣诺医药的这一情况,本质上也给市场敲响了警钟,提醒需要警惕那些“沉迷”于高风险理财的企业。虽然理财的Biotech公司可能不在少数,但那些投资于低风险理财产品的企业不需要过多担心。相反,那些投资于私募等高风险理财产品的企业,则需要更加警惕,毕竟这其中的风险和复杂性较高,此前也有企业遭遇理财资金难以赎回的情况。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在资本市场狂热时期,一些融资狂热的企业在资金使用上可能缺乏足够的谨慎。这是对所有企业的警示和教训。
/ 03 / 国产创新药出海越来越会玩了
国产创新药出海越来越会玩了。
7月9日,康诺亚宣布,将两款临床早期双抗产品CM512、CM536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美国Belenos公司。
根据许可协议,Belenos将向康诺亚支付1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付款,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最多1.7亿美元,并在一定时间内支付销售分成。算下来,交易总额为1.85亿美元。
除此之外,康诺亚还将通过全资子公司一桥香港获得Belenos 30.01%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Belenos是为此次交易,上个月才刚刚成立的公司,背后站着全球最大的健康产业投资机构OrbiMed。在这次交易完成后,OrbiMed持有Belenos 50.26%的股权。
行业人士“三句半医药评论”将这一模式概括为:找不到MNC就先卖给中间商,没有中间商就和海外资本一起创造中间商。
虽然颇有资本运作的味道,但不能否认这种出海模式的好处,既能通过早期管线创造一定价值,又能通过股权,降低自身风险、锁定更多远期收益。
康诺亚之后,是否还会有其他创新药企跟进还不可知。但一个事实是,在出海这条路上,国内创新药企越来越会操盘了。
具体可阅读《创新药出海“局中局”》
/ 04 / CXO的价格战还在继续
CXO产业的价格战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目前来看,尚未出现。
7月10日,昭衍新药发布了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上半年将亏损1.36亿元至1.84亿元。公司指出,亏损的原因之一是同业竞争加剧,导致销售订单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回顾2023年上半年,昭衍新药的该业务净利润为1.95亿元;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公司预计该业务的净利润最高仅为1094万元,甚至可能亏损2829万元。
CXO领域的价格战已经不是新鲜事,目前最大的疑问是价格战的拐点何时到来。昭衍新药的成绩单,意味着价格战方面暂时还没有显著改善的迹象。
当然,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在等待价格战拐点的同时,更需要深思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对于CXO企业而言,依赖内卷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并非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在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中,企业应该考虑如何维护自身价值,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放眼海外市场,CXO行业经历了多次周期性起伏,这也促使市场参与者不断进化。对于中国的CXO企业来说,跟上这一趋势至关重要。
具体可阅读《当CXO陷入价格“肉搏战”》
/ 05 / 免费新冠疫苗将退出历史舞台
免费新冠疫苗可能即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7月9日,广西省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发布了一则通知: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发布的《关于调整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有关政策的通知》(国疾控发明电〔2024〕51号)文件精神,自2024年7月15日起,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政策将由免费调整为自费。
同样在近日转发这一通知的还有四川、福建等地的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这些医疗机构还呼吁大家相互转告,及时来接种最后的免费疫苗。
这也意味着,持续了三年的新冠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即将结束。
当然,这一变化对于新冠疫苗行业来说,积极影响可能有限。毕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接种需求已经基本消失。
对于新冠疫苗产业而言,这一转变更多地带来了反思。此前,许多疫苗企业基于对市场前景的乐观预期而纷纷入局,即便在没有进度优势的情况下也积极参与。
在逻辑上,新冠疫苗的发展路径确实符合市场预期:从免费接种到自费接种,前期依靠大规模接种覆盖,后期通过价格调整来弥补接种量的减少。
但现在看来,即使逻辑上成立,也不代表需求依然存在。这背后的诸多因素,无疑是行业需要深思的。
/ 06 / 减肥药的竞争还是初级阶段
近两年来,减肥药市场无疑成为了医药行业的热门领域。那么,这一市场的竞争已经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呢?可能仍处于初期。
根据Evaluate发布的一份新报告,肥胖治疗药物市场目前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尽管诺和诺德和礼来公司凭借率先上市的产品拥有一定优势,但新的肥胖治疗药物仍然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市场的竞争,将由能够简化药物管理的企业来主导。
简单来说,关键在于患者的依从性。目前的肥胖治疗药物在给药途径和频率方面还有改进空间。无论是礼来还是诺和诺德,它们的减肥药都是通过注射给药,且为每周一次的制剂。
Evaluate认为,即便治疗效果可能继续提升,但改善给药途径或频率可能更为关键。
这表明,如果能够开发出口服药物或更少注射频率的治疗方案,将可能在下一阶段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例如,礼来的orforglipron是一种口服药物,而安进的MariTide有望成为每月一次的注射剂,这将极大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药企的减肥药,在依从性方面都不占据优势。要想抓住未来,国内药企也需要在创新方面进一步努力了。
/ 07 / 重磅BD的AB面
百利天恒申请在港股上市。
7月10日,百利天恒的港股IPO申请已被受理,其招股书也已正式对外公布。从5月份市场传出其计划赴港上市的消息,到7月份正式提交申请,整个过程进展得非常迅速。
这一速度可能超出了许多市场观察者的预期,因为在外界看来,得益于重大BD的达成,百利天恒可能是资金最充裕的创新药企之一。
今年3月,百利天恒已经收到了8亿美元的首付款。因此,在一季度报告中,公司营收达到了54.62亿元,同比激增4325%,净利润达到了50亿元;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高达58.26亿元。
尽管资金充裕,百利天恒为何还要进行IPO募资呢?
这是因为,尽管首付款高达8亿美元,但这是在百利天恒与百时美施贵宝共同承担该药物研发费用的前提下。海外肿瘤药物的研发成本通常不菲。
2017年的研究显示,研发一种抗癌药物的平均成本约为6.48亿美元。而根据IQVIA的报告,到了2022年,推出肿瘤药物的成本中位数已达到26亿美元。百利天恒的BL-B01D1针对多种适应症,布局多个大型癌症种类,海外临床试验的花费势必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有必要提前进行资本规划。既然百利天恒选择与百时美施贵宝共同承担风险,未来如果该药物能够成功获批上市,相比传统的BD,公司能够分得的利润也将更为可观,特别是在药价较高的美国市场。
因此,无论是在IPO的节奏上,还是在融资的预期上,百利天恒都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重大的BD都存在AB面。
/ 08 / 当创新药企开始转卖化妆品
创新药企为了生存和发展,正在积极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
7月10日,开拓药业宣布,以其核心成分KX-826为基础的化妆品正式上市销售,首款产品是针对雄激素性脱发的外用防脱液。
这一举措并不意味着开拓药业完全转型,而是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然而,这确实反映出创新药企当前面临的生存压力。
开拓药业曾是过去几年在二级市场上备受瞩目的明星企业之一,2020年时账上现金余额超过13亿元。但截至2023年末,其现金余额已降至不足5亿元,财务状况亮起了红灯。
在这种背景下,开拓药业努力拓展更多业务线,以增加收入变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biotech公司像开拓药业一样面临资金压力。
这突显了整个行业,对于政策支持改进的迫切需求。
原文标题 : 氨基一周|警惕“沉迷理财”的biotech;中国最大创新药企被并购案或诞生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4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5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