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日本软镜壁垒,被撕开了一道裂缝

2024-08-16 14:16
医曜
关注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软镜壁垒,如今已经开始出现裂缝。内窥镜是现代医学主要的检测仪器,被应用于胃肠道、胆道、呼吸道等多种疾病的检查。以镜体是否可以弯曲区分,内窥镜共分为硬镜与软镜两大类。硬镜不可弯曲,需经手术切口进入人体,欧美企业占据了极大的市场份额;软镜可以弯曲,通过人体自然腔道进入体内,几乎完全被日本企业垄断。三家日本企业奥林巴斯、富士胶卷、宾得医疗被称为全球软镜“三巨头”,合计占有全球93%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公司则奋力争取剩下的7%市场。软镜光电信号传输距离较远,对光电转化和集成有更高的需求,电荷耦合元件(CCD)是核心关键,日本企业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最关键的核心原因在于日本企业在CCD领域的深厚积累。

图:全球软镜市场格局,来源:西南证券

CCD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在1969年发明的元器件,其本质是将“光”信息转化为“电”信息。在这项技术刚被发现之际,日本影音巨头索尼就嗅到了商机,并投入数百亿日元立项研发。也正是在索尼的带动下,日本公司高度布局这一赛道,全球具备CCD批量生产的6家公司中,日本公司就占据4家,仅索尼一家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50%。日本CCD厂商对海外内窥镜厂商出口进行限制,依托于CCD技术的垄断优势,日本企业在软镜赛道建立起固若金汤的护城河,不要说国内公司了,就是欧美大药企也始终难以切入这一赛道。然而,随着新型光电元件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的成熟,成本居高不下的CCD逐渐失去了优势,手机、汽车等产业早期开启CMOS的替代,软镜厂商也开始适应这股潮流。这正是日本软镜壁垒的裂缝,亦是国产软镜企业的机遇。

01第三次成像革命

图像传感器赛道,正在发生第三次产业迭代:CMOS正在全面替代CCD。早在1873年,科学家就发现了硒元素结晶体感光后可以产生电流,由此人类正式开启了光学元件的大门。上世纪50年代,光学倍增管(PMT)诞生,人类第一次尝试将图像传感器产业化。进入60年代后,图像传感器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先后发生了两次迭代。先是IBM、Fairchild等企业开发光电以及双极二极管阵列,而后贝尔实验室又发明了CCD技术。欧美企业更关注双极二极管阵列技术,而索尼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则全面梭哈CCD技术。最终,CCD凭借高量子效率、高灵敏度、低暗电流、高一致性、低噪音等性能,成为图像传感器市场的主导。

图:图像传感器技术迭代路线,来源:西南证券

坐拥CCD技术红利,日本软镜企业构建起稳固的竞争护城河。世界软件“三巨头”奥林巴斯、富士胶卷、宾得医疗均是在相机领域深度布局的光学企业,软镜赛道只不过他们CCD垄断后的专利变现渠道。CCD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其他国家的软镜公司只能布局成像较差的低端市场,而高分辨率的中高端市场则被日本企业分食。在CCD产业被日本企业垄断近三十年后,CMOS终于横空出世。无论是制造成本、能源消耗,还是迭代空间,CMOS都是一项全面优于CCD的成像技术。这也促使CMOS替代CCD成为产业新趋势。

图:CCD与CMOS传感器区别,来源:民生证券

尽管索尼等日本公司也在第一时间跟进了CMOS,但这一次中韩企业再没有放弃机会,也对这一技术进行布局。尤其是在韦尔股份2017年收购豪威科技后,更是迅速成为比肩索尼、三星的CMOS巨头。除韦尔股份外,格科微、思特威等公司也全面聚焦CMOS技术,让日本企业不再有垄断产业的机会。所以,从2016年开始,中国软镜公司开立医疗、澳华内镜就纷纷布局 CMOS 芯片,并基于这一新的底层技术,自主研发能够进入中高端市场的高清软镜产品,突破了日本软镜企业的技术封锁。

02国产替代:道阻且长

尽管中国软镜企业已经突破了日本的专利封锁,但国产替代依然道阻且长。纵观中国软镜公司,主要有四家核心企业: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杭州视芯、优亿医疗。开立医疗是行业龙头,不仅布局软镜赛道,而且还布局彩超与硬镜赛道;澳华内镜于2021年上市,主要聚焦于软镜赛道;杭州视芯、优亿医疗都曾计划上市,但最终却都没有成行。在过去四年中,尽管国内日本软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但依然能够合计占据70%以上的市场规模;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但最终的市场份额也不过仅为26.8%。中国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已然需要长期的用户教育和品牌塑造。

图:软镜国产替代加速,来源:民生证券

以成像质量为衡量标准,中国软镜企业实则与日本巨头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之所以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较慢,实则还是存在诸多客观问题。首先,CCD这一最核心的“卡脖子”环节已经被攻克,但日本企业依然布下了其他“专利壁垒”。例如在染色环节,奥林巴斯就创立了NBI光学染色行业标准,并将其申请专利,形成产业垄断。基于NBI系统专利,国内企业想要进入高端市场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染色标准,不过好在开立医疗和澳华内镜都已攻克这道技术难关。其次,医院采购软镜往往更愿意选择全科服务的产品,中国软镜企业由于高端产品布局较晚,因此在某些科室是存在短板的。对于医院来说,这种技术短板是致命的,甚至都无法进入采购名单。

所以这些年,国产内镜企业一直在致力于填补空白,开立医疗 2022 年正式发布十二指肠镜,澳华内镜 在2023 年更是一举发布 17 款镜体产品。最后,软镜在日本企业的长期垄断下,已经成为一种行业标准,大批量的人才都是基于这一标准养成的。因此对于这些已经成型的人才而言,重新适应国产软镜,这实则有着极高的学习成本。这也导致,国产替代说来容易,但做起来可能依然是一代人的事情。在诸多被欧美垄断的医疗器械赛道中,软镜可以算得上是竞争力最强的赛道之一,它已经在技术上不输于龙头,但市场接受度仍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提升。日本垄断软镜赛道的逻辑,就是垄断CCD传感器专利后的红利外溢。在我国芯片企业突破CMOS封锁后,产业下游的软镜赛道也逐渐开始挺直了腰板。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家真的全面实现了国产替代,那么这不仅是医疗界的胜利,同时也是中国芯片界的硕果。突破技术封锁后,中国软镜完全有更大潜力去争夺全球市场。

       原文标题 : 日本软镜壁垒,被撕开了一道裂缝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