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和铂医药:盈利奋斗史

2024-10-08 20:37
医曜
关注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附近开了一家网红“大盘鸡”餐厅,主打的就是“创新型”做法,吸引了很多跟风食客。

本人也被推广吸引,走进门店点了一盘,付完款之后店家端上来一盘“大盘鸡”,并被告知:“鸡不新鲜了,我用鸡蛋给你做了一个”。当时我立即要退款,店家却说:“谁说大盘鸡一定要有鸡?”想了想现在谁都不容易,因此也只能忍气吞声地吃了这盘用鸡蛋做的“大盘鸡”。

后来又听说,因为鸡的质量问题亏了不少钱,之后就改卖鸡蛋了。就这样,这家卖主打“大盘鸡”的门店,靠卖鸡亏损严重,但靠卖鸡蛋却实现盈利了。

甭管怎么说,现阶段能盈利就是一种成功。就好像和铂医药一样,其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68亿元,录得净利润992万元,这已经是公司连续第二年实现盈利。

究竟亏损多年的和铂医药是如何实现盈利的呢?

01断臂求生:核心管线突遭“变故”

自2020年底上市以来,和铂医药直接高开低走,当然这背后有创新药整体投资情绪下降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和铂医药基本面的全面崩坏。

上市之初,和铂医药的核心卖点为两大即将商业化的前沿管线:靶向TNF-α的特那西普、靶向FcRn的巴托利单抗。虽然这两大核心管线均引进自韩国的HanAll Biopharma公司,但由于其即将商业化的预期,还是吸引了大批关注创新药的投资者,依然赢得君联资本等众多重磅投资机构的青睐,市值一度超90亿港元。

然而,和铂医药并没有顺着规划好的道路发展,而是逐渐开始变得“抽象”起来:先是特那西普的陨落,而后又是特那西普的甩卖。

特那西普曾被市场寄予厚望,其曾被认为是治疗中重度干眼病(DED)的最先进生物疗法。彼时,DED是存在明显临床缺口的重磅适应症,DED患者只能选择环孢素滴A滴眼液一款药物,而特那西普一旦获批将是唯一可替代药物。那时候,仅我国当时就有8600万重度干眼症患者,并预期至2030年增加至1.06亿人。

预期拉得很满,但现实“啪啪”打脸。2022年10月,和铂医药突然宣布,终止了特那西普在中国区的临床III期试验,也意味着特那西普就此退出中国舞台。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就在这则公告公布的同一天,和铂医药还宣布将巴托利单抗在大中华区开发、制造及商业化的独家权益转让于石药集团旗下恩必普药业。作为获得该产品独家授权的代价,恩必普药业需向和铂医药支付1.5亿元首付款,最多5000万元的潜在技术里程碑付款,最多4亿元的潜在开发和监管里程碑付款,以及最多4.11亿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

也就是说,另一款备受期待的核心药物巴托利单抗,就算预期进展顺利,最终也只能满打满算地获得10亿元收入。

两大核心资产全部遭遇“变故”,致使和铂医药股价跌至0.87港元的历史新低,公司市值甚至不足7亿港元。杀人诛心的是,两大核心管线之后,和铂医药在研管线中已经再无进入临床III期的产品。

一个月之后,和铂医药又宣布将其苏州生物大分子生产工厂卖给药明生物,售价1.46亿元。这是一座尚未使用甚至还没有完成建设的工厂,账面净资产1.67亿元,似乎又是一桩赔本生意。

一次又一次“断臂求生”后,和铂医药的战略聚焦早已生变,它再也不是曾经那个产品即将进入商业化的创新药新星了。

02聚焦服务

不停“卖卖卖”带来两个结果,其一是公司预期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则是相关成本的急速下降。

随着核心资产的剥离,和铂医药雇员数量迅速降低。至2023年底,和铂医药研发雇员与行政雇员分别有118人和59人,均为上市以来的新低。

图:和铂医药雇员数量,来源:锦缎研究院

员工数量显著减少,自然需要付出的费用也就明显降低。2023年中,和铂医药研发费用与管理费用分别为0.45亿美元和0.2亿美元,同样为上市以来的新低。大量释放的研发费用与行政费用,正是和铂医药能够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的核心原因。

图:和铂医药研发费用与行政费用,来源:锦缎研究院

为了保证公司的正常经营,和铂医药在2022年底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宣布,经过内部资源整合及优化,将整体业务划分为Harbour Therapeutics与Nona Biosciences(诺纳生物)两大支柱,前者继续推进全球产品管线及创新疗法的研发,后者依托强大的平台技术及专业积累,为客户提供I to I(Idea to IND)一站式临床前解决方案。

所谓I to I模式,从本质上讲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CRO业务,其核心是基于全球领先的平台,将一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转化为现实,从而利用创新能力变现。

这是一种卖研发服务的业务,其盈利能力在短期内自然是明显强于创新药的。因此在和铂医药聚焦CRO业务后,其营收能力也有了显著增长。2023年,和铂医药实现总收入同比增长119.9%至8950万美元。

对一家Biotech而言,研发管线只是具象化的资产,技术平台才是真正产生溢价的关键因素。而和铂医药所收购的技术平台,正是实现CRO业务的根基。目前,诺纳生物共手握三个行业领先抗体技术平台: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H2L2平台、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平台和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HBICE。

成立之初,诺纳生物就与Moderna、Dragonfly签下授权协议,此后又与辉瑞、阿斯利康等制药巨头展开合作。其中,围绕着ADC药物的开发和合作,是诺纳生物在打造创新生态圈上迈出的关键一步。2023年年末,将HBM9033授权给ADC龙头企业Seagen,更被其视为Harbour Mice平台及该平台在ADC生态圈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截至目前,诺纳生物技术平台在全球-已经累积了超过50家跨国药企、生物制药公司、科研学术机构的验证和应用,超过30个合作项目正在推进,并且已有超19个项目进入临床申报阶段。所合作的技术领域,则囊括了ADC、核酸药物、AI制药、双/多抗、mRNA、细胞疗法等最热门的技术,可以看出诺纳生物技术平台包容性还是很强的。

在没有商业化产品的支撑下,依靠技术授权、产品授权、产品合作等途径,和铂医药还是实现了扭亏为盈,达到当初设想的。

03以“创新”为名

如果以盈利作为商业化目标,那么和铂医药无疑已经成功。但如果考量当初市场给予和铂医药“创新药新星”的预期,那么显然它的表现是不及格的。

过去五年时间中,和铂医药仅实现营收1.54亿美元,但录得亏损6.16亿美元。可就是这样的业绩,公司CEO王劲松却累计获得了3749.8万美元的薪酬(包含股份)。最近两年王博士薪酬大幅下降,但2022年和2023年的薪酬却依然为151.6万美元(约1075万元)和158.5万美元(约1124万元)。

图:和铂医药营收与王劲松薪酬,来源:锦缎研究院

全面聚焦CRO业务后,和铂医药成为“创新药新星”的预期越来越小,目前它只能算得上是一家具有一定特色的CRO公司。然而,CRO又是一个以规模来衡量竞争力的行业,这显然是和铂医药“断臂求生”后的弱项,也限制了公司未来的想象空间。

当然,和铂医药也并未完全放弃创新管线孵化,其仍然在创新药上投入资源,只不过这些管线仍处于临床早期,依然是成本部门,尚不能为公司业绩贡献力量。

全面分析过和铂医药之后,我越发感觉那家“网红餐厅”不地道。即使和铂医药如此困难,已经剥离了如此多的资产,但其依然保留了一些创新药预期,可那家餐厅的大盘鸡,却真的没有“鸡”,一会必须去给它一个差评。

       原文标题 : 和铂医药:盈利奋斗史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