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热闹的“2025减肥药第一股”,不属于我们

2025-02-13 14:19
氨基观察
关注

2025年,美股第一家上市的减肥药biotech涨疯了。

1月31日,Metsera上市首日,股价涨幅达到47.22%。在接下来的7个交易日里,股价继续上涨,最新市值已经突破30亿美元。

而这一切,距离Metsera创立的2022年,不过3年时间。在GLP-1的热潮下,Metsera成功火了一把。对于国内外众多押注GLP-1的biotech来说,这无疑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但很遗憾,短时间内,我们不太可能在国内资本市场见到Metsera的出现。并不是国产GLP-1不可靠,相反,国产GLP-1分子相继达成BD交易,出海展现实力。

只是,Metsera是一家以“license in”模式为主的公司,核心管线全部为外购或者引进。

在A股市场,选择license in模式的公司,几乎不可能顺利过会上市;即使是在港股,虽然IPO发行或许能够成功,但公司仍需面对巨大的压力——资本做局、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等质疑,会压得公司喘不过气来。

在国内当前的环境之下,创新依然会不断涌现,但绝不会是“Metsera模式”的简单复制。热闹之外,Metsera的成功,或许值得深思,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创新药市场。

/ 01 / 坐上风口的Metsera

Metsera的火爆,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其搭建的管线,完美符合下一代减肥药的开发趋势。

公司的定位是“彻底改变肥胖治疗”,如上图所示,其核心布局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MET-097i、MET-233i为首的超长效GLP-1R注射制剂。目前的临床数据显示,MET-097i 的半衰期约为15至16天,比礼来tirzepatide半衰期长约 3 倍,比诺和诺德semaglutide 半衰期长2倍。所以,Metsera认为,MET-097i的给药周期,能延长至1个月1次。

MET-233i同样是一款超长效注射制剂,具有低原纤维形成电位、与其他 NuSH 类似肽的混溶性。MET-233i能够作为单药使用,但也可以与MET-097i形成混合制剂,主打“延长给药周期+增效”双重卖点。目前,MET-097i/MET-233i混合制剂也已经进入临床阶段。

另一类,则是以MET-224o为首的GLP-1R口服制剂。MET-224o作为一种口服肽,根据公司设想,该分子利用MOMENTUM 平台配优化口服生物利用度,并且对其进行工程设计,使其在胃肠道中保持稳定,未来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另外,Metsera的HALO™肽脂化技术以及Momentum™口服肽递送技术又保证了其后续更多分子的产出。

HALO™肽脂化技术可使多肽同时结合白蛋白和靶点,延长药物半衰期至接近白蛋白水平,比其他NUSH多肽长两到三倍,能实现每月注射一次,提高耐受性和可规模化生产。

而Momentum™口服肽递送技术则可规模化,能以远低于竞争对手的NUSH口服多肽的剂量水平提供治疗效果,兼具类似非肽、小分子药物的生产制造规模优势及类似注射的疗效和耐受性。

在Metsera的设想中,未来还会开发包括超长效抗体肽偶联物和前药形式的药物,以壮大减肥药的布局,总而言之就是主打依从性提高和增效,以颠覆减肥药的格局。

也正是着眼未来的布局,让Metsera坐上了减肥药的风口,备受资本市场追捧。

/ 02 / 暂时不会出现在中国

正如上文所说,Metsera 是一家以 license in 模式为主的企业。

其成立于 2022 年,由 Population Health Partners 和 ARCH Venture Partners 创立。简单概括,Metsera 是一家由资本孵化的企业。

Population Health Partners 是一家专注于创新疗法的投资公司,成立于 2020 年;ARCH Venture Partners 也是一家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

很显然,两位大股东的核心作用,是通过 “攒局” 的方式,实现筑巢引凤。可以看到,在成立后,Metsera 通过两笔交易,完成了核心管线和技术平台的构建。

第一笔,是 2023 年 9 月份,完成了对 Zihipp 的收购,获得 MET-097i 和 MET-233i 两款核心管线,以及相应技术平台的使用权。

第二笔,则是在 2024 年 3 月份,和韩国生物技术公司 D&D 的合作,引进了 MET-002 和 MET-224o 等口服制剂的管线。

也正是完成第二笔交易后,Metsera 在 2024 年 4 月份选择走出隐匿模式,并宣布完成了 2.9 亿美元融资。

也就是说,从其走出隐匿模式再到完成 IPO,才过去 9 个月。对此,有海外媒体调侃 “9 个月大的肥胖玩家 Metsera 提交了 IPO 申请”。

但这也侧面反映出,Metsera 资本运作之娴熟。不过,很显然,这样的企业在目前国内的市场可能并不受待见。

/ 03 / 成熟市场的要素

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创新药将改变全球制药产业的格局。至少目前来看,海外大小药企、资本,目光都在盯紧中国,因为这里有潜力分子,高效的研发效率以及低成本。

这些要素的加持,使得中国成为了海外药企眼中十足的创新药金矿。

只不过,国内制药产业如果要想获得更大的空间,可能还需要做得更多。毕竟,像 Metsera 这样的企业目前在国内还难以出现,而这恰恰是创新药生态重要的一环。

要想离成熟制药市场更近一步,政策支持和文化开放,缺一不可。

政策支持方面,最直接的,就是两个维度。一是在融资端,有足够的包容度,能够支持不同模式、阶段的创新药企,在产品上市之前,能够走下去;二是支付端对于创新的支持,保证药企有造血能力,能够在成熟后形成稳定的创新循环。

至于文化,听上去很虚,但在一个产业中,却是非常现实的。比如,不惧风险、勇于冒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如果有更多的创新药企 CEO 有这种精神,那么整个中国制药产业,也必然会在更多无人区完成突破。

回到 license in 模式来说,市场已经被 license in 搞怕了,加之资本寒冬,机构出手愈发谨慎,创新药企陷入钱荒境地,没钱意味着没法再进行新的管线引进或研发,成果也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看到,license in 退位,license out 兴起。这样的变化背后,影响的不只是单一企业,也会制约产业的进化速度。毕竟,制药产业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现在更多的是海外药企来中国淘金,而国内药企的行动相对偏慢。也正因此,所以很多人说,中国制药产业被卖青苗了。

简而言之,政策支持构成产业发展底座,而文化的开放程度则事关产业的创新活力。对于年轻的中国制药产业来说,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期待在更远的未来,创新不断涌现,“Metsera” 们也不会消失,甚至更多形态的企业崭露头角。

       原文标题 : 热闹的“2025减肥药第一股”,不属于我们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