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遇同行挑战专利 学者企业家的三次资本运作
创新药企成长记。
《投资者网》蔡俊
近期,微芯生物(688321.SH,下称“公司”)又多了烦恼。
事件起因是公司核心药品的相关专利被同行厂家请求无效。正逢公司推进定增之际,外部的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市场关注。
作为早期登陆科创板的创新药企,公司又走到一个路口。一方面,其上市的药品开始销售放量;但另一方面,公司的现金流难以满足持续的研发、生产等。要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眼下的关口不得不过。
核心药品遇风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轻的鲁先平人生轨迹来往于求学和科研阶段。在国内拿到博士学位后,其远渡重洋到美国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药企助理主任、研究部主任等工作。
斗转星移,2000年前后中国迎来历史性红利,彼时的医药产业如一片未开发的土壤,核心力量准备从高校实验室向市场化企业转移。鲁先平受邀归国期间敏锐发现机遇,由高校带头投资,正式创业微芯生物。
但创业初期,公司面临资金短缺、技术难题、人才匮乏等诸多难题,破土的种子在风雨中寻求生长。2006年,公司做出关键决定,将在研药品西达本胺的海外专利授权给美国HUYA,作价近3000万美元。
这笔交易,把公司从失败的边缘拉回成功的轨道,充裕的资金不仅投入到西达本胺的国内研发,该药品也成为后来公司的根基。2014年,破土的小苗开出枝芽,公司开发的西达本胺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原创抗肿瘤化学新药。
凭着这款药品,2019年公司成功上市科创板。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公司估值超50亿元,股东阵容包括新加坡淡马锡、招银国际、深创投等知名机构。同年,西达本胺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公司的商业化进展迈出一大步。
从小苗到枝芽再到青葱小树,市场在期待微芯生物茁壮成枝繁叶茂。2021年,公司第二个原创新药西格列他钠获批上市,产品线进一步丰富。但一场急风骤雨,也在酝酿中。
今年2月,公司公告西达本胺的相关专利被正大天晴申请无效,目前已进入受理阶段,但尚未正式审理。公告显示,该专利由公司于2022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次年获得授权。今年1月,正大天晴就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对此,微芯生物向《投资者网》表示,“目前的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仍处于受理阶段。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无效宣 告申请后,还要经过申请人及专利权人陈述意见、实质审查等法定程序,才能最终对无效宣告请求做出决定。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仅受理了申请人提出的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尚未正式审理,更未对本次无效宣告请求做出最终决定”。
同时,公司还强调“ 围绕西达本胺相关技术与应用布局了多项发明专利,最长专利保护期已延长至2042年。因此,即使本项案涉专利最终被认定无效,西达本胺产品仍然有其他专利进行保护”。
上市后的第三次资本运作
创新药的研发,从来都是“十年树木”。微芯生物从获批药品到科创板上市花了5年,市场期待的盈利,又现曙光。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38.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5亿元。早前,西达本胺的商业化遇到挫折。
2023年,西达本胺以降价6%成功续约医保目录,支付标准为322.42元(5mg/片)。同期,该药销售额4.67亿元,同比下降1.68%,占营收的89%。另外,根据公司与美国HUYA的合作协议,后者在美国开发西达本胺到特定阶段时,需向公司支付里程碑付款。2023年,西达本胺的开发未触及条件,致使公司的里程碑收益同比减少96.22%;同期,公司扣非净利润-2.17亿元。
直到2024年,西达本胺的商业化才回归增速,销量增长24.01%,收入增长16.73%,上市以来累计销售额超20亿元。公司若要指望西达本胺长成参天大树,显然需要更多突破,内部的枝叶生长首当其冲。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第二款上市药品西格列他钠的销量同比增长322.98%,收入同比增长414.65%。最新版的医保目录中,西达本胺和西格列他钠均被纳入,支付标准分别为275元(5mg/片)和2.92元(16mg/片)。
外部滋养上,充裕的资金“养分”也是必要方式。2024年11月,公司公告拟定增募资9.6亿元,其中7.1亿元用于创新药研发,2.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微芯生物的目标很明确:加码创新药研发;但当下的现实是,公司急需资金。
截至2024年三季度,公司货币资金3.5亿元;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同比下降30.14%。2019年上市时,公司研发费用5144万元,到2023年增长至2.7亿元;资产负债率从14.49%攀升至50%左右。
其实,公司于2019年和2021年通过IPO和可转债进行募资,合计超13亿,但所投项目有所延期。今年1月,公司公告“创新药生产基地(三期)项目”、“西奥罗尼联合紫杉醇治疗卵巢癌 III期临床试验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间进行调整。
该两个项目由可转债募资而来,计划合计投入3.8亿元,已投入超2.4亿元。可使用/募资投入完毕的原定时间均由2024年延长至2026年,滞后原因包括土建工程建设周期延长、研发样本量增加等。
企查查显示, 上述相关项目的施工主体由公司子公司成都微芯负责,期间车间设置发生过调整。2024年,成都微芯以被告身份,陷入两起施工纠纷。对此,公司向《投资者网》回应,“成都微芯与施工方因工程量的核算差异产生合同纠纷,双方差异的金额均不大,目前进展情况也符合公司预期”。
对照延期公告,公司确实把原计划用于原料药与多功能制剂的部分生产场地,变更为西格列他钠的车间,以实现该药的扩产。(思维财经出品)■
来源:投资者网
原文标题 : 微芯生物遇同行挑战专利 学者企业家的三次资本运作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