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LAG-3走不出黑色素瘤

2025-02-18 16:40
氨基观察
关注

“LAG-3是下一个‘Big Kid’”,2023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生元的临床科学高级副总裁Israel Lowy曾这样说。

这是因为,就在一年前,FDA批准百时美施贵宝的LAG-3抗体Relatlimab联合PD-1抗体Nivolumab,用于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商品名为Opdualag。

这也使得,LAG-3成为继CTLA-4和PD-1后,全球第三个获批的免疫检查点,意义非凡。

Opdualag也实现了迅速放量。2024年,Opdualag的销售额为9.28亿美元,同比增长48%,距离“重磅炸弹”仅仅一步之遥。

不过,相比于PD-1的成功,LAG-3似乎望尘莫及。时至今日,先驱者Opdualag仍只有黑素素瘤这一项适应症获批。

并非Opdualag不努力,而是连战连败。从结直肠癌、肝癌再到胃癌,获批至今Opdualag至少在5次关键临床中败北,尚未走出黑色素瘤这一适应症。

甚至,在其大本营黑色素瘤也栽了一个大跟头:

2月13日,Opdualag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3期临床没有达到终点。

这一失利,让Opdualag错失了两倍于现有获批适应症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这让市场对于Opdualag,或者说LAG-3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疑虑。

/ 01 / 走不出黑色素瘤

Opdualag的最新失利,让百时美施贵宝错过了一个大市场。

在III期RELATIVITY-098研究中表现不佳,Opdualag无法作为III至IV期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显著提高无复发生存期。

海外分析师认为,失败“可能会大大降低”Opdualag 的长期收入前景,因为辅助治疗市场规模几乎是一线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两倍。

不过,对于未来,Opdualag全球负责人Jeffrey Walch医学博士仍然信心满满,其表示此次失利是因为,“肿瘤在治疗前被完全切除的患者可能没有足够的抗肿瘤T细胞,来使Opdualag 发挥其最大效果。”

换句话说,Jeffrey Walch认为这是适应症本身的原因,而不是Opdualag的问题,他还强调,Opdualag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充满希望。

但实际上,Opdualag在非小细胞癌领域的研发也是跌跌撞撞。

图片

在2期临床RELATIVITY-104中,Opdualag联合疗法组的结果并不如意,ORR和中位PFS分别为51%和 6.7 个月,而仅使用Opdivo和化疗组的数据分别为44%和6个月,这两个结果在统计学上都没有说服力。

只是从部分亚组数据来看,Opdualag在非小细胞癌中还能抢救一下。目前百时美施贵宝开展了针对PD-L1 表达在1%至49%之间的非小细胞癌3期研究,并使用K药和化疗作为对照;百时美施贵宝还计划今年启动另一项在PD-L1表达至少50%的一线非鳞状NSCLC患者的3期研究。

Jeffrey Walch的乐观,也正是来源于此。不过,Opdualag能否在非小细胞癌中脱颖而出还有待验证,而在其它领域的失利却是实打实的。

至今为止,Opdualag在一线胃癌、一线肝癌、二线肝癌、2至5线MSS结直肠癌、辅助III-IV 期黑色素瘤的关键临床中,相继失利。

图片

获批3年,仍未走出黑色素瘤,也让市场对Opdualag的未来预期,变得更为谨慎。

/ 02 / 认识还非常有限

Opdualag的失利,凸显了一点:医学界对于LAG-3本身的认知,还非常有限。

LAG-3靶点早在1990年便已经被科学家发现,距离现在已经过去30年。这也使得,医学界对于LAG-3有了一些共识。

首先,LAG-3作为一种免疫反应的负调节因子,它与抑制 T 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分泌有关,诱导免疫稳态;因此,它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前途的免疫检查点。

其次,LAG-3表达已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得到证实,即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甚至胰腺癌,这与它们的预后密切相关。这意味着,LAG-3的应用范围比较广。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临床前和临床证据强调了 LAG-3阻断作为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可行策略的潜力,特别是Opdualag的成功获批证实了LAG-3和PD-1联合阻断能够带来治疗益处。

但是,我们对于LAG-3胞内信号传导机制未完全解析。LAG-3的胞内区域缺乏典型的抑制基序(如ITIM或ITS基序),其抑制T细胞活化的具体信号通路仍不清晰。

现有研究仅发现其通过胞内序列(如FSAL、KIEELE、EX-repeat等)传递抑制信号,但这些序列如何与下游分子互动的细节也尚未阐明。简单来说,LAG-3究竟是如何限制T细胞功能的还不清楚。

这也就导致,LAG-3靶点在开发过程中,仍充满不确定性。

百时美施贵宝首席医学官Samit Hirawat博士也承认,Opdualag的开发是“一场缓慢的行军”。

他表示,“我们在看到黑色素瘤数据后并没有立即跳入非小细胞肺癌的3期临床试验,这在以前的I-O世界中是常有的事,因为我们真的需要定义LAG-3是如何工作的,组合会是什么,以及适应症应该是什么。”

不仅仅是百时美施贵宝,其它药企也基本都处于碰壁状态。去年12月底,默沙东就终止了其LAG-3抗体的研发,因为结直肠癌3期失败以及SCLC和NSCLC早期2期临床的结果,让人失望。

再生元的LAG-3抗体fianlimab与Libtayo虽然在早期临床中显示了比Opdualag更强的战斗力,但一线NSCLC和黑色素瘤的两项重要2/3期研究的数据读出,却从2024年推迟到今年上半年。

种种不利因素,使得市场对于Opdualag以及LAG-3靶点的未来,打上更多的问号。

/ 03 / 希望不会消失

LAG-3的困境,本身也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发的难点。

当初,PD-1的横空出世,带领肿瘤治疗正式开启免疫治疗新时代。这也使得球创新药企对肿瘤免疫治疗的期待越来越高,入局者纷沓而至。

然而,梦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巨大差距。虽然已经有成功先例,但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知依然极为有限。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复杂性和异质性,是阻碍免疫治疗前进的重要原因。

在浩如烟海的免疫检查点中,能研发出PD-1这样成功的靶点,实属运气和实力共同加成所致。但是,好运不常在,困难却一直在。

包括NKG2A在内的众多免疫治疗领域“新星”接连倒下,LAG-3、CTLA-4等成药靶点,也并没有如预期那般顺利。

当然,这本身就是创新药研发的客观规律:发展从来都是螺旋上升的,困难一直存在,但希望也不会消失。

随着新技术、新机制的出现,那些曾经被否定的药物,也有可能重新焕发新的光芒。

回到LAG-3本身来说,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界不断优化LAG-3抑制剂的分子结构,更详细地阐明LAG-3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特征,为各种恶性肿瘤设计更合理的LAG-3靶向治疗,也不是无法实现。

只要那些敢于直面研发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变挑战为机遇的奋斗者仍在坚持,那么希望就一直在。

       原文标题 : LAG-3走不出黑色素瘤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