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地平线余凯:主打安防芯片和智能摄像头
2017年12月20日,地平线在北京召开主题为“AI芯·时代”发布会,正式发布两款计算机视觉嵌入式AI芯片——旭日和征程,分别面向智能驾驶和智能摄像头。
进入2018,随着软件技术和硬件芯片的不断催熟,国内市场在不断发生变化,自动驾驶也正式迎来了商业化的元年。
元年意味着爆发的开始,而地平线作为一家软硬结合的公司,准备好拥抱大潮了吗?近日,我们约到了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如果自动驾驶10年后才成熟
地平线能“撑”到吗?
这其实是一个很刁钻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么问有点“不厚道”。不过,对于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来说,这也正是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想的问题。
毕竟,我们见过太多如流星般一闪而过的公司、项目和人。
不过,在余凯看来,作为自动驾驶产业的“赋能者”,地平线其实从一开始就在全面的切入这个市场并一直在为行业做事。
“地平线作为整个产业的‘赋能者’,意味着我们会随着整个产业的升级而不断发展,我们并不是一定要等到自动驾驶4级、5级实现的时候才会进入市场。”余凯说,“实际上,地平线从2级的辅助驾驶,到3级的半自动驾驶和4级的自动驾驶,我们在每一阶段都会给行业、企业提供处理器。”
“现在是2级辅助驾驶的阶段,我们的系统正在大规模上车,所以说我们不会等到10年以后无人驾驶完全实现了,才进入市场、进行商业化。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就像iPhone从2007年第一代出来,之后每一年更新一代。还有咱们以前PC时代的操作系统286、386、486、586之间的升级迭代一样,不是说只有等到最后一代才有价值,而是随着每一代的发展,每一代都会有自己的商业价值。
“当然我也同意这个观点,真正的无人驾驶即5级自动驾驶是不会那么快实现的,就算到了2025年也不一定能完全实现,时间恐怕还会更久一点。”
做安防的海康/大华也要做芯片了
地平线紧张吗?
众所周知的是,国内的安防市场一直由海康和大华把持,这两家已经吃掉了七八成的市场份额。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地平线的“征程”是一款智能摄像头芯片,安防绝对就是最大的目标市场,那也就几乎绕不开以上两大巨头。
如果地平线不跟他们合作,则市场开拓难度会极大;如果给他们供货,人家随时有可能会自己研发芯片。如何解决这个两难的局面?
作为一个供应商,会永远存在这个问题,任何产业都是一样的情况。就像汽车供应商给主机厂供货一样,很多供应商也会想:“这个主机厂是不是会自己研发生产配件呢,那样的话我们怎么生存下去?”
所以,在余凯看来,几乎可以不用太过解读。
“(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既然选择了一个点,就要有在这个点上的独有的、领先的优势。我们为什么要做芯片呢?你看,别人给海康大华提供诸如人脸识别算法的技术解决方案,时间很快,可能两三个月就出来了,就可以供货了。但是芯片呢?芯片一做就至少需要两年嘛!”
“如果海康大华他们也要做芯片,不光是需要两年时间,而且由于技术积累等方面的限制,两年后做出来的产品不一定就比我们的好,所以又何必费这个劲呢?
“从时间长短和成本来看,他们是跳不开这个周期的,更别说技术难度了。所以说,还是要选择一个壁垒比较高、技术含量比较大的、不容易被替代的领域来做。”
如果两年之内研发出来了,地平线怎么应对?
“他们两年研发出来,那只是第一代嘛。那我们的第二代啊,第三代啊,都可能会出来了,始终会处在领跑位置。跟商业伙伴的合作模式,是靠实力来奠定的,而不是说‘你好我好大家好’就行了。
“一个企业做的东西,如果分分钟被别人超过的话,这个企业本身也就没有什么存在价值了。”
追求芯片能效比,是我们的长期目标
“我们要不断的去追求芯片的能效比,在单位功耗的情况下能够处理更多更强大的神经网络计算。这个目标,我们在今后20年的时间里都会去不断的追求。同时这也是一个竞赛,业内所有人、所有企业都会参与的竞赛。”余凯说到。
追求能效比的意义在于,如果之前一款芯片只能做简单的。少量的任务。现在,在同样的功耗下,第二代芯片可以跑100个任务,第三代会在此基础上实更大突破和进步。
“这个是一个比喻,但其实真实的情况也基本上就是这样子的,基本是真实的反映。”
地平线的芯片
第一个用户就是自己
从时间上来看,距离地平线推出“旭日”和“征程”这两款芯片只过去了一个多月,这么短的时间似乎并不足以让他们拿下太多的市场份额。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地平线进入自动驾驶市场的号角已经吹响。
余凯说:“地平线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应用,因为我们的芯片毕竟才刚刚出来,从芯片产品到具体的应用场景,这个过程还挺漫长的,我们会加快步伐。另外,我们的一个好处是,地平线是一家软硬结合的公司,这一点很重要。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芯片的第一个用户其实是我们自己。
“这样的话,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就会更快。否则的话,不同厂家之间的沟通协调合作等会很繁琐,也比较费时费力。”
自家的产品,自家先拿来用,不仅可以更好的检测产品性能,更重要的是能给市场提供使用场景导向。就像亚马逊在做Alexa的时候先是做的Echo,然后才把平台开放给其他伙伴。
如果是先做平台,而不做产品的话,市场就不免会感到困惑:你的东西怎么用呢,场景在哪里?
这样的话,整个推进市场的速度势必就会减慢。
如果地平线现在就盈利
说明企业没有未来
业内大多都知道的是,从成立以来,地平线并未实现盈利,不过,这家软硬一体的芯片公司早就已经开始赚钱了。
创业公司要把赚的钱优先投资未来
事实上,在未推出芯片产品以前,地平线已经通过卖软件实现了数千万元的营收,当时的芯片则来自英伟达。
“说到赚钱,我们已经开始赚钱了。但至于整体盈利,那肯定不可能的,你看连滴滴到现在都没有整体盈利。”余凯直言不讳。
“如果我们已经盈利了的话,那这个企业就没有未来。这说明你把自己挣的钱,完全没有投资到未来,你只是在做现有的事情,目光非常短浅。
“创业公司没有这么做的。”
后装市场只是暂时的,最终都会被前装吃掉
“其实我们前装和后装都在做。我认为后装市场的生意,只是暂时的,最终都会被前装给吃掉。”
“我们现在大概几千万的收入吧,主要就是一些卖软件的收入。因为我们是软硬结合的嘛,当初我们自己的芯片没有出来之前先做软件,也可以跟客户有一些早期的接触。”
在12月20日的发布会上,地平线也宣布了正式跟奥迪合作。奥迪在中国只挑选了两家合作伙伴,联合开发自动驾驶技术。这两家公司一个是百度,另一个就是地平线。
而奥迪的背后是大众集团,大众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又主要由奥迪负责。再联想一下大众在中国的市场布局,仅仅是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长春奥迪等三家主机厂,就已经是国内车市霸主。
如此看来,地平线所图不小。
英特尔不可能收购地平线
我们也不会卖
去年10月20日,地平线宣布在年底前完成由英特尔领投的近亿美元A+轮融资。一时间,关于英特尔是否会“得寸进尺”的收地平线,把这家中国唯一的自动驾驶芯片公司纳入麾下的传言就一直没断过。
毕竟,英特尔近年来在全球的AI芯片领域攻城略地,拿下了不少公司,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有Nervana、Movidius和Mobileye。
“目前来看没有可能,我们想都没想过。”之前从未明确对此表态的余凯,这次回答的非常干脆,也非常坚决。
“现在要是卖掉呢,那就是Easylife,我们就套现了,挣的钱肯定比在百度挣的多的多。但是,我们首先想的是要做一些事情。”
可问题是:既然英特尔来势汹汹,地平线为什么可以“独善其身”?
“你有没有注意到,以上提到的,我们是唯一一家中国公司。毕竟背靠着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我们为什么这么没追求,这么早就把自己卖掉呢?”余凯的语气,严肃中透着轻松,似乎自信满满。”
关于英特尔吃不掉地平线,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中国市场的独特性。
看过《速8》的人都知道,当车子不是人来开,而是由手机来控制的时候,说不定哪一天所有的车子都会被开到某些敏感地方去。这样的话,会给政府管理带来多大的隐患?
所以说,未来成熟、成型的自动驾驶必须是可控制的,也必须是由国家完全能够自己掌控的。
“如果由英特尔、英伟达等外国公司来控制自动驾驶芯片的话,会有什么结果?恐怕咱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睡不着觉吧!
“所以单从这一点上来看,如果英特尔足够聪明的话,他就不应该过深的介入,而是应该让我们自由发展。再说了,我们发展大了,他们同样有钱赚嘛!”
类似的情形,我们在谷歌和百度的案例上也能找到。当年谷歌仅仅只是投资了百度,他也只能老老实实的拿投资回报,并不能、也不会完全掌控后者。
在自动驾驶上,所有的安全最终都是在硬件上面来守住的。相对软件来说,硬件就像是一间一间的钢筋混凝土墙,把所有的隐患和危险都给隔开了,从而实现了最终的安全。
试想一下,这种攸关国家社会安全的技术,怎能容忍被一家外国公司掌控?
起码两年内
我们不会有竞争对手
近几年,伴随着AI的火爆,各类或专注、或标榜的AI公司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技术要求越高的领域,越少有人涉足。
中国做人脸识别的公司,能找出50家,恐怕都不止;做自动驾驶的,能找出30家,估计也不低于这个数。但是做自动驾驶技术+芯片的公司,目前国内只有1家,就是地平线。
“地平线发展到现在,从这两年来看,可以说,我们的竞争对手连影子都没有。
“核心原因是我们找到了一个最难的、技术含量最高的点来做,而这个并不是所有人都敢做的。我的预判是之后的两年都不会有竞争对手。
“但是如果今后国内同类型的公司只有我们一家,那肯定不行,我觉得今后应该有2到3家吧,算是比较合理,就像英特尔和AMD的关系一样。就算我们将来一家独大,我们变也要变出一个竞争对手来,决不能搞垄断。”
不过,目前谈这个显然为时尚早。对于地平线来说,现在要做的,就是先让自己跑得足够快。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