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有人管 ” 监管工作提上日程
近年来我国无人机产业发展迅速,无人机在航拍、急救等诸多领域已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解锁了家庭监控、交通执法、快递配送等新“玩法”。与此同时,无人机市场也进一步扩大,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量达290万架,同比增长67%。
然而,无人机市场的火爆也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近年来,无人机黑飞导致的“偷拍”“扰航”“伤人”等一系列事件屡见不鲜,虽然不乏意外坠毁等因素,但加强无人机监管已然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已经在大力推进无人机监管,相应体系建设也提上日程。
发布生产标准
2017年5月,国标委联合工信部、国家民航局等多部委联合发布了《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年版)》;2018年6月,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成立了全国航空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人驾驶航空器分委员会。至此,我国无人机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开始步入新阶段,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不断加速。
设置禁飞区域
从2017年3月份开始,大疆推出基于国际国内通用标准的新版机场禁飞区设计,并应用于国内200多个机场,民航局也于同年5月17日公布国内155个民用机场障碍物限制面数据,进一步保障了航空安全。美国、英国、德国、冰岛、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纷纷划定了无人机禁飞区域。
进行实名登记
事实上,2017年发生频繁扰航事件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民航部门就加强了无人机监管,相继出台一系列管理规定。例如,民航局下发《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要求自2017年6月1日起,民用无人机的拥有者必须进行实名登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该规定效果不太大,表示若能够直接登记在相关无人机品牌厂商后台并连接到公安系统才更容易实现监管。
反无人机技术发展
另外,频频发生的无人机安全事件使得反无人机设备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反无人机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和设备,对消费级无人机进行反制。由于我国大多数工业级无人机需要经过申报和审批方可飞行,因此现阶段反无人机主要针对的是消费级无人机。
反无人机技术主要分为三类:干扰阻断类、直接摧毁类和检测控制类。其应用范围不只局限于机场区域,还包括禁飞区域、防止信息泄露的场所,以及打击利用无人机作为违法活动载体的案件等领域,应用范围较为广阔。
结语:无人机是一种新兴事物,在快速发展时必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加快弥补对无人机管控空白,企业积极研发,不断提升无人机安全技术,让无人机行业得以健康发展。不过,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的同时,也要防止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切实维护消费级无人机以及无人机整体产业发展需求。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