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AI骚扰电话遭315曝光 背后问题安防业也需关注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落地问题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然而,在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不断的今天,披着AI外衣的智能电话机器人也成为企业营销的新助手,顺理成章地走上骚扰电话的路途。

3月15日晚间,“3·15”晚会集中曝光了一批借助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APP等敛财牟利的无良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立即责令基础电信企业即刻关停涉事企业拨打骚扰电话的语音专线并进一步核查处理,停止违规号码透传,加强通信资源规范管理。

这无疑给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敲响了警钟。不过,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信息泄露风险。即使一贯监管严格的金融服务行业也存在许多导致数据泄露的缺陷和漏洞:据网络安全公司 Kenna Security调查,已经发现的可利用漏洞高达5.44亿,且这一数量还仅占企业漏洞总数的5%。

而如今随着智能概念广泛应用,安防领域也逐渐物联化、智能化,尤其是涉及人脸识别的信息,一旦泄露,将全方位暴露人们日常生活及基本信息,造成骚扰乃至诈骗风险。因此面临的信息安全防护问题也不可小觑。

以家庭安防中摄像头为例,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智能摄像头并不安全,很容易被他人轻易破解,从而窥视到家庭内部的活动与隐私。360《国内智能家庭摄像头安全状况评估报告》显示,近八成产品存在用户信息泄露、数据传输未加密等问题,这就意味着黑客可以远程获取大部分家庭用户的实时监控画面。

这种情况下,安防企业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产品的安全系数。例如在产品上市前首先与专业安全厂商、安全机构合作,进行充分的安全检测,并且建立和健全产品更新机制,产品投入市场后定期更新维护产品,提供完备的用户服务等。

外部监管尚未有效落实也是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尚不完善,执法权责并不清晰,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管机制,许多数据泄露事件在关注度下降之后不了了之。消费者维权之路任重而道远,仅靠315这一天是难以平复的。当然,消费者也要避免购买无安全与质量保证的山寨产品,对于新购买的摄像产品也应及时设置强口令的新密码,以防被不法商贩和黑客破获。
互联网时代,我们依然呼唤信息安全和归还真正属于私人的空间。

结语:大数据时代,安防行业隐私及信息安全数据保护仍然任重道远。立法似乎成了屡试不爽的解决方法,不过,打击面过广又会造成个人信息与人身安全之间的冲突,如何把握好立法合理度成为一项挑战。若立法和技术能够兼顾数据隐私保护与安全,无疑是令人期望的。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安防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