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当我们谈“ZAO”时我们谈些什么

近日,一款名叫“ZAO”的软件火爆全网。这款软甲可以让用户成为热门影视剧中的男女主角,想演谁就演谁,还可以任意换装、与爱豆同台等。不过,在这把大火上再浇一桶油的则是ZAO的用户协议。据悉,ZAO在用户协议中写明,用户发布内容前,统一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等权利。甚至还有用户发现,其隐私条款中还涉及收集用户交易信息及支付宝账户。这将ZAO迅速推上风口浪尖。

ZAO引起热议的背后是在人脸等生物特征的识别手段被广泛应用和法律约束与有力监管的缺乏。生物识别信息的不同类别,又有所区别,其中人脸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提取信息的特质,也容易被伪造3D头像等技术破解,也更容易被收集。而个人生物信息作为一个人不可变更的特质,被广泛用于身份认证、交易和支付环节,如该信息一旦泄露,势必给用户带来持久和难以消除的影响。公众对ZAO的热议,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艾媒资讯《2019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风险预警白皮书》显示,网民认为人脸识别是现阶段高风险的人工智能产品,仅次于无人驾驶汽车。

目前,国内外逐渐开始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例如,美国有多个州通过了与生物识别信息有关的法案,欧盟GDPR对于生物识别信息的收集也有相应的严格要求,2019年5月,我国也就《App 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向社会征求意见。这些法规均要求信息收集者保证透明性,让用户清楚了解后果并明确同意,同时有权要求更正或删除该类信息;收集者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能收集生物识别信息,并尽量不存储原始信息,同时负有较高的义务保护这些信息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无论是安防监控,还是公司打卡,抑或是景区取门票,我们的个人生物信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节点,而生物数据的泄露往往发生在一个特定节点,ZAO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此,个人信息保护还应该配合打击滥用行为,针对不同类型的滥用行为,分别从民事立法、行政以及刑事立法等方面进行规制。

除了政府监管以外,涉及生物识别信息的企业也需要建立行业自律,对于危害市场秩序的企业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

结语:在当下,对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信息进行监管非常必要,有利于推动技术的规范化应用与发展。但政策与监管都有滞后性,因此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单方面寄希望于企业对新技术持保守立场恐怕过于乐观。因此,无论是监管层、媒体还是法律人,都有义务告知用户其为了短暂娱乐所交出的生物识别信息可能带来的后果,以便用户在充分知晓后果后做好决策。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安防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