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计算到底如何商业化落地?
编者按: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报道,作者巴里 编辑子钺,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1989年进入华尔街的张旭东,从最早投资精算的工作一路做到了高盛集团全球合伙人,管理大中华区所有的证券、交易、资本业务,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在与数据打交道。
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这位60后,在退休之后仍然“不安分”。图灵奖唯一的华人获奖者姚期智一直是他的偶像。一个偶然机会,张旭东拜访姚期智院士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徐葳教授。
“数据如果不能汇成大江大海,人工智能的船就跑不远了”。张旭东从姚院士口中得知“既分享数据,又不给出原始数据”这件事从理论上早已经解决。实际上,徐葳教授从2013年回国当助理院长,转年就开始带着“姚班”的学生研究如何实现姚院士所提出的多方安全计算。
经过三年多的攻关,从底层的密码学、计算机学一层一层搭建起来,整个科研成果已经有了原型,让“数据可用不可见,使用可控可计量”成为了可能。
2018年6月,清华大学正式将姚院士和徐葳教授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发起成立了华控清交,在商业化和资本市场有丰富经验的张旭东成为了公司的CEO,徐葳教授则担任首席科学家,核心技术骨干则来自清华大名鼎鼎的“姚班”。
近日,华控清交宣布完成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老股东联想创投继续投资增持,中关村科学城、OPPO集团、迅策科技、中金公司、浦发银行旗下浦信资本、华兴资本、朗玛峰资本、同创伟业共同投资。这也成为国内隐私计算领域相关企业已披露的最大规模单笔融资。据悉,华控清交B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超40亿人民币。
据创业邦了解,华控清交主打多方安全计算,多方安全计算是指在无可信第三方情况下,通过多方共同参与,安全地完成某种协同计算。即在一个分布式的网络中,每个参与者都各自持有秘密输入,只完成自己运算的那部分,看不到其他参与方的信息,最后计算出共同的结果。
隐私计算已经成为一个刚需市场
今年3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成立,深圳等城市也相继发文规划设立交易场所进行大数据交易;今年9月,《数据安全法》将正式实施,为保护数据资源安全提供法律依据。隐私计算技术成为了解决数据开放和流通安全问题的重要方向。
张旭东对创业邦说,华控清交与传统的数据安全公司并不相同。数据安全公司的关注点在于保障数据安全,简单来说就是不让别人使用,不让别人拿走,甚至看都不让看。而华控清交的出发点是让数据流通起来,让更多的人使用并受益。数据要想做到流通安全,首先就要解决数据在流通中的保管和使用安全。
以往传统的数据安全观念往往只注重单个数据的保管安全,在于保护数据的控制权,不让别人复制和使用。在数据流通时代,数据的融合使用安全就变成了一个突出的安全顾虑。例如,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数据或者数据的使用价值交给别人使用,这就会涉及到因数据流通而造成的多方数据的融合使用问题。
这就如同开“数据化工厂”,多种原料(数据)在一定的反应配方和条件(算法)下进行“化合反映”(融合计算)产生结果,这个结果除了有很大的使用价值以外,可能会给他人、社会,甚至国家带来危害以及造成重大风险。如果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个人就不用对自己给社会、他人,甚至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承担全部成本或者责任,这也就引出了监管。
因此,在数据流通时代,需要建立新的数据安全观念。在《数据安全法》中足足有四条涉及到了数据使用的目的和方式:首先要有明确的使用目的和方式,而且要公开使用的目的和方式、规则,要明示使用的目的和方式,要用合适的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使用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明确讲到: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
简单来说,所有的数据处理方都必须自证清白,只要有纠纷,先做有罪推断,除非能够证明使用数据的目的是正当的,是经过授权的且处理数据的方式是合理的。
所以,使用可控、可计量的技术和能力将成为未来数据合法合规和数据监管的基础设施,也是践行《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根本保障。
事实上,这也是隐私计算最为重要的理念:”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模型动“、“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控可计量”、“不共享数据,而是共享数据价值”等。
至于市场有多大?张旭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是刚需。
Gartner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到2024年隐私驱动的数据保护和合规技术支出将在全球突破150亿美元,也就是说将成为一个千亿级市场。
隐私计算到底如何商业化落地?
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正式施行,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2020年成为隐私计算的技术元年,2021年则是隐私计算的商业落地年。
如今,隐私计算技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尤其是在金融、医疗和政务领域。其中,银行对于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无疑是最高的。
金融行业是最早应用信息技术、最大化数据价值的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的ATM机到近年的开放银行,金融行业在数据的收集、产生、积累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数据的价值贯穿于个人征信、公司估值等场景。
如今,隐私计算在金融场景的落地应用正不断丰富,就银行而言,重要场景包括精准营销、信贷风控、发现多头借贷、保险定价等等。
在银行业,华控清交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日,华控清交承建的光大银行企业级多方安全计算平台已经上线。张旭东表示,这对于国内整个隐私计算和多方安全计算领域来说都是一个标杆级的应用。到目前为止,这也是金融行业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正式投产的企业级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平台,标志着多方安全计算真正打通了“产学研用”最后一环。
据悉,在具体应用方面,平台可适用于联合营销、联合风控、统一授信、业务合规等多领域,如帮助银行与合作机构开展多方安全联合建模,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在不暴露客户资产的情况下进行联合统计,开展客户综合管理;在保护银行查询意图和客户隐私安全的情况下,向数据服务方查询数据,获得匹配结果。
张旭东谈到道,不同于还存在实验室的产品,投入生产意味着就要与银行的核心生产系统进入到防火墙里面,投入生产后如果出现宕机和故障,必须要作为生产事故上报银监会。华控清交的整套软硬件系统从4月安装调试,400多个子项目历经30多种不同的检测、10多项行计评审,终于在8月底成功上线。
政府是华控清交最早落地的行业。
2018年,“海淀引导基金系”通过股权直投的方式对华控清交进行基金投资。随后,华控清交就与海淀区政府签约合作共建海淀区政务大数据加密融合共享平台,成为了其多方安全计算科研成果转化的首次试水。此后,华控清交又以主要技术提供方、发起股东的身份参与建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
产业资本投资者也为华控清交带来了大量客户。作为早期股东,联想与华控清交已经在多方安全计算加速芯片、一体机、行业解决方案等全产业链开展了战略合作,共同致力于帮助国家建设数据流通网络基础设施。作为B轮新增产业投资方,OPPO集团、迅策科技也表示将持续在隐私安全领域进行合作和投资。
“为国家做对了事,也会有巨大商业回报”
目前,无论是BAT等大厂,或是初创型科技企业,都在接连入局隐私计算。
蚂蚁金服、腾讯云、百度推出了各自的产品,阿里巴巴、微众银行、京东等企业也在各自的技术领域形成一定优势。今年以来,华控清交、富数科技、矩阵元、翼方健数等专注于隐私计算产品化的初创企业也不断受到资本的青睐。此外,不少区块链企业、数据安全企业、金融风控企业、电信企业等也纷纷杀入隐私计算赛道。
虽然今年以来整个隐私计算相当火热,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整个赛道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张旭东也认为,整个隐私计算行业和生态刚刚起步,三五年后各个从业者可能会在这个行业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和优势,逐步形成行业格局。
“而作为清华的校办企业,天然上就带着很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华控清交赋予自己的使命就是为国家建设数据流通的基础设施,这其中包括了软件、硬件和制度建设。”张旭东指出,依托于清华的科研背景,能够让我们从最底层做起,从基础操作,衍生函数、逻辑函数、底层函数到上层的应用函数和算法库,搭建了一整套密文计算体系。
他进一步谈道,绝大多数同业想解决的是一个点状的问题,来自于一个客户需求,尽管具有一些共性。但华控清交是从中国整个数据生态、数据经济的角度来考量的,希望通过构建基础设施解决底层通用性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点状问题,也能够支撑十年乃至二十年之后的数据智能时代,就如同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一样。
尽管对于一个刚刚发展的赛道来说,已经拥有众多玩家,但相比国外,中国发展隐私计算更具天时地利,也拥有着更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从技术上来说,我国的隐私计算发展是与国际同步的。但在工程实现和数据通量上,中国是保持领先的。与中国不同,美国属于典型的小政府大市场,其法律体系相对稳定和健全,对于数据的定义也很明确,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中国直到今年9月1日《数据安全法》生效之后,才在法律层面进入到了数据时代,时间尚不足两个月。
不同于欧洲GDPR以保护数据权益为主,中国要实现数据保护和发展双轮并举,不能因只保护数据而放弃发展,也不能为了发展就放任数据滥用。因此,基于这种国情,更加使得中国要比国外更加需要依赖技术手段来治理数据保障发展。
“为国家做点事是姚院士再三强调的,作为一个商业公司,如何能够将为国家做点事和商业统一起来是我的难题。但我相信为国家做事如果做对了,在商业上也一定会有巨大的回报。”张旭东说。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