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停车!深圳为停车难斥资超200亿,建首个城市智慧停车云平台
“停车难”一直困扰着各大城市的交通。深圳发改委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7年,深圳市交警部门备案的经营性停车场泊位从50万个增至111.3万个,但截至今年6月,全市小汽车保有量为331.5万辆,停车泊位与小汽车保有量之比为0.58:1,换句话说,平均每2辆汽车争夺1个车位。
针对现状,日前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停车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深圳将启动停车设施“百千万工程”,到2020年推动10万个以上泊位建设(不含配建类35万个),重点缓解医院、公园、学校、机关、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公共设施集中区以及老旧居住(小)区停车难问题。
本次规划有四大亮点值得关注。一是政府方面明确指出要在建设过程中引入社会资本;二是将打造6个智慧停车信息化项目,率先构建全国首个城市级智慧停车云平台;三是重点改造老旧居住小区停车设施;四是推进智慧路边停车管理信息系统。这些亮点能给经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乃至智慧停车业务的企业哪些启示?本文将逐一剖析。
社会资本引入,大企业更需注意风险
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表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政府部门主要采取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大包大揽地推动停车建设,但长期实践下来的效果并不理想,设施建设追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缺口日益增大。
面对巨大的车位建设缺口,引入社会资金显得尤为重要。据了解,本次规划近期优先实施的项目共337个,投资规模约206.02亿元。其中公共停车场项目将分三类实施:第一类采用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共113个项目,提供约5.35万个泊位,投资约98.24亿元;第二类采用市政府直接投资模式,共25个项目,提供约0.60万个泊位,投资约9.04亿元;第三类采用区政府投资模式,共43个项目,提供约1.17万个泊位,投资约30.93亿元。
大家对PPP模式都不陌生。PPP模式是指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政府与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伙伴合作关系,利于政府减少财政支出,企业承担更少的风险。
据了解,一个标准车位的建设成本至少10万元,回收却需要十年以上。建设成本高,回报周期长,这对企业而言无异于“赔本买卖”。但通过PPP模式,停车场建设的风险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对企业而言,建设项目后还能够获得长期且稳定的收入。除了政府购买外,也有用户直接付费的方式。
可以预见的是,能够通过PPP承接下公共停车建设项目的,都是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大企业,但大企业在建设项目中还需要意识到以下问题。第一,区域选择问题。公共区域众多,要选择需求最强烈的区域,如医院、写字楼、大型交通枢纽,需求旺盛意味着使用率高,同时也意味着收入能更有保障。第二,停车费价格管制问题。目前PPP模式下建立的公共停车场如何收费问题尚未有定论,虽然公共停车场具有公益性质,但企业也要坚持停车费要能体现不同区位空间价值的原则。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缺乏大项目的整体规划能力和资金实力,一般无法直接承接项目。但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直接接触项目意味着不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中小企业只需以自身的业务和技术实力深耕某一领域,通过与大企业合作即可在庞大的蛋糕中分得一杯羹。
不仅是智慧停车,还要建智慧停车云平台
2017年3月,深圳市被列为全国推进城市停车场建设第一批五个试点示范城市之一,要求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停车设施建设和停车信息平台建设两个重点方向先行先试。对此,规划提出,至2020年,组织实施6个停车信息化项目,率先构建全国首个城市级智慧停车云平台,推进存量停车场智慧停车技术验证及接入标准试点,逐步铺开全市公共停车场智慧化改造工作。对标国际先进城市,结合公共停车场增建工程,设置国际一流标准的公共停车设施标志标牌系统。合理选择周转量大的停车场及交通拥堵片区,依托智慧停车云平台,开展分级停车诱导系统应用示范,加快构建具有全国示范引领意义的城市级智慧停车诱导体系。
据悉,规划中的将智慧停车联网项目由市政府直接投资建设,投资约8.86亿元。主要包括:智慧停车云平台系统建设项目约0.46亿元;智慧化标准化试点项目改造约0.22亿元;公共停车场标志标牌系统项目约0.18亿元;全市公共停车场智慧化改造项目包预留资金约8.0亿元。
造成“停车难”的原因,一是泊位不足,二是欠缺引导。泊位不足的问题通过建设停车场解决,欠缺引导的问题则需通过智慧停车来解决。智慧停车通过对停车大数据的掌握,实现停车智慧化、管理可视化和运营高效化,能够为车主提供电子支付、车位查询、车位预订、车位导航、周边信息推送等体验。目前,智慧停车主要包括车位引导、停车场管理、反向寻车等主要功能,一些智慧停车场还新增了特殊车辆管理功能,利用车位感知、视频识别、智能读卡等技术手段,为特殊车辆提供专属权限,自动引导进入专属车位。
政府将智慧停车项目建设写入规划,并预留8亿元资金,智慧停车企业无疑将从中受益。但仔细查看规划内容,深圳政府想做的,不仅是单个点上公共停车场的智慧化改造,而是想打造智慧停车联网项目,建设全国首个城市级智慧停车云平台。深圳在城市级智慧停车云平台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日后很可能成为全国复制的项目,因此能抓住这次机会的企业不仅能收获更大的品牌知名度,也能得到更多的项目机会。
老旧居住区停车设施改善大有空间
规划提出至2020年向社会资本推介1157个有停车设施建设需求的老旧居住(小)区,优先实施建设条件较好、建设需求迫切的147个老旧居住(小)区停车项目,提供约3.11万个泊位。利用小区内部临时停车场、边角地块、建筑退线空间及单侧靠墙通道等空间新建停车项目50个;对现有平面停车设施进行机械式立体化改造项目97个。
停车设施改造项目主要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投资约57.45亿元。投资主体按各区出台的《社会资本建设停车设施投资补助实施细则》,申请项目投资补助。
停车泊位是小区的刚需,特别是老旧居住区,早期小区建设没有考虑到日后汽车数量猛增的问题,规划的停车位极其有限,因此停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对企业而言,承接老旧居住小区停车项目,一方面需求旺盛,定价相对自由,能保证后期收益;另一方面,政府方面给予较大支持,不仅直接向社会资本推介项目,省去企业寻找项目的麻烦,还在资金上予以补助。
对中小企业而言,老旧居住区停车项目改造是最好的选择。除了老旧小区对停车位的需求旺盛、政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小区的情况相对可控,人员和机动车数量,以及工作日的出入时间都相对固定,中小企业能较轻松做出规划。
同时,老旧小区停车项目周期长,能分为多个阶段进行,比如第一个阶段是改善硬件设施、第二个阶段实现出入收费无人化……换句话说,改造老旧小区停车设施的项目,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企业能从中获得较稳定的业务以及收入。
路边泊位智能化必成趋势
规划指出,至2020年,组织实施3个路边停车项目,提供约1.65万个路边临时停车泊位。同步推进智慧路边停车管理信息系统和智慧路边停车标识系统建设。
据介绍,路边泊位建设由市政府直接投资,投资约1.50亿元,主要包括:智慧路边停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0.58亿元;智慧路边停车管理工程——路边停车标识系统项目0.16亿元;基于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停车管理项目0.76亿元。
路边停车能给车主提供方便,但却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车位信息不共享,车主无法马上找到停车位;二是收费方式传统,效率低下;三是缺乏监管,无法主动追缴逃费、欠费。路边停车占据了城市宝贵的车道,如果不严加监管,停车的问题还会影响道路交通。
可见路边停车对智慧化改造同样存在强烈的需求。路边停车智慧改造主要体现在收费的智能化上,停车位能自动判断车辆停入和驶出,随之开始或结束收费,车主能通过手机完成缴费。智能化改造后的车位还能检测出车辆是否按停车位标线、停车类型停放,有效监管违规行为。
与上述三点相比,深圳路边泊位建设及智慧化改造的需求相对较小,政府的资金支持也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深圳路边泊位大部分已经实现了智能缴费,改造空间较小。路边泊位智能化必定是趋势,深圳走在了前面,企业能将深圳的经验如法炮制,在其他城市必定能找到相似项目。
结语
在智慧交通领域,各种震撼的大新闻总是层出不穷,比如百度推出无人驾驶,阿里、滴滴等企业相继推出“交通大脑”,但媒体却鲜少关注智慧停车这个智慧交通下的细小领域。事实上,对市民而言,停车难的痛点不比堵车的痛点轻,这也意味着智慧停车蕴藏的机会不比轨道交通的要少。还需要了解的是,“停车难”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除了一线城市如深圳外,吉首、大良等相对欠发达地区政府也在大力推进智慧停车项目建设,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此外,对企业而言,实现智慧停车比实现道路交通智能调度要简单得多。企业在关注智能交通时,不妨多将目光放在诸如智慧停车这样的细小领域中,从小的点入手,参与到大的智慧交通项目建设中。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