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智慧城市运营商”火了,但未来可能也没有浪潮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2018-09-04 09:45
来源: 亿欧网

伴随着人工智能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程度加深,智慧城市顺理成章成为时代的热词。前不久,深圳智慧城市博览会、重庆智能产业博览会这两次大规模会议的举办也表现了当前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与此同时,资本和相关企业也嗅到了这波城市转型浪潮所蕴藏的腥味,纷纷跑马圈地以各自的姿态入围智慧城市的布局当中。

在人工智能、云服务等技术东风下“飞起来”的浪潮,自然也不会放过这块“肥肉”,也在最近的一次发布会中也是基于宣布了“智慧城市运营商”这一新的词语,也算是确立好了与己有利的“出师之名”,那么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到底有着怎样的逻辑?浪潮在服务器市场取得的辉煌,能否在智慧城市领域重现吗?

言之有物还是画饼充饥:生态建设会是产业发展的取胜之匙?

众所周知,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命题,各个国家许多城市都在加大自己的“智慧”建设。发力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共识,通过技术帮助人们生活在对他们的需求更有反应的环境里,同时也有效的解决各项社会问题。而智慧城市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创造效率。设计良好的技术工具可以使政府机构、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受益。

早在2016年,美国芝加哥市已经开始在市政电线杆上安装装有传感器和摄像头的箱子,可以捕捉空气质量、声级、温度、街道和排水沟的水位以及交通情况;而当时我国北京也推出的23英尺高的空气净化器这种真空会使烟雾上升,过滤掉有害的粒子,释放出清新的空气。这其实都是智慧城市的表现。

到今天,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所有的副省级城市都有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地级以上城市参与的高达89%。

许多城市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智能城市形象。他们在技术加速、数据分析、可视化和仪表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投资。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或许正是由于一上来就高举高打,这也使得目前的前进步伐多少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各个国家之间都在高举高打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同时同时,也都由于各自的本地化特征等因素使得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在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来自于企业方面,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是多种多样的,很多企业所具备的能力和资源却是有限的,单一企业往往很难承担庞大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即使不同项目找不同的企业也有可能产生一些麻烦。智慧城市其实是由许许多多的传感器连接起来组成的景观,用于数据采集和分析。这促使人们对可互操作的平台和标准的需求日益增长,能够更广泛地获取城市数据。

各自为战,彼此割裂,本身就背离了“连接”的智慧城市属性,而且,个体要素的作用太强,容易造成行业标准的参差不齐,不利于产业的标准化实施。

除此之外,在很多城市的智慧工程建设当中还存在有先申报后规划的现象,智慧城市本身其实还是个新事物,据业内人士介绍,制定一个完整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大概需要4—6个月的时间。有媒体报道称,在一些城市的招标过程中,一些企业制定规划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而是想当然地胡编乱造,甚至一稿多用,为了追风口而追风口,甚至个别企业是为了骗取服务费。

涉及城市升级的项目本身投入巨大试错成本较高,如此多的资源浪费现象毫无疑问会给刚刚起步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伤害。

另一方面来自于政府方面,智慧城市各项工程投入之巨大是显而易见的,在浪潮刚刚举办的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消息,国家信息中心对220多个城市的建设效果的平均得分仅为50.7分,在实际投入方面规模不足规划投资规模的20%,资金压力过大,很多城市由于财力不足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因此政府需要找到更省钱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希望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而浪潮此次提出的“智慧城市运营商”这个概念,笔者也从网上了解不少相关内容,如果概括而言,像是一个容纳智慧城市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包括面向G端、B端、C端服务的生态系统。通过自己建立相对透明的市场运营规则,整合城市资源赋智整合者,整合服务生态。

事实上,产业生态化本身不是什么新事物,在当前的商业社会我们已经见到很多行业都在从个别业务的短兵相接向整个生态系统转向。例如腾讯视频与优酷视频的较量,如今已经是二者背后腾讯以及阿里文娱业务以及全渠道流量转化之间的抗衡;再比如房产交易市场,贝壳找房也是通过生态建设的方式让58等竞争对手慌忙不已。

阿里巴巴集团总参谋长曾鸣曾经提到过,“生态”是智能商业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一个商业生态就是一个协同网络,是多元角色的复杂在线协同对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超越,是平台和多元物种的组合。在新型的生态中,有“点、线、面”三种核心角色。”

在这一理论下我们也能对浪潮的“智慧城市运营商”有一定的了解。“面”是平台,也就是浪潮所说的运营商,“线”和“点”就是各个相关公司,运营商连接不同的角色,帮助平台上的玩家广泛联接,最大限度的实现网络协同。通过建立一种标准化、透明化的方式使得行业处于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当中。是对原先的供给侧进行改革,更好地服务于“G端”。

简而言之,生态系统的力量将决定智能城市实现数字创新益处的能力。技术供应商合提供一个平台,能够聚合和理解来自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所有相关组织的数据,并通过一个直观的界面向G端展示这些内容。同时在生态构建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进入玩家的审核。

如此一来,明显降低了城市智慧工程选拔和实施的运作成本,也满足了G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需求,有益于行业标准化,因此,浪潮此次提出的新理念确实直击产业发展痛点,不失为一种解决行业痛点的有效手段,不过对于浪潮来说,这是否就意味它已经具备”先发优势“,可以像服务器那般取得辉煌的成就呢?

趋势利好明显:但“长跑”特征决定征途“道阻且长”

智慧城市的车轮还在不断向前滚动,而在以往我们的经验中不同产业由于自身特征或者其它诸多外界因素影响,其发展得路径也是长短各有不同,有的是“短跑”,讲究快速抢占市场实现规模化,以规模取胜。而有的则属于“长跑”,受外界因素影响颇大,譬如编程教育,受政策影响颇深;还比如无人车项目,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情况影响巨大。

从多个维度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毫无疑问是一个”长跑“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先发优势”并不是非常重要,而浪潮想凭借“智慧城市运营商”的名号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产业优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这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首先,切忌成为“智慧早产儿”

昙花一现的技术太多太多,每一门新的技术在出现伊始都自带新鲜感,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例如VR,2016年决定发力VR手机的厂商也不在少数,然而好景不长,VR元年即寒冬,VR手机的概念也随着遇冷,市场口碑不佳,主流手机厂商基本上都不在把重心放在上面。之后还一直坚持的譬如HTC、保千里等企业到现在也没能期盼到VR手机的“春暖花开”。

而类似于VR这样的,商业需求高于技术转化周期,企业成为技术“早产儿”的例子也太多太多。智慧城市同样也是如此,事实上,从08年IBM提出这一概念,到现在也已经喊了十年之久。技术创新比如智慧城市建设,我们能预知的只是行业总有破冰的一天,总有大规模商用的时刻,但是要命的是时间上却并不可期,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因此砸钱成了无休止的一项工程。等一两年后,智慧城市会不会如同VR、克隆等名噪一时的产业一样,只是虚晃一枪,再度被沉寂,那么这期间付出巨大投入的企业不只是时间金钱的花费,很有可能还要为G端、B端、C端用户心理落差买单。

其次,智慧城市场景浪潮不占据优势。

得场景者得天下,在如今的商业社会,无论是2B还是2C,很多领域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其实就是对“场景”的争夺。

如今的浪潮与BAT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合作,但有道是BAT之心,路人皆知,发力智慧城市的念头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尤其是AT之间,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将用户未来的生活场景全部纳入自己的生态体系,尤其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这些与用户生活息息相关的高频事情都放在自己的平台和产品上,而在整合了2C的场景之外,它们目前也已经把目光集中于医疗、市政服务等新兴产业,在前端提供服务入口,在后端提供云计算、大数据、支付等基础框架。而在场景的比拼上,浪潮与AT明显不是一个量级的。

率先抢占场景,这也是抢占用户心智的过程,而用户心智一旦确立往往并不容易改变。企业也称作这个行业的“话语权归属者”,拥有行业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处于绝对的有利位置,它们所做的各项决定始终代表着自己的利益,往往会使行业产生“大者愈大,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这种境况被称之为“话语权马太效应”。

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浪潮与BAT可以很好地合作,可如果将来有了利益冲突呢?浪潮勾勒的生态蓝图,BAT们会不心动?

再次,智慧城市建设主导权在G端。

这一问题是所有布局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都要面临的,智慧城市建设其实是对城市的一次升级,这其中政府所需要考虑的一定是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而不是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其中以下三个方面最为关键。

一是数据的应用与人们隐私权的维护问题。

数据是一种资产,必须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加以管理。目前很多国家政府正日益将自己定位为数据服务领域更广泛创新的“平台”。例如澳大利亚的数字改造办公室已经接受了“建立在共享(数据)核心之上“这一服务理念。其他机构也在跟风效仿。而就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数据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包括安全使用和保护以及基于共同标准的兼容系统。关于这一方面,政府行为注定非常谨慎,而企业如果无法很好地掌握和利用这部分数据,那么智慧城市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又有多少呢?真的只是单纯的民生事业?

二是政府智慧城市推行力度问题。

智慧城市的推行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具体这一周期所用的时间有多长没人知道,但一定是个不短的时间,那么在此期间企业也要面临着回本周期长等经营方面的难题。除此之外,如果城市“依靠信息运行”将产生真正的影响也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而且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智慧平台有没有漏洞?有没有被攻击的可能?如何规避被攻击的可能?如果被攻击该如何应急?

三是基于“数字鸿沟”下的决策考量。

智能化升级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是一方面,但对于政府来说还需要考虑公平的问题。事实上,信息化社会一直存在着“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往往更完善,且技术越发展,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随着城市完成智慧升级,那么区域差距会更大,数字鸿沟也会越来越深。这会是政府在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浪潮本身的护城河称不上“稳如泰山”。

虽说目前服务器市场浪潮位列全球前三,国内第一。但知名媒体阿尔法狗工场近日撰文写道,浪潮一直都在在持续以牺牲盈利为代价进行规模扩张,“17年营收是12年的近10倍,收入5年CAGR(复合年增长率)达63.4%,毛利率却减少为12年的一半。”

牺牲效益求规模到底正确与否暂时无法盖棺定论,但规模和效率在很多时候都被人们称作是行业竞争的壁垒。但你有的,别人也有,那就称不上了,浪潮能否在拉锯战中获得更多的认可,从而在规模上吞噬对手还存在疑问。即便在技术上真的处于领先,但在具体实施阶段是否采取也是个未知数,毕竟技术越高,价值越大,投放成本也越高,但具体的效果上却不一定会有多大差距。

除此之外,浪潮目前的主营业务并没有稳定,它缺乏可以担当整个平台生态赋能的前端流量入口,对其它细分市场进行渗透时难免会遇到“多线作战”的尴尬。这也是浪潮需要考虑的问题。

由此可见,虽说浪潮近段时间推行的“智慧城市运营商”这个概念火了,但就像阿里有了新零售,但京东也能有无界零售,苏宁可以有智慧零售,并不存在所谓的开创优势。而且自家可能还有些许难念的经,再加上产业自身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浪潮的智慧城市运营商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慧城市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