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好城市的7条原则
Peter Calthorpe:
城市设计师。
早在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Calthorpe提出了TOD的概念,并著有《下一个美国大都市:生态,社区和美国梦》(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 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 这个概念现在已成为全球许多地区政策和城市规划的基础。通过他的写作和他实践的项目,它在传播新都市主义的愿景,这是一个创造可持续的,人性化的地方的框架。
演讲文稿(有删减)
城市化将会持续,未来城市人口还会多出三十亿,这将是现在城市规模的两倍。 未来我们的生存环境取决于我们如何建造我们的城市:不仅是对环境的冲击, 还有我们的社会福利, 经济活力, 我们对于社区和交流的感受。
从根本上说,我们建造城市的方式体现了我们的人性。因此我认为,把这件事情做好, 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环境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我们的生活方式。
城市的故事里有一个坏人。 它的名字叫“城市蔓生”, 但它并不只存在低密度区域的郊区。
实际上,这样杂乱无序的拓展,在任何地方,任何密度下,都有可能发生。
它的主要特色就是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造成经济上的贫富差、并形成了土地利用上的单一化,将自然隔离开来,它不允许混合多元业态的存在,限制了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而多元、沟通、交流等等才是使城市变得伟大、让社会繁荣发展的因素。
所以我们要好好思考“城市蔓生”的解药, 尤其是当我们要建设大项目的时候。
举个例子。
我们为加州设计了一个模型来降低碳排放量,做了一系列的都市发展情境的模拟,经过我们高度简化,融合了不同的发展原型,并且假定,持续直到2050年,加州将有一千万的新居民。
其中一种情境就是城市蔓生,这跟过去的情况差不多: 购物中心、土地分割、 办公园区。
另外一种情况, 并不是所有人都涌向城市, 而是密集的发展, 比如将郊区的有轨电车搬到市区、 方便步行的社区, 建筑物限高,但整体密集发展、混合用地。
最后的结果令人震惊:这不仅与过去的城市设计有很大的不同, 也与特殊利益群体的认知不同,因为,每种类型都代表了一个特殊利益群体, 这些群体过去只关注自己眼前的利益, 而无长远的计划。 他们看不到城市形态带来的好处(“共赢利益”),这些“共赢利益”可以让他们彼此融合,比如,土地问题: 环保主义者很关心, 还有农民, 还有很多社区也想临近开放空间。
加州的蔓生版本在各个指标上都大大高于智慧生长版本。
智慧生长版本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幅下降, 因为在加州, 碳排放的最大来源是汽车, 如果城市不再像以往一样依赖汽车,不仅大幅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碳排放,对节省家庭开支、节约医疗成本也大有好处。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洛杉矶就投票表决将4000亿美元的债券拿来建设公共交通, 但建设高速公路的预算是零。 洛杉矶想要成为一座步行与公交城市,而不是汽车城。
怎么做到的呢? 把那些人们最不喜欢的车道放上公交系统, 然后加上多功能的开发区,满足人们新的住房需求,并建设令人兴奋的商业社区, 更加综合,更加有趣,更适合步行。
另一种蔓生方式,出现在高密度的中国,你们也许会觉得这有点矛盾, 但其实是一样的问题:
每个人都被高楼大厦孤立, 毫无疑问,中国城市发展非常迅猛。但跟其他任何地方一样,所谓社区,应该有小店铺,本地化的服务,可以散步,与邻居互动。
但新的超级小区—— 可能有5000户人家住在里面, 大家都门户紧闭,互不相识。 当然,也没有散步步道,没有底层商铺,非常无趣的环境。
我在其中一个超级小区中发现了一件事, 人们在自家车库私自开了商店,这样他们就能获得本地化服务。 人们想让都市更美好的需求就摆在那儿,我们只是需要让规划者和政治家意识到。
好的,下面是一些规划技术层面的内容。
重庆是一座拥有 3000万人口的城市,几乎跟加州一样多。
这是一个小的开发区,将会有450万人口,他们想让我们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测试城市蔓生的替代方案。这幅图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圆圈代表的是步行的区域,圆心位置是公共交通系统,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地铁和快速公交,并且合理分布,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步行上班。
红色的区域,就更厉害了。一夜之间,所有的设计原则全转向诉求绿色空间以及保护生态特征。
其它的街道都是禁止车辆通行的。
他们并没有推平岸边的树木,或把房子建到河边,而是将以往并不常见的绿化带观念带进中国,从我们在这片区域做实验性的行动就开始进行了。
这里的城市结构,是小区块的,每个区块可能有500户人家。 他们相互认识。
街道两旁有商店,居民有地方可去。
街道变小了, 因为数量增加了。
非常简单直接的城市设计理念。
还有一点我非常喜欢:想象一下。 如果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车,那我们为什么要把街道的使用权全部给车呢?如果我们把70%的街道让给步行街,让给行人, 这样公共交通就能更好地提供服务,他们可以选择步行,选择骑车……
在北京,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无论修多少环线,他们都无法解决堵车问题。
这是一条步行街,两边是综合利用区,中间有公交系统,我很乐意看到公交系统使用无人驾驶车辆。
目前有七项原则, 已经被中国政府最高层所接受,他们准备要付诸实施了。
这些原则很简单, 我觉得对其他国家也适用。
1: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历史,保护关键性的农业。
2:混合发展。 这里所指的混合,是指不同收入,不同年龄的群体,还有对于土地的综合利用。
3:强调步行。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欢迎你漫步其中,否则你就不会去那里。你去的度假地肯定是可以散步的地方。那为什么不把所有的地方都变成这样呢?
4:自行车优先。自行车是最高效的交通方式。中国已经采取政策, 要在每条街道设立六米宽的自行车道。 他们真的想回归骑自行车的年代。
5:这是比较复杂的规划了: 连通。
这是一个街道网络,允许有多种路线组合, 而不仅仅是单一路线,也可以建造多种多样的街道。
6:公共交通系统,这需要更多投资,没有捷径可走,无人驾驶汽车无法帮我们解决问题。 实际上,跟传统车相比,无人车会产生更多交通流量,更多车辆行驶里程。
7:集中。 我们在城市的公交系统上是分层级的,这跟老式的以高速公路为枢纽的老城市相比,是非常大的一种改变,但是这两种形式必须重新连接起来,来重新构建城市的结构。
我对此充满希望。 在加州,在美国,在中国,这些变化都被广泛接受。
我充满希望有两个原因。 第一,大部分人都懂。 他们打从心底认同, 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而且也必须要有伟大的样貌; 第二个原因是这样的分析结果可以发挥作用, 它将人们连接起来,让人们建立起前所未有的联盟。 进而让他们建立起我们梦寐以求的社区。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