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科学城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范儿?
来源 | 选址960
撰文 | 徐枫
3170字,约需5分钟
科学城这个名称听上去非常高大上,近两三年开始多次出现在媒体新闻上。最近,更是频繁地出现在北上广深和各地方大城市的两会报告、城市新一轮发展规划和重大发展项目中。综合来自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信息,目前全国各地有约二十多个科学城列入规划或在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十多个。
掀起这波开发建设热潮源自于中央强调科技原始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支撑作用,顺势就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推到了最前沿。截至2020年3月,已有怀柔、张江、合肥、粤港澳大湾区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今年成渝、西安、武汉、南京、济南、杭州、兰州、沈阳等多地的两会报告中也提到了要在「十四五」期间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专家们认为,从两会期间审议的「十四五」规划草案释放的政策信号,以及地方目前争创的情况来看,未来「十四五」期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在地方进一步落地。
从长远科技创新发展角度来分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价值巨大。这是科技领域新型体制的尝试,有助于吸引全球人才来中国聚集、交流、共同研发;也体现了国家对科技的高度重视,是科普的最好方式,也是倡导尊重科技社会风气的重要方法,将有利于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投身科学前沿研究。
从各地方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这会给各地未来的新一轮城市产业发展注入持久的生命力。不过各地情况迥异,如何接好科学城这个球落地开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因为情况迥异,所以要有自己的「范儿」。
各地的城市配套、经济条件、人力资源和土地储备都不同,所以接球的方式方法也会非常不同,呈现的格局自然会不同。
正因为如此,每个地方的科学城都要有自己的「范儿」,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
1. 可持续发展长期开发与短期收益之间的平衡
开发建设科学城可能需要比以往科技园、高科技产业园更长的开发周期。由于增加一定比例的基础科学项目研究,其研究周期、成果的有效性和可转化过程决定了科学城的开发周期。有些科学城比如北京怀柔科学城和广州南沙科学城,为此提出了「百年科学城」的发展目标。有些科学城比如东莞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都提出了「两轮驱动」 的发展策略,以基础研究加科创项目同步推进。有些科学城如武汉东湖科学城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则是在原有高新科技产业园的基础上提升规划和发展策略,使科学城具备一定产学研基础,起步会快些。
这些科学城当中有些已经被列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些则计划申请。从上述提到的发展目标和策略中可以发现,政府都认识到科学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基础学科项目研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土地和财力的支持。虽然有一定的项目经费和补贴,但实际建设和运作起来要求高,耗费的成本也不小,短期内或可能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看不到明显成果和效益。项目本身还涉及各种延伸配套,涉及高要求的产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等,地方政府实际投入很可能超过项目预算,所以要举全市之力打造科学城。
最终科学城的各种发展设想都需落地、落在土地和空间上才能表现出来,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整体有机配置、有效叠加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科学城是建城,其中以产业、商业和住宅房地产为内容的综合房地产开发建设是很重要一部分。科学城不是政府一家的,也不可能靠政府一家能开发成功,科研单位、发展商、学校、中介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都会参与其中,所以现实角度看,项目的收益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快速启动、短期实现投入产出的平衡,才有可能持续完成长远发展目标。而达到长期发展和短期收益的有效平衡才能实现科学城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有机多元的企业生态系统对科学城是非常重要的。
2. 强化基础设施优化完善功能设施与地产合理增值上升空间之间的平衡
科学城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会比一般的产业园高。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正逐步承接半导体产业链的转移,例如芯片。芯片的生产工艺本身对工业用水、对空气质量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要吸引这样的企业入驻发展,科学城就必须有相应的水处理厂和空气净化条件,强化完善相应的产业基础设施。再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力普遍不足,中科大在合肥享有一些特权,在用电上甚至优于当地政府机关。如今科研项目的数据中心通常24小时运作,电源光纤只要一个出问题,很可能就会使研究成果付之东流。
一方面是科研和产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设施。在科学城里从事科研产业工作的人群通常对工作和生活环境有比较高的要求,比如:子女入学、就医、高品质居住和体育休闲等。这部分相对实践经验丰富,基本上通过几年时间的打造就可以呈现雏形。不过,高品质地产投入开发必然会带来土地增值效应,地产市场价格会上升。不过上升空间也需考虑控制在合理范围,如果上升过快会导致产业成本上升,间接影响生活成本,对于未来进一步吸引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会有一定难度。
3.搭建科学城里的产学研综合平台建筑:产业研发中试功能与生态智慧等人性化的融合
如果说规划是科学城的发展蓝图,那建筑就是这蓝图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元素。随着产业发展迅速和多元化,对相关配套行业的依赖和融合度越来越高。单一和简单功能的产研建筑正逐渐变身综合性产研建筑。对于科学城的企业而言,随着科技创新元素的增加,研发和中试的需求会日益增多。此外,目前处于后疫情时代,如果可以将研发+中试+办公+生产+物流整合在一栋或几栋产研建筑里,会特别受中小企业欢迎。对他们而言,一方面时间就是金钱就是订单,一方面低成本就是他们生存的基础,无形中解决了他们很多困难,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说不定其中就会有未来的小米。当然现代的产研建筑除了功能的多样性还需考虑生态智慧人性化的元素。科技研发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创新。不断创新的源泉来自于员工们能够有更多脑力激荡,并且享受这样的状态。如果优质人性化科研建筑能使员工想上班不想下班,那岂不是事半功倍!
4.打造综合型科研社区和住宅某些产业如数字产业研发可否突破单纯住宅、居住和产业地产的概念,打造综合型科研社区和住宅。
现今,发达的网络带动数字产业快速发展,而后疫情时代人流物流的一些限制更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该产业的基础设施相较于其他行业的科技研发和生产而言比较简单。政府管理部门和发展商可否考虑突破单纯住宅、商业和产业地产的概念,将居住、办公、研发、休闲和商业等功能整合在一个区域内,并赋予生态和智能的实践,如清洁能源、物联网、开放式的数字创新平台等,打造新一代的科研社区和住宅。打造这样的科研社区并不仅仅着眼于体量、物业质量和景观,而在于既充分考虑科研从业人员的需求、便利和舒适度,客观上缓解通勤压力,降低成本,同时也赋予地产项目更多增值空间,实现供需平衡。
新加坡目前正在建设一个这样的试点。依照10年前公布的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新加坡的现实条件,榜鹅数码区(Puggol Digital Zone)已正式动工,计划从 2023 年开始逐步开放。该科研社区以数字经济为主要产业,包括研发办公、科研院所以及住宅等社区设施,计划在网络安全和数据分析等相关领域创造 28,000 个工作岗位。
国内有些项目也开始在进行这样的尝试,比如:深圳光明科学城内的光明云谷三期。 总体上,科学城是现在和未来国内各主要城市经济和发展的主要核心动力。秉承开发理念,结合各地自身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有序平衡,一定会将各地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