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购,为何“楼塌了”?
社区团购的出现,是由于特殊原因切入的。疫情的出现,让无接触购物成为一种必然,这时候,互联网巨头很快就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有意思的是,并不是生活服务类电商率先闻到这种商机的味道。或许一开始的时候,由于一些跑腿业务,或者是递送业务,让滴滴率先闻到了一种赚钱的机会。去年6月,滴滴以“橙心优选”率先切入到社区团购。
此前出现的一些依托社区区域内,因为不能接触带来的代送、递送模式,更多是社区周边的草根行为,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商机和蕴藏的巨大市场。
毕竟,人们仅仅以为这不过是在疫情干扰下的一种非正常的选购模式罢了。
但是在去年疫情告一段落之后,也就是最紧张的时刻过去之后,互联网巨头开始触摸到了一种新兴消费方式的门槛,认为社区团购蕴藏的宝藏是巨大的。
有枣没枣先打三杆子,这是互联网商家一贯奉行的原则。于是,开始有巨头介入试水社区团购。
在滴滴之后,其他生活服务类电商也开始快马加鞭地掩杀进来了。当然,自然少不了电商平台。最著名的就是:拼多多、美团、京东等公司相继跟进。
社区团购开始进入到一个快速扩张期,“巨额”补贴抢占社区生态的“划分势力范围”的过程迅速铺开。
那时候,各种补贴满天飞,1分钱选购,不要钱就给鸡蛋。颇有点银行当初为了揽储,吸引大爷大妈们存钱的架势。
事实上,第一波接受这种补贴生意的是年轻一代。
理由有二:一是年轻人最喜欢薅羊毛。当看到这么划算的补贴政策出现之后,快速参与,并口碑相传,小区微信群里的信息逐渐泛滥,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社区团购群。
二是年轻人的时间精贵,白(金)领一族,根本没时间去超市闲逛,有时间还想刷刷短视频。尤其是新生代主妇,更不愿意逛什么菜市场。
在各大平台的簇拥下,社区团购开始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为了能够抢占地盘,很多社区团购方都给出了非常丰盈的补贴政策。此举为日后的经营困境也埋下了隐患。
在野蛮生长之际,互联网企业一贯奉行的“补贴开道”的高举高打模式,一度时间也尝到了甜头,从打车软件、共享单车都是如此,但最终结局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不到一年的时间,社区团购从红红火火开始,到如今已经有点偃旗息鼓的韵味了。
有的团购企业开始撤退,还有的团购企业拟提出破产申请,并放弃原有的社区团购业务。行业开始出现拐点。
其中,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居然是夏季的损耗太大。
众所周知,社区团购主推的是生鲜以及冷饮(包括时令蔬菜),夏季保存这些东西需要的成本极高。空调和冰箱的耗电都是成本,单月的电费都得上千元。有时候,一些生鲜、蔬菜当日不取就会变坏,只能退款扔掉。无形中,增加了损耗成本。
有生鲜团购经营者表示,生鲜经营的毛利受到损耗与周转效率的影响较大,而社区团购主打低价生鲜品类,利润空间比较小,对损耗的敏感度会很高。
而且社区团购的壁垒不强,经营仓促物流不匹配,造成供应链体系不稳定,管理粗放,直接带来生鲜产品的损耗居高不下,夏季是高爆发期。损耗无法控制,最终让一些经营者不堪重负,只能退出。
此外,政策环境的变化也是重点之一。比如为了保护菜农和商贩,一些地方不允许恶性竞争,高额补贴政策都出现了变化。这也让一些社区团购爱好者的薅羊毛机会变少,进而失去了参与的热情和激情。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