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道路与网络:智慧城市应急的致命考题

2021-08-10 10:29
紫金山科技
关注

7.20郑州特大暴雨的一周前,全北京也等过一场被高级别预警的大暴雨。 下午四点,正在大兴某驾校带着学员训练科目3 的陈教练,帮学员打开了雨刷。科目3训练都在城区的实际道路上,不仅社会车辆多,雨也渐渐模糊了车窗。

学员有点紧张,“明天我就考试了。这每次预警,都好像不怎么严重,搞的人瞎紧张。”

陈教练叫他别紧张,并说:“该预警就得预警,不记得那年北京特大暴雨造成的广渠门伤亡事件了么,现在哪怕是过度预警,哪个部门也不敢轻视暴雨了,收车后赶紧回家吧。”

当晚是一夜中到大雨,但远远没到需要居家上学和居家上班的地步。

直到7天后,特大暴雨袭击了郑州,陈教练有些心惊。“北京一到这种时候各种预警,车队收车早,不然搁谁也架不住这种下法,想起北京那年暴雨造成的水灾和断路还是有点后怕。” 

01

路断,如何预防?

全长1835米的郑州京广路隧道在这场特大暴雨中“意外出名”:上百辆车淹过车顶,积水13米深,最终导致6人不幸遇难。

事后人们发现,2个月前在新闻媒体上,这还是一条加载了各种先进技术的“智慧隧道”。

“如果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火灾、设备故障,智慧大屏会立即感知到事故发生情况,作出预警……”

“每隔约200米远墙上就会有一部电话,摘下话筒按下拨通按钮即可同指挥中心进行实时通话……“ “通过UWB定位技术,实现隧道内的病害位置、人员位置、车辆位置的精准定位,定位精度在1米以内”。通过后台记录的人员最后所在位置,实现人员的快速搜救等功能……”

而现实中,从这条隧道逃生出来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回忆起的都是惊吓和无奈:被困者没有收到有关这条道路的安全提示或者预警;暴雨时路边也没有警示牌子;用救援电话求救,始终占线;轮番打报警电话,信号微弱…… 很多媒体开始反问,曾被大力宣传的“智慧城市”到底智慧在哪。

有点讽刺的是,一些曾出现在合作名单里的企业,试图通过媒体撇清与郑州“智慧隧道”的合作关系。

从新闻上看,无论是智慧隧道,还是智慧城市,丧失智慧能力似乎主要源于两个“基础病”:城市基础建设脆弱,以及,瞬时积水导致的断电。

但“短短一个小时内将100多个西湖的水倒进了郑州”这种罕见情况,也非城建和电力系统能预料到的灾害。

事实上,除了郑州,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地震、洪灾的侵袭,很多城市在建的“智慧城市”也不断迎来现实考验,哪怕“顶层设计”再先进,“数据”、“智能”、“协同”讲得再多,但这些突发情况或者极端情况,总是冷不丁给城市管理提出新难题。

那么,智慧型的城市在解决令人头痛的交通问题、手续繁多的民政问题等各种城市问题之前,最需要具备的是什么能力? 一位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行业专家对紫金山科技记者说,城市运转,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复杂系统,对复杂系统的破解能力,就是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关键。

在日常的城市问题上,要解决的是数字化过程中信息的不协同、不同业务流程的割裂、系统信息未打通、数据标准未统一等基础不扎实问题,因为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城市运行管理的效率,同时也需要真正把“协同”和“智能”放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的首位。

然后,才是各类精细化能力的落实。例如加强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将卫健、公安、交通、急救、电力、水利、市政管理等政府部门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从而对极端情况作出快速反应。

围绕此次京广隧道的受灾,该专家提到,对城市级规模复杂场景进行模拟推演,“预测预警”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否真正对重大风险做到灵敏感知以及风险判断。“比如做好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就需要通过算法模拟不断推演,或者对积水点做到实时视频监控和反馈,才能让交管调度真正在城区内涝上起作用。”

该专家称,针对极端、突发的自然灾害、疫情等情况,城市运行的管理特别需要加强应急管理系统的能力,“观、管、防”缺一不可,必须构建一个集应急领域业务数据的汇聚融合以及基于中枢系统的突发事件对接、预案、决策、指挥、调度的协同处置平台,才能提高应急快速响应能力。 

02

网断,如何应急?

“没有信号寸步难行,没办法打车,没办法开共享单车,没法吃饭,没法买物资,没法发求救信号,我们这里社区让1-2楼的人们撤离,是用喇叭喊的。”

社交媒体上,一个郑州的网友,在手机时断时续的信号中发出了弱弱的声音。

洪水下的郑州,急需要联络的人们发现了信号的稀缺。尽管网络设施遭受影响导致的断网并不像大水断路一样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但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出门只带一部手机就搞定一切时,断网仿佛是打断百姓生活秩序的一根无情“铁棍”,让大家的生活方式一杆子回到了三十年前。

如果说智慧城市是要打通各部门的数据,连接各部门的能力,把智能真正体现在城市管理路上,那么极端情况下的通信抢修,不一定依赖于多么高精尖的技术,却高度依赖于人员+设备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最需要的区域。

7月20日之后的郑州,那些抢修电力、抢修通信线路的工程师们,就成了冲在城市应急管理前线的“第一道身影”。

但与以往天灾中通信抢险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河南,多了一些无人机基站的工程师身影。

8月初,紫金山科技记者联系上了佰才邦的一位参与了无人机应急通信的李经理。7月22号,运营商与他所在的团队接到了应急通信的需求,连夜开车带着无人机基站设备于23日凌晨到达郑州。

“当时郑州积水的确比较严重,有的街道的水甚至淹没了肩膀,各街区淹水深浅不一,不少基站都因为断电跳闸而断网,仅剩的一些基站网络负荷一下子就增大了,而且人们的通信、部门与部门的通信又特别频繁,所以通信堵塞情况严重。”

这也是为什么,水灾严重的地方很多人手机没信号,即便有信号也是时有时无的原因。

7月23日,他们去“救急”的第一个场所是郑州客运南站。当时,很多人想离开郑州却无法用手机买票,随身也没带足够现金,导致大量人员在车站滞留。

上午十点,李经理和运营商的工程师们在客运南站外围的10米-15米上空,升起了搭载着小型基站的旋翼无人机,一个无人机能覆盖半径几公里内的范围。有了网,很多人赶紧订票和联络家人。之后,在郑州一附院、郑州东站等地,这种无人机基站又“连飞了”9天,解决部分地方断网或者信号弱的问题。

“其实自然灾害来临时,往往电力是最先中断的,哪怕竖在空中的基站比较皮实,没电也无法工作。”一位运营商人士告诉紫金山科技记者。 而发电机+无人机的组合,可以在电力还没抢通之际就对断网的区域实现恢复,这也是无人机技术逐渐成熟后,给应急通信提供的另一种现实途径。

很多媒体也报道了从贵州飞来的应急救灾型无人机“翼龙”,这种更为大型的无人机可以在空中盘旋5小时,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网络。 

数日后,河南水情开始明显缓解,断电造成的断网开始全面恢复。

此外,参与了网络抢修的一位运营商人士对紫金山科技坦言,对于这种突发灾害下,通信设施如何能最大程度不受影响,其实重点还是在平日,未雨绸缪做好电力基础设施的加强和加固,和对极端灾害情况的预警和准备。

“不然,城建设施和电力传输一旦脆弱,上层的‘智慧大厦’也很难坚挺,更难发挥‘智慧’。”

有了网络,可编辑的在线求助表格、求助小程序、救援队等很多民间自救行动,成为了这次河南救灾中的主要力量。

尽管水灾造成的巨大伤亡尚未让这座1260万人口的城市喘口气,全国疫情爆发,也让郑州的城市管理迎来双倍难题。

但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郑州,更多的智慧城市,也走下高大上的神坛,从极端灾情带来的致命考题上,开始重新反思。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慧城市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