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大交通”,腾讯按下加速键
“世界是平的。”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同名著作中如此诠释科技为世界带来的改变。
彼时,正值互联网飞速发展,赛博的力量仿佛无所不能,人们想要借此创造“拟态现实”,即在网络空间内,用二进制重新建构并定义现实世界。十几年后,互联网在蓬勃发展中演变不停,技术的指向,已经不再聚焦于虚构现实,而是基于现实形成鲜活的孪生世界。
随着数字科技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愈发深入,世界就不仅仅是平的,而是多元的、立体的、连接的、可预见的。
万亿蓝海
事实上,智慧交通并非全新领域,国际上早在1994年就曾提出过“智能交通”的概念。
不过在很长时间内,受限于传统基建和技术水平,交通行业只是完成了信息化的阶段使命。直到最近几年,随着交通强国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等政策的提出,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智慧交通才真正迎来了集中爆发的时刻。
腾讯副总裁、腾讯智慧交通和出行总裁 钟翔平
"交通产业已经跨越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由信息化进入智慧化新阶段。"在2021年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副总裁,智慧交通和出行总裁钟翔平表示,“十四五后,我们的交通系统将不仅是现代化硬件设施的集成,还将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交通生命体。”
由于地域和人口等因素影响,叠加私家车普及较晚,我国公众出行和货物流转对交通运输尤其是公共交通的需求远高于其他国家。如今,中国已成为智慧交通的策源地。在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施雪松看来,中国的智慧交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很多领域都用原创技术和理念推动着行业的前行。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他的说法,截至2021年10月,全球智慧交通第一大技术来源国为中国,其智慧交通专利申请量达到4945项,占全球智慧交通专利总申请量的82.64%,约为第二名美国专利总量的十倍。
在数字新基建逐步落地过程中,智慧交通也成为热门的投资领域,过亿大单频频出现。有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在我国智慧交通的各细分赛道中,城市交通、智慧高速和智慧轨交等均为百亿级规模,年增速在10%以上。未来几年中,我国智慧交通将保持1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24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
另有工商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内,市场上共出现了2000家左右带有“智慧交通”字样或经营业务涉及“智慧交通”的企业,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2名新玩家入场。智慧交通万亿市场散发的魅力,不仅催生了新华三、佳都科技等细分赛道的上市企业,也吸引着腾讯、华为、阿里和百度等“交通新势力”积极入场。
互联网科技企业入局交通有着清晰的逻辑:政策引导、行业趋势、商业前景和社会价值。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内在的驱动力不容忽视——为过去十几年积累的技术寻找更大的应用场景,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土壤。
正如施雪松所言,“我们在交通领域要做的,是将腾讯这么多年积累的技术,跟当今和未来智慧交通的需求结合起来,找到我们独有的价值释放点。”其中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华为、阿里和百度,无论是ICT、云计算还是自动驾驶,交通既是数字技术落地的场景,更是互联网下半场最重要的入口。
没有哪家企业想错失下半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过去一年,BATH四家都发布过“白皮书”来全面阐述自己在“大交通”领域内的战略布局。这也意味着,新势力们已经走过单点项目为主的时期,在政策和行业风向下正式迈进系统规划阶段,在为行业带来新思维和新技术的同时,也彻底引燃了行业的激情。
加速键
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在谈及腾讯产业互联网战略时表示,“我们尽量不被短期的诉求牵引,要往长期目标去发展。”腾讯Q3财报显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录得营收433亿元,同比增长30%,占总营收30.4%——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26.5%。
对于23岁的腾讯来说,To B和To C、市场回报和长期目标,已不再是一道选择题。“我们尊重市场规律,一旦做了价值确认,商业上的回报只是结果。”在施雪松看来,腾讯发力智慧交通并非仓促进场,而是一场经过反复验证的“漫长”之旅。
2015年,腾讯与上海市交通委达成战略合作,提供腾讯网、腾讯新闻App、腾讯大申网等媒体平台,以及微信、QQ等社交产品,将交通信息更快更好地触达公众。
2017年,腾讯乘车码在广州地铁正式上线,并依托微信支付生态迅速扩展至多个城市。迄今为止,腾讯乘车码已覆盖180多个城市,服务超2亿用户,支持公交、地铁、轮渡、索道等多种交通工具。
“我们坚定的认为To C和To B之间是有连接的,这个连接来自于用户的触达。”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袁希林表示,C端触达的能力能够顺着用户服务的链条不断延伸,从而撬动更多的产业形态。
腾讯显然并不满足于渠道触达和终端应用层面的浅尝辄止,而是逐渐深入到产业的底层,去寻找更多的机会。
2018年,腾讯发布“四横两纵一中台”智慧出行业务矩阵,将车联网、自动驾驶、位置服务、乘车码、内容平台、云计算、安全和AI进行了内部打通,并提出要打造全出行场景服务。
2019年,腾讯与广州地铁联合成立“穗腾联合实验室”,开启新一代轨道交通操作系统穗腾OS的研发工作。同年12月,腾讯中标湖南“智能网联汽车仿真实验室”项目,助力当地打造“人-车-路-城市”互联互通的交通大脑……
可以看出,腾讯的业务版图基本沿着“人—车—路”的方向扩张,在依托C端服务不断推动B端业态并向更多场景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孕育出了一个完整的“大交通梦”。
进入2020年,随着在天津、长沙、襄阳、成都等地更多数字交通项目的落地,以及穗腾OS等拳头产品的正式推出,腾讯在大交通领域的布局似乎也按下了加速键,一张更大的蓝图呼之欲出。
2020年9月,“930变革”的两年之后,腾讯正式成立智慧交通事业部,并首次发布腾讯未来交通“WeTransport”战略,依托智慧高速、智能网联、城市交通和智慧营运等四大赛道,将触角延伸至智慧交通的建设、管理、营运和服务等多个环节。
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 施雪松
经历了被施雪松总结为“快速成长”的一年,腾讯发布《腾讯未来交通白皮书2.0》,原有的四大赛道被进一步细分为智慧高速、城市交通、智能网联、智慧轨交、智慧民航、智慧港口和智慧物流等七大赛道,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交通场景。
可以看出,自从迈入“大交通”的第一天起,腾讯的手一直按在加速键上。那么,腾讯的底气在哪里?
底气何来?
由C到B,既是腾讯智慧交通的发展路径,也是其重要的底气之一。
当前,无论是政策还是行业层面,都在强调“以人为中心”,智慧交通的发展,要从人的需求出发,最终服务于人。
依托社交、内容和服务生态,腾讯覆盖超10亿用户,形成了广泛高效的触达能力。触达并非仅仅将服务送达C端,要了解人的需求,前提条件也是有效的触达。
当然,腾讯的底气远不止于此。
施雪松表示,过去20多年里,在耕耘消费互联网的过程中,“大家可能更多地看到了腾讯‘软’的一面,但实际上内容和社交等互联网服务也需要‘硬科技’的支撑,只是因为隐藏在后面,并不那么容易被看见。”
这些“硬科技”,正是当前智慧交通领域所需要的。相比传统交通和信息化阶段,智慧交通的核心在于数字驱动,是一个涵盖端边路网云,集数据感知、采集、计算、仿真、决策、触达和反馈为一体的完整闭环。在形成闭环的过程中,数据融合、云计算、AI仿真和广泛触达等能力缺一不可。
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 施雪松
《腾讯未来交通白皮书2.0》中,腾讯将自身建立在云图融合基础上的能力总结为“123能力圈”,即1大系统、2大优势和3大能力,它们处处体现着腾讯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内的沉淀以及面向产业互联网的创新。
其中,1大系统指的是交通OS,它是数字交通基础设施和行业应用生态的连接器,能够接入各类交通设备和各类子系统,能够标准化数字资产、模型化设备控制,为行业应用提供低门槛开发工具和高效可持续的开发环境。
穗腾OS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它打破了过去一百多年来轨道交通设备和系统孤岛式分布的情况,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理运营。
“腾讯不做硬件,而是在硬件的基础上发挥连接价值,穗腾OS中就用到了我们的平台能力。”袁希林表示,“腾讯作为一家原生态的数字化互联网企业,一直都在以平台化思维运作,必然对行业原有的碎片化、孤岛式的建设模式带来冲击。”
2大优势中,除了C端触达,还有实时孪生。谢建家表示,腾讯的实时数字孪生能力具有低延迟、可计算和全场景等特性,可以打通云边端,贯穿感知、计算、仿真推演到控制的全链路体系,“腾讯在游戏领域内多年积累的自动渲染等技术,为实时孪生提供了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借助数字交通底座、智能融合感知和交通时空引擎等三大引擎的共同驱动下,腾讯还形成了全天候融合感知、全息数字底座和实时时空计算等3大能力。
以其中的全天候融合为例,据谢建家介绍,腾讯综合利用了雷视融合和高精地图等技术,可融合多种路侧感知设备,且不受气候因素影响,形成了全天候、低成本、长距离、全车道、多目标的感知能力。
“腾讯在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寻找行业中的机会,”施雪松表示,“我们并不是简单做几个项目,而是利用自己沉淀下来的能力,真正为行业带来价值。”
生命体
“好比人的身体里有很多血管,如果可以精准掌控血液流动情况的话,就能对身体状况做到全面洞悉。”施雪松表示,“同样,把交通态势实时还原出来之后,我们就能做仿真和推演,并为现实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 施雪松
在腾讯的设想中,未来交通也是一个生命体,它具备全感知、强计算、慧决策、泛触达、可进化等特性。
施雪松解释说,生命体可以连接交通参与者、载运工具、基础设施和运行环境,通过对实时数据的汇聚分析,借助数字孪生搭建时空一体的计算框架,助力交通管理者开展动态实时监测,提升交通运输的决策分析和协同运行能力。
同时,通过多网、多平台和多端,让有效的交通信息按需精准传递到每一个用户,并实时反馈给生命体自身,从而实现自我学习,自我进化。腾讯未来交通生命体是其“123能力圈”贯穿底层能力到终端应用的自然结晶,也是其历经多年探索的实践成果。
例如,腾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构建了总里程100多公里、与真实场景相差无几的三维环境以及包括200多种场景在内的场景库。由此,该检测中心可以实现包括标准交通法规场景、自然城市场景和部分极限场景等多场景在内的实车测试。用达安汽车检测总工程师周正的话来说,“就像人类在玩虚拟游戏一样,相当于为汽车戴上了一副VR眼镜。”
此外,基于数据底座、全息感知和数据融合等能力,腾讯借助实时孪生等数字技术打造了微观-中观-宏观三维一体的交通孪生空间,不仅可以实现从路口到路段再到路网的扩展,还能实现实现对交通系统的虚实互动和仿真推演。
针对大雾大雨等恶劣天气会对驾驶的影响,腾讯借助自身能力可以实时感知车辆周围环境,还可以通过对恶劣天气下真实环境的孪生仿真,来预测交通系统即将受到的影响,并将动态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手持终端、车载终端和微信小程序等多种形式低延迟推送给驾驶者,相当于为其开启了“上帝视角”。
在人流和物流的基础上,智慧交通的数据信息也是流动的,它像“生命体”一样可以自我运行、自发成长。正如自然界的生命体一样,未来交通生命体也只有放在生态中才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活力。
“在数字底座和数字引擎上,智慧交通如何兑现自己的价值?腾讯的方法很简单,借助生态。”施雪松表示,“我们不想改变生态原有的产业和结构,而是开发一些通用能力提供给生态伙伴,我们本质上还是数字化助手。”对于交通产业来说,生态既是服务应用落地的土壤,也是不同场景融合的基石。只有借助生态,才能真正编织出“一张网”,并最终为普通公众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今年初,作为交通出行领域的“老兵”,施雪松曾做过这样的展望:
“我希望未来全国交通的数字底座能够互相融合,从深圳打车到机场,再飞上海,然后从上海虹桥机场转地铁和城际快轨到苏州……整个过程不仅可以一码通行,而且能够将人的数据、道路数据、城市数据一并串联,真正以人为中心去打造智慧交通的服务价值。”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