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敌当前,对手不是俄罗斯
70年代的通胀噩梦,是否又在逼近美国?
文 | 华商韬略 霍 怡
1960年,二战英雄、法国总统戴高乐干了一件大事:把法国手里的美元,悉数兑成黄金。
戴高乐一眼看破了当时美国的窘境——债务水平远超黄金储备,美元坚挺岌岌可危。为了避免跟着美国背黑锅,戴高乐派了军机,把成吨的黄金空运回国。
到了1971年,美国已经无法维持1盎司黄金兑35美元的比例,索性直接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准备来一轮美元大贬值。这惹怒了西方列强,但在G10会议上,美国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却撂了句狠话: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言下之意是:我们的锅你们背。
但在甩锅之路上,这其实只开了个头。
【01】
2022年3月10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了一组数据,美国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7.9%,为1982年6月以来最快的涨幅,创下40年来的新高。
当天,白宫紧跟着公布了拜登的声明——他将物价上涨称之为“普京涨价”,同时声称“天然气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市场对普京的激进行动作出的反应”。
美国严峻的通胀问题,真如拜登所说,该归咎于普京发起的俄乌战争吗?
恰恰相反,在俄乌冲突中,美国并非受害者,反而是最大赢家。
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欧美一直是最坚挺的阵线联盟,但在对俄罗斯能源的需求方面,欧洲和美国的悲喜并不相通。
美国能源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在天然气和原油上,美国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很低,但欧盟却不是,仰赖的最大供应商就是俄罗斯。
俄罗斯提供了欧盟40%的天然气、四分之一的石油和将近一半的煤炭,制裁俄罗斯,使欧盟在短期内,很难从其它单一渠道获得如此庞大的替代能源。
不夸张地说,离了俄罗斯的供给,欧洲寸步难行。
而美国天然气产量近年来大幅上涨,当俄罗斯天然气被排斥出欧洲市场时,欧盟只能被迫从美国高额购买。
即使美国液化天然气运到欧洲需要通过船舶运输,成本远高于俄罗斯,这也使欧洲的用气价格贵上7~12倍,但此时的欧盟也只能咬牙坚持。
除了天然气,俄罗斯还名列世界前三大产油国。
当战争打响之时,国际油价剧烈上涨,此时油价结算的货币是美元。当石油从战争前的40美元/桶涨到了战争后120美元/桶时,意味着美元结算随之翻了三倍。
不仅是石油,几乎所有大宗商品都在飞涨。
欧洲天然气涨幅240%、综合镍期货涨幅270%、小麦期货涨幅40%……这些大宗商品,你可以少用,但绝没办法不用,只要你用了,就要用国际货币结算。截止到2022年2月,在主要货币的支付排名中,美元以39.92%的比例位居第一,美元需求量的增长可想而知。
每一次产生地缘政治危机,作为主要避险货币之一,美元就会走强,这一次也并不例外。
随着战争爆发,美国将会回流大量的美元避险,资本市场资金的流入不仅能抬高美国的汇率,让美元保持坚挺,无疑也能稀释庞大的通胀压力。
显然,拜登想将美国经济面临的窘境归咎于普京发起的俄乌战争,就像2021年美国的经济学家试图将疫情后物价飞涨的大帽子扣到中国头上那样,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美国又一次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甩锅罢了。
普京当然不会买账,很快驳斥了拜登的说法:
“西方能源价格上涨不是我们的错,西方政府正在欺骗自己的民众,试图把自己的错误带来的后果归咎于我们。”
普京没有说错,他这番发言的第一位支持者,就是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康奈尔,在他的嘲讽中,拜登的立场是“创造了令人发笑的修正主义历史”。
在麦康奈尔看来,导致今天美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拜登竞选总统时的承诺密不可分——针对化石燃料及本土能源公司的消极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的结果,而民主党人不计后果地花钱则加速了通胀的速度。
【02】
工薪家庭对此再清楚不过,天然气价格和公用事业成本一直在上涨,拜登用两年时间宣传了对美国能源的敌意,接下来的14个月里,他一直在为此付诸行动。
美国能源价格上涨已经持续了整整14个月,而俄乌战争才发酵两周,又如何能成为主因呢?
除了麦康奈尔,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经济分析师、奥巴马前顾问史蒂文·拉特纳也在推文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是拜登导致的通胀,他应该承认。”
早在这之前,美国的通胀问题便已深深扎根,今天的局面不是巧合,只是它的集中爆发。
拜登似乎忘了,自2020年后,美国经济早就在疫情的连番冲击中溃不成军。
几十年来,全世界的商品都供大于求,直到2020年新冠爆发,才转变成了供不应求,物资匮乏自然会导致市场不断哄抬物价,而美国面临“缺货”的本质原因来自于“缺人”。
企业为了招聘大幅提高薪资,额外的人工成本,传递到了终端的商品价格上涨。
在更高层面上,疫情导致的劳动力短缺让美国运输业几近瘫痪,大量集装箱卡在码头运不出、大批货船堵在港外进不来,集装箱堆在港口像码不齐的俄罗斯方块,没有货车司机来运输。
美国是经济上最依赖全球化的国家,从工业商品、生产原材料、零部件等都极度依赖外部产业链供应。
这种供应链的崩溃,无疑像是敲在美国经济体上的一记重拳。
同时,美国还开始了“直升机撒钱”模式——在近18个月里,失业的美国人每周能领到的失业金+救助金高达950美元,每个月就是3800美元。
2019年美国人的平均月收入约是2275美元,躺平拿的还更多,试问,还有谁会愿意去工作呢?
这直接导致美国扭曲的情景:一边失业率高居不下,一边企业出现用工荒。
仰仗多年来大规模的增发货币,美国为日后的通胀埋下了定时炸弹。
一年之内,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表超过50%,也就是说,这一增发就是十万亿美元的扩增量。
随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美国民众更是舍不得消费,即使政府增加支出去贴补群众,但再多补助也只是进入银行系统,并没有流入消费市场。
这导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蹶不振,实体经济萎缩传导到了金融市场的乏力,继而政府继续增发货币,再度引发新一轮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当恶性循环演变成一个大雪球时,没有一笔增发的货币是无辜的。
【03】
国家经济出问题,苦的总是公众。
从2021年开始,通货膨胀就已经加速超越了美国人的增收速度,到了今年2月,他们的平均时薪又下降了0.8%。
但能源、食品、住房成本却在不断攀升。
食品成本上升了1%,家庭食品价格也随之上涨了1.4%,这意味着美国人买东西越来越贵。不仅是汽油和天然气价格暴涨,连肉蛋奶、鱼类和水果价格都出现两位数的激增。
住房支出更是大幅增长,光二月份就增长了0.5%,占了政府消费价格指数的三分之一。
更糟的是,经Bankrate.com首席财务分析师格雷格·麦克布莱德(Greg McBride)分析,这还只是个开端,我们看到的糟糕现实,往往是滞后的结果。在过去一年里,美国住房指数上涨了4.7%、房价上涨了两位数,而现在,租金也在以类似方式增长。
这令许多依赖租房的留学生和上班族叫苦连天,为了续租,平白无故就要花上不少冤枉钱,电费也翻倍上涨、平常去一次超市50美元可以吃上半个月,现在只够勉强一周,通货膨胀使居民生活费用每月增加了300美元不止。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美国70年代的滞胀时期,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梦魇。
从60年代末财政支出飙升开始,到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自然灾害推高食品价格、美元贬值,直至两次石油危机爆发,各种因素在短时间内交错在一起,直接冲击美国经济,造成了当时的通胀失控。
70年代前,美国政府一直实行凯恩斯主义,这确实曾经促进了经济的成长,但那也只是海市蜃楼,随着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宽松政策下发放入市场的货币越来越多,就像这些年的美元滥印——隐约构建着通胀的雏形。
在通胀压力接踵而来后,当时政府的应对措施又显得太举棋不定,未能积极推动鹰派政策,加速了滞胀时期通胀率和失业率双高的尴尬现象。
两次石油危机像最后一根稻草一样,终于压垮了美国饱受通胀所困的经济。
此前,OPEC实施的禁运、石油产量因战争骤降等因素为本就岌岌可危的美国通胀雪上加了霜。
石油危机导致美国当时的实际联邦基准利率已经下降到负数水平,不过,美国现在的实际联邦基准率比70年代还要低。
所幸在保罗·沃尔克上任美联储主席后态度强硬地应对冲击,力挽狂澜抑制了为期十年的滞胀。
那么,滞胀是否又在逼近现在的美国?
没有人能确定哪一项举措将是未来掀起海啸的蝴蝶振翅,也不知道当海啸卷来,还能否有下一个保罗·沃尔克。
【04】
通胀还要持续多久?所有人都可以“放下心”——短时期内不会结束。
《华尔街日报》分析称,由于油价大幅上涨,导致了食品和房租成本上涨、天然气价格的上涨,预计在3月份的通胀报告里,这些因素将会更加明显,美国的通胀率将会进一步飙升。
为此,美联储已经坐不住了。3月17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即0.25%),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提高至0.25%-0.5%,这是四年来美联储首次加息。
作为美国银行间互相拆借的利率,联邦基金利率调高,将抑制银行之间的货币流动。除此之外,企业或个人向银行的借款利率也会水涨船高,最终实现抑制全社会的贷款活跃度、降低货币供给,得以为经济降温、缓解通胀。
而这只是新一轮加息周期的起点,预计今年的加息六次政策会议上,美联储将祭出更为激进的措施,以遏制40年来罕见的通货膨胀。今年5月,美联储还将公布缩减9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的进程。
3月10日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未来的通胀状况时,美国财务部长珍妮特·耶伦拒绝进行预测,但她也表示:“今年年底前我们很有可能看到,通胀数据将维持在令人不安的高位。”
她还称:美联储可以实现经济“软着陆”,目前的通膨问题不会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这当然是一个好愿景,但在无法预判通胀演绎曲线、美联储政策选择的情况下,一切都充满未知的不确定性,遏制通胀、稳定美国经济,真的能如愿吗?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美国大敌当前,对手不是俄罗斯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