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谁是青岛区市增长之王?
◎文 | 江禾
◎编辑 | 小木
青岛10区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左右着青岛整体的经济表现。
对比各区市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可大致了解各区市“家底”和经济走势。
过去5年,谁的表现最好?谁对青岛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谁的增势最猛?谁拖了后腿?
1、GDP
GDP反映着各区市经济体量与规模,是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最直接的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2018年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对青岛市GDP进行过修订,修订前,青岛市2016、2017、2018三年GDP分别为10011.29亿元、11037.28亿元、12001.52亿元,修订后,三年GDP分别为9283.17亿元、10136.96亿元、10949.38亿元。
与此同时,青岛各区市GDP总量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第四次经济普查修订后数据对各区市GDP情况进行分析。
2017年至2021年,青岛市GDP总量从10136.96亿元增加到14136.46亿元,五年增量4000亿,增幅39.54%。
分区市看,2017年,青岛GDP过千亿的区市有3个,分别为西海岸新区、即墨、市南,到了2021年,青岛GDP千亿区市数量增加到了7个,胶州、崂山、市北、城阳跻身GDP千亿区市。
再来看GDP三甲。
2017年,青岛GDP三甲为西海岸新区、市南、即墨,2021年,三甲为西海岸新区、胶州、即墨。
可以发现,过去五年,青岛主城区持续衰落,县域经济加速崛起。
其中,西海岸新区一直占据青岛GDP榜首位置,GDP总量由2017年的3078.11亿元增加到了4368.53亿元,遥遥领先其他区市。同时,西海岸新区占全市GDP比重,也由30.4%增加到了30.9%,西海岸新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愈发凸显。
胶州进步最大,GDP总量由第4跃升至第2,将市南挤出三甲。
即墨表现稳定,总量常年位居全市2、3位,并以良好的发展势头逐年缩小与市南的差距,直到2020年首次超越市南。
市南退步明显,五年间接连被即墨、胶州超越,排名一路下滑,从第2跌落至第4。
从GDP增速看,胶州、崂山、李沧五年增速位居全市前三,强势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胶州增速高达54.07%,高于全市14.6个百分点,李沧增速为50.07%,高于全市10.62个百分点,崂山增速为49.38%,高于全市9.93个百分点。
胶州的迅猛增长,与新机场搬迁、上合示范区落地密切相关。
在上合示范区带动下,胶州过去五年新引进吉利卫星互联网等总投资2326亿元的136个项目,集聚贸易主体1700余家。受益于新机场搬迁,胶州临空经济发展全面起势,山东航空、东方航空、青岛航空总部基地以及160余家机场关联企业落户胶州。
李沧由于本身GDP基数小,总量从400亿增长至600亿元,实现了50%的高增长。
此外,李沧过去五年人口增长很快,这很大程度拉动了李沧消费市场,推动李沧经济实现高增长。
崂山的优异表现,在于现代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医养健康四大主导产业等的爆发增长。
在新兴产业带动下,崂山“四新”经济迅猛发展,科创实力持续提升。2021年,崂山“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了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2%,两项数据位居全市第1。
相较于其他区市,市南明显“拖后腿”。五年间市南区GDP增速仅为33.96%,低于全市5.49个百分点,增速仅高于平度,位列全市倒数第2。
市南增速乏力,一方面在于金融业、总部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放缓、缺乏有效增量,城市更新、城市建设力度不大,进而导致整体市场活力不足、吸引力降低、人才外流。
此外,市南作为青岛发展旅游业主阵地,其旅游业发展质量一直不高,疫情考验下,市南旅游业“重量不重质”的问题被进一步放大。尽管近年来市南区通过发展夜经济等举措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但目前看来仍未形成有效增量,旅游业附加值不高。
除了市南、平度、莱西,其他7区市五年间GDP增速均跑赢全市,各区市整体经济状况,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水平。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政府的“钱袋子”,体现着当地财力。
2017年至2021年,青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157.24亿元增加到1368.29亿元,五年增长211亿元,增幅18.24%。
分区市看,2017年和2021年,青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百亿的区市均为6个。
虽然数量未发生变化,但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百亿的市南区,2021年收入却缩水至93.1亿元,跌出百亿阵营。
同时,胶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7年的96.52亿元增长至115.26亿元,突破百亿大关。
再来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甲。
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甲为西海岸新区、崂山、市北,2021年,收入三甲为西海岸新区、崂山、城阳。
西海岸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坐全市第1。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多年来霸占全市榜首,西海岸新区的经济地位不言而喻。
崂山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稳居全市第2。2021年,崂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亿,成为青岛第二个收入突破200亿的区市,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海岸新区的差距。
新纳入青岛主城区的城阳财力也在迅速增长,并在过去五年实现了对市北的反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升至全市第3。
从增速看,全市前三是崂山、城阳、平度。
其中,崂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高达41.15%,增速全市第1,高于全市22.91个百分点,城阳增速27.01%,位列全市第2,高于全市8.77个百分点。
崂山的高增长与其始终保持较高的财税比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崂山财税比便达到82.13%,到了2021年,崂山财税比增至84.57%,超出全市10个百分点,超出全省9.2个百分点。
城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高增长离不开轨道交通产业、青岛中车等行业龙头企业在过去五年的高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底,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00亿元,生产的高铁动车累计占全国60%,地铁车辆约占25%。
随着全球高铁周期步入新阶段、机场迁址后航空物流等相关配套企业搬迁,城阳也需要找到新增量,抓住纳入主城区的新机遇,加速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新”经济。
令人比较意外的是市南和李沧,2021年两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2017年都出现了负增长,李沧降幅达到19.82%,市南降幅6.97%,位列全市倒数第1、倒数第2。
其中,李沧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达到35.7%,根据李沧区官方报道,将症结归因为:“目前受减税降费及区内骨干税源企业数量减少等因素影响,全区财政收入增长受到压力”。
3、人口
人口的变化很大程度左右着消费潜力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合理范围的人口增长,将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拉动作用。
2017年至2020年,青岛常住人口从929.05万人增加至1010.57万人,增长81.52万人,增速8.77%。
分区市看,2017年青岛有4个区市常住人口超过百万,为西海岸新区、平度、即墨、市北。2020年,城阳跻身百万人口阵营,人口为111.59万人,青岛百万人口区市达到5个。
从人口增速看,城阳增速全市第1,为39.14%,李沧增速全市第2,为33.91%,西海岸新区增速全市第3,为26.24%,三区市增速均远高于全市9.8%的增速。
根据各区市七普数据,10年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区市,同样是西海岸新区、城阳、李沧。这意味着,过去几年到青岛工作生活的人,大多留在了城阳、李沧、西海岸新区。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新兴产业发展好、交通生活配套完善,产业吸引力强、人口增长快。城阳人口激增,与城阳出台的人才共有产权房政策密切相关。由政府垫付或赠予30%房款,城阳区共有产权房大大降低了人才买房落户的压力。数据显示,仅2020年一年,城阳便引进人才3.1万人,是市北四年人口增量3倍多。李沧人口的高增长离不开房地产市场的连年火爆。目前,李沧东李片区已成为继浮山后、市北新都心后全市又一个大型居住区,加速吸引人口落户。
市南、莱西、平度人口则出现负增长。市南人口在五年间下降16.25%,总量减少9.43万人,莱西、平度分别下降5.43%、12.25%,人口总量减少4.13万人、18.19万人。莱西、平度人口减少,与其本身经济水平不高有关;市南人口减少,很大程度在于市南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与人口总量相比,大学学历及以上人口总量,体现着区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创新实力。根据青岛10区市七普数据,各区市大学学历及以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区市为西海岸新区、市北、城阳,分别为49.14万人、38.8万人、27.11万人。按比例来算,市南区每10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数量最高,为45597人,之后为崂山和李沧,为38041人、36356人。大学生数量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区市高端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大力发展芯片产业、海洋产业,崂山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现代金融产业优势显著,市南积极布局高端服务业,产业创新水平高,高端人才吸引力强。还有一项值得关注的指标,劳动年龄人口比率,崂山、城阳和西海岸新区位居前三,说明这三个区的年轻人聚集程度最高。GDP、税收、人口的增长,究其根本,都牵扯着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状况。青岛还是要下力气做好产业升级的文章,加速培育新兴产业,这关乎经济增长等硬性指标的表现,也关乎人才吸引、城市能级等软实力的提升。
下一个五年,青岛各区市可能迎来更大的分化。
原文标题 : 过去5年,谁是青岛区市增长之王?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