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经济,如何捅破这层窗户纸?
这几年,青岛经济社会各个层面不断迎来新突破,但整体上总给人一种城市价值被低估的感觉。
从排名来看,2021年青岛GDP超过1.4万亿,继续超过无锡,位列第13位。而反映到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上,很多时候青岛都落后于这个位次。除了备受争议的新一线排名,5月底,由南风窗传媒智库和盐财经共同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引力指数报告》(主要从资本引力和人才引力维度)中,青岛位列第15,这个排名低于郑州(14)、无锡(13)和长沙(9)。另两个比GDP排名还低的是重庆和天津,位列第16和第17。
再从资本青睐角度来看,青岛这几年同样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在衡量一座城市创新创业活跃度的企业股权融资方面,青岛排名仍然比较靠后。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1年度青岛至少有70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仅排在第20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根源还在于青岛新兴产业的体量不够大。不可否认,青岛这几年新兴产业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距离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还有不小的距离。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岛城市价值要想得到真正客观合理评估,新兴产业必须先从规模上形成一定体量,然后再从量变到质变,成为真正的资本和人才高地。毫无疑问的是,青岛现在正在走的这条路是对的,而且也找到了重要抓手。
1.先来看几组城市之间的关键数据对比。在规上工业利润率、财政收入等效益指标上,青岛跟宁波、苏州等城市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这个差距的根源还是在于产业结构。青记曾多次表示,青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需要重点破解主导产业聚集度不够、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小等问题。具体来看,青岛和深圳、苏州、成都、宁波几个“标兵”的规上工业营收情况。在深圳、苏州和成都规上工业中,占比最高的产业都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占60.19%、28.92%、29.05%。而青岛主营业务收入排在前五的主要还是传统制造业,而且占比并不高。
“主导产业聚集度不够、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小”,还体现在更加具体的工业产品产量层面。2021年,青岛工业增加值3884.07亿元,比上年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其中,规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除了家电和汽车两大优势产业,还包括轮胎、粗钢等传统制造业。
也就是说,青岛这几年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都还没有被纳入到规上工业主要产品中。而苏州、宁波等城市每年统计的规上工业主要产品类型则要“高精尖”得多。苏州统计的202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粗钢、生铁、钢材等传统产业产品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下滑趋势。
但诸如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电子元件等新兴产业产品占了绝大部分,且产量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再比如青岛一直追赶的宁波,其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6.3%,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4.3%。
其中,人工智能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3%、17.5%、16.6%、16.1%和16.1%。还有南京,南京2021年集聚的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锂离子电池等产品生产线,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19.1%、122.5%、45.4%、47.4%。从数据上看,长三角不仅集聚了先进制造业、医疗健康、智能硬件等新兴产业行业,并且呈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
2.客观说,青岛这几年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确实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包括芯恩、歌尔、小鸟看看、创新奇智、极视角、以萨技术、华人运通等新经济企业都落户青岛,这些资本、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企业也在不断改善这座城市的气质。与此同时,青岛在新兴产业布局上还是存在着体量偏小、成长周期长等问题。其实,新兴产业的成长壮大,本身也需要资本、人才和上下游产业链等生态的改善,培育周期较长,不可能一投入就有比较大的产出。比如,有的集成电路项目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形成产值。
对于这个问题,青岛看得特别清楚,在现代产业体系的顶层设计时就给出了解决思路。在青岛党代会报告今后五年要重点打造的“六个城市”中,位居首位的就是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而且明确了“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左右”等具体指标。
深入分析来看,这三组数据指标实际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数字经济是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重要抓手,进而是青岛制造业比重提升的保障。说得直白一点,数字经济就是青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最重要抓手。这是因为,数字经济的一端连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而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带来比较大的体量,另一方面还能让传统制造业更有竞争力,获得更高利润。以7月2日在上合示范区开工的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项目为例,青岛三大班子一把手均到场参加,也体现了对这个项目的重视。
从规模来看,该项目总投资130亿元,占地约4100多亩,是海尔创业以来在国内投资最大、产业链条最完整、生态体系最健全的项目,也是胶州及上合示范区引入的单体投资体量最大的项目,项目达产后将助推胶州形成首个千亿级产业链。再从建设速度看,今年开工,首期项目预计2023年就能投产,短时间内就能形成比较大的产值。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本身也是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该项目一期包括冰箱等整机生产及生态产业,聚集海尔集团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同时通过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经济赋能,可以实现工厂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的数字化运营,成为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项目。
透过如此大体量且创新性强的项目布局,一方面看出链主企业对青岛产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外展示出海尔集团立足青岛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决心。
3.当然,数字经济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其本身就是新兴产业。在数字经济自身发展尤其是在智能制造信息化建设中,对智能传感器,工业物联网芯片、数据中心、操作软件、工控机等都有大量需求,可以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这也跟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青岛十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对于青岛来说,数字经济布局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应该在速度和力度上持续发力。一方面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这是青岛的优势。青岛既有卡奥斯这样连续4年位列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首位的平台型企业,也有创新奇智、以萨技术、极视角这样在人工智能、数据算法领域的头部企业。
而且,海尔卡奥斯的“工赋青岛”模式也已经陆续在安徽、四川等地复制推广;创新奇智、以萨技术、极视角等企业也在长三角、珠三角不断开拓市场。青岛很有希望在生产制造环节的数字化转型中形成更具青岛特色的平台经济。另一方面则是港口、物流、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全方位数字化。
最近两年,华为明显加快了在能源化工、机场和港口等基建领域的数字化赋能步伐。就在7月1日,华为与深圳市盐田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速港口数字化转型。今年5月,海尔集团与山东港口集团在青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积极推进物流数据中台、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合作。6月13日,总部位于青岛的数字城市物联科技公司——海纳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2亿元A轮融资,领投方是上海城投控股旗下2家投资主体。
未来海纳云将借助上海城投的丰富应用场景,加快智慧社区、智慧建筑、智慧路桥等领域的数字化进程。4从经济周期和产业迭代视角来看,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和时代。根据天眼查研究院披露的2022上半年投融资情况来看,热钱投资方向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超四分之一的钱流入了先进制造业,近五分之一的钱流入了医疗健康行业,其次是企业服务、电商零售、智能硬件、汽车交通、传统制造等行业。
消费互联网之后,生产制造、能源材料、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大幕已经拉开,青岛在相关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全国领先的头部企业,应该朝着“新时代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更高目标加足马力。像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项目这样的百亿级项目,一方面是项目规模的数量级足够大,青岛需要更多这样的链主企业站出来,带动相关产业集群更快速上规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还将助力上合及胶州加快打造工业互联网国际化创新示范区,代表中国面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数字经济样板,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不夸张地说,数字经济不仅仅是青岛经济体量增长、进位争先的抓手,更是青岛城市价值回归应有地位的利器。
原文标题 : 青岛新经济,如何捅破这层窗户纸?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