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低调但不普通 | 城市商业系列
导语:从“近代第一城”到“建筑之乡”“轻纺之都”,南通的建筑业和纺织业是其闻名遐迩的城市名片。但辉煌的背后,南通的支柱产业同样因经济下行遭遇生存危机,未来的南通将如何自救?
王剑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江苏是经济强省,以占全国1.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生产总值,GDP仅次于广东,排名第二。因为经济太过强悍,江湖人称“苏大强”。
江苏省内13个地级市又被称为“十三太保”,连续9年全部入选百强城市榜单,占据百强榜单的1/4。
全国万亿GDP城市中,江苏拥有4座,全国排名第一。其中,GDP超2万亿的苏州是全国最强地级市,另外分别是南京、无锡和南通。
2002年,南通的GDP为800亿,2022年,南通的GDP上升到1.15万亿元,虽然已连续三年跨入“万亿俱乐部”,但对很多人来说,南通似乎是个没啥存在感的城市,太过“低调”。
1
近代第一城
对于脚下这片土地,南通人常用八个字来概括:长江之尾、东海之头。
相比上海,南通独特之处在于,这里是黄海、东海、长江“三水交汇”地带,拥有约220公里的江岸线,和约220公里的海岸线。位于最东部的启东圆陀角,是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
历史上的南通最早被称为“胡逗洲”,南北朝时期,由一片海水冲积聚沙形成的滩涂。
唐朝时,这里改名为“静海”,最早的移民在沙洲上“煮海水为盐,开铜山铸铁”;宋元时期,此地一度是流放犯人的区域,由此建立“通州”城。
随着南北移民在这江海之畔繁衍生息,他们向西开凿运盐河,向北探索海上航线,财富在江海交流中汇聚,人口越来越密集,到民国初年,“通州”更名为“南通”,沿用至今。
沐浴江风海浪的南通,饱经岁月的洗礼后,成就为滨江临海的“近代第一城”,点燃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火种。
说起南通对中国近代工业的贡献,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他在南通人心目中拥有极高的声誉。
毛|泽|东曾评价张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是晚清的科举状元,却在甲午战争爆发那一年,毅然弃官从商,从此在清末民初的实业界叱咤风云。他不仅缔造了南通今日的经济文化格局,也启蒙了中国轻工业的发展。
“天地之大德曰生”,1895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为南通乃至全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生纱厂旧影
以大生纱厂为基础,张謇又先后创办了共计数十家企业的庞大商业帝国,覆盖纺织、船业、电气、金融、垦牧等众多行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的面粉、玻璃等产业也从此开始起步,南通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发源地。
张謇对南通的贡献不仅在实业领域,更值得称道的是教育。
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今求国强,当先教育”,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1902年,他在南通率先废旧私塾,自筹资金建新学堂。其中不仅有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等正规教育学校,还有以盲哑学校、女红传习所、戏剧学校等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领域中,他创办的原南通大学分出去的支系,开花散叶,形成了今天的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东华大学和扬州大学等十多所高校。
公共建设方面,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博物馆、图书馆、剧院、气象台等中国最早的公共服务设施。“为通州民生计,亦为中国利源计”,张謇的城市改革也让南通最早沐浴到现代文明的洗礼。
在张謇的推动下,南通的水、电、交通以及建筑随着各类工业的兴起逐渐完善,成为中国近代最早步入现代文明的城市,被世人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2
建筑之乡
承袭百年自强奋进的基因,从“近代第一城”到“建筑之乡”,南通建筑业的萌发也与张謇有关。
张謇回到南通后实行地方自治,决心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开全国文明之先,开始构建南通“一城三镇”的城市格局。
南通民间原本从事泥瓦木作的能工巧匠就极其众多,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催生了本地建筑业的兴起和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出现了庞大的近代建筑工人队伍。
南通城内凿于五代的护城河,濠河,形状宛若葫芦,岸边杨柳幽篁间点缀着一座座民国建筑,显示出厚重的文化气息。这些建筑都是在张謇的倡导下,设计风格博采众长,给南通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当时,与张謇合作密切的建筑企业,是南通人陶桂林创办的陶馥记营造厂,中标承建过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上海国际饭店等重大项目。
陶桂林深受张謇影响,曾投资创办中国第一所建筑职业学校、中国第一份建筑杂志,还发起组织过最早研究建筑的学术团体,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为南通建筑业的发展打下了根基。
解放后,百废待兴,各类大型建筑项目急需专业的建筑队伍,“老字号”的南通建筑业凭借以往的口碑和精湛的技术成为建筑行业的主力军。
南通地区建筑从业者,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相继成立了一批以乡镇为单位的建筑站,吸纳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
从20世纪50年代首都十大建筑施工,60年代南京长江大桥建设,1979年援建克拉玛依,80年代挥师西藏,90年代振兴上海经济……“南通建筑铁军”功不可没。
“南通铁军”主要是指南通一建、二建、三建等,以南通“N建”命名的建筑企业,均是在原来建筑站的基础上整合而成,旗下各类中小型建筑企业不计其数。
除了国内市场,南通建筑队伍已遍及全世界近50个国家和地区,承包了多项世界级工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南通六建在迪拜修建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这座楼共162层,高达828米,总造价为15亿美元。
建筑市场火热时,普通南通的建筑工人每年收入能达到10万,海外建筑项目赚得更多。
2018年,仅以色列的5000名南通建筑工人,一年就挣回人民币10亿元,人均年收入20万元左右。
建筑业对南通有多重要?看下面这些数据就知道了。
根据统计,南通全市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1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7%。相当于每4个南通人中,就至少有1人从事建筑行业。
2020年,中国民企500强中,南通共有14家企业入围,建筑行业包揽了11席。
南通全市拥有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24家,累计斩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126个,拿奖拿到手软,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2021年,南通建筑业首次突破万亿,直接将南通抬升到长三角的“万亿城市”行列。全市人均GDP达14.26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8.1万元)高出6万元,位居江苏省第一。
随着南通建筑队走南闯北,打响了“南通铁军”的名号,南通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建筑之乡”。
3
南通的纺织与制造业
与建筑同样齐名的,还有南通的纺织业。
1899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从此开启了近代南通纺织业的求索之路,到1922年,大生集团总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
“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在张謇的推动下,南通纺织业起步不仅早,对南通人的生活更是影响深远,一直薪火相传。
南通有座小石桥,当地人称为“叠石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附近农户在此摆摊,交易的商品,从肉菜禽蛋,逐渐扩展到自家的刺绣、蓝印花布、枕头、被罩等纺织品。七十年代,叠石桥被拆除,筑成泥坝,这里又自发形成了纺织品的叠石桥家纺市场。
作为南通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业,南通人曾有这样形象的描述:“小时的同学家里,如果不是盖房子的,那就是卖被子的。”
“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南通。”经过40余年的发展,“轻纺之都”成为南通又一张城市名片。
2022年,叠石桥和志浩两大家纺市场成交额超2000亿元,在全国床品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超65万人,各类企业和工商户约8.5万户,聚集了罗莱生活、紫罗兰、金太阳等多家知名家纺企业。
传统经济时代,南通人生产的床上用品在全国已经占有40%的市场。即便到了电商时代,只要是买床单、被褥、窗帘等家纺,发货地十有八九都是南通。
目前,南通已形成家纺、棉纺织、服装、化纤、丝绸和印染等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超级家纺产业集群已成为南通最具识别度的标志性支柱产业。
不过,纺织业还只是南通制造的一面。
过去20年间,南通的制造业以传统家纺为主,已逐步转向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等重点支柱产业,同时在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新兴产业不断发力。
近年来,南通船舶工业贡献了不少“国之重器”。比如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全球最大的海上施工船舶“津平1号”、全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它们有的是“造岛神器”,有的则帮助建造了港珠澳跨海大桥,有的是极地旅游的乐园,展现了南通制造装备领域的硬实力。
南通自身的科研实力也不逊色,中天科技的光纤预制棒,以及南通振康机械有限公司的RV减速机研发成功,帮助中国在精密设备领域结束了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局。
江苏省一直被网友戏称为“散装江苏”,根本原因是各市皆强,各县皆有经济特色,南通也不例外。
南通“六县(市)”,通州、海门、启东、如皋、海安、如东位列全国百强县行列,都是苏北最强县级市。
如皋市既是全球最大的天文望远镜研制和生产基地之一,又是国内氢能小镇,是国内光伏以及氢能企业最重要的产业基地;海门正余的机器人产业,被称为“制造业明珠”,证明南通经济早已走上科技化、多元化的道路。
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活跃度不断提高,这才推动南通在十年间连续跨越7个千亿级台阶,迈进“万亿城市”行列。
4
留不住人的城市
南通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但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少,还颇具矛盾性。
南通最为突出的城市矛盾,当数城市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2022年的《全国深度老龄化TOP50城市》榜单中,南通居首。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了22%,成为我国人口深度老龄化第一城。
实际上,南通及其所在的整个长三角地区普遍人口老龄化严重,最基本的原因是经济发达、城镇化率高,南通所在的江苏省同时也是全国最早执行计划生育的省份之一,种种因素的叠加所造成。
但是,这个“老龄化”其实也是南通人的骄傲。
有“江海福地”之誉的南通,本身是一座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生活节奏较慢,同时拥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城市,是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认证委员会认证的“世界长寿之都”,仅百岁老人就有1236人(2021年底数据)。
南通下辖各县市中,又以世界长寿六大“长寿之乡”之一的如皋最具代表性,这里气候温和湿润,水土丰茂,很适合老人在此颐养天年。根据2021年的数据,如皋8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68031人,百岁老人有525人,是中国百岁老人总数最多的县(市)。
不过,最令南通头疼的,是不断流失的人口问题。
2022年,南通户籍人口大约是751万。但是,常住人口长期低于户籍人口。尤其近10年,南通每年净流出人数在30万人左右,走掉的几乎都是当地年轻人。
作为一个全国城市“万亿俱乐部”成员,南通为什么会留不住人?
首当其冲的,是南通房价过高。目前,南通房价每平3万左右,这个价格不仅远超南通年轻人的平均收入,甚至超过了苏南的无锡,常州等城市。
2022年江苏省内的平均工资显示,全省月平均工资6000左右,而苏南、苏中以及苏北依次为:8000、7500以及7300。南通作为苏中城市,平均工资在6700左右,仅过了省内收入的平均线。
南通的房价高有许多因素,比如早期南通本地开发商具有很强的自主定价权,周围城市的炒房客以及下属区县有钱人纷纷到南通买房等因素。
不过,还有个很多人没想到的原因。那么多人来南通买房,倒不一定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孩子教育,因为南通高考全国有名。
一直以来,南通高考的各项指标都领先江苏乃至全国。南通市教育考试院统计,近十年来,南通高考本科录取率超过92%,一本率长年超过50%;江苏每6个一本生里,就有1个来自南通;全国一本高校中江苏籍的学生,占比最高的也几乎都是南通人。
如此“耀眼”的成绩自然吸引了南通及周边市县学生家长蜂拥而至,客观上刺激了南通房价的不断飙升。
遗憾的是,南通这么多优秀人才考入大学后,几乎没人愿意回南通报效家乡,甚至出现“高考出去一火车,毕业回来一卡车”的尴尬现象,南通经济在多年“狂飙”之后积攒下来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5
无法忽视的现实问题
由于本地房价过高,许多南通的年轻人觉得既然在家乡买不起房,那不如去省内更热门的南京、苏州、无锡闯一闯,反正房价都差不多;有条件的,也会想方设法选择上海买房“落地生根”。
同时,尽管南通基础教育依然很强,却至今还没有一所985、211大学。
“家乡虽好,可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无论是南通外出打工者,还是在外求学的莘莘学子,都是一样的心情。
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南通市常住人口为何会比户籍人口还要少:有能力都走了,而且还选择不回来,留下的自然只有“安享晚年”的老人。
当然,房价的问题,并非南通留不住人的唯一原因。一直以来,南通人文荟萃、靠江沿海,但由于与上海和苏州之间有长江天堑阻隔,交通掣肘,加之传统产业偏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南通长期依赖建筑与纺织业两大经济支柱,使得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城市产业链后劲不足。直接点说,就是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建筑和纺织业成为南通的支柱型产业有其历史原因,也在经济转型期间,吃到红利。但随着经济下行,加上房企债务问题急剧恶化连锁反应,“建筑之乡”南通也陷入了险境,连实力强大的南通一建和六建,最终都没能挡住破产的命运。
南通建筑企业与地产紧密相连,地产暴雷带来的震荡,上下游行业均不可避免。从2021年下半年至今,南通建筑企业已经有3家特级资质建企和4家一级资质建企申请破产重组或清算,原因都与现阶段无法清偿的到期债务有关。
南通纺织业在这些年逐渐通过产业集群合作,升级技术,实力不断增强。但问题是,纺织业不可能吸纳所有年轻人就业,也不可能“大包大揽”。
南通自身的优势产业如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电子信息等,确实有许多值得称赞的成绩,但这些领域普遍受到行业周期以及高新技术发展影响。而且从规模上看,与周围的上海、苏州、无锡等拥有同类型企业的城市相比,南通这些产业的整体实力还较弱。
反观上海、苏州这些距离南通咫尺之遥的城市,不仅产业规模完善,还在产业过程中带动本地居民富裕,这样的城市竞争力可想而知。
毕竟,作为一个十年寒窗苦读的南通人,好不容易通过高考走出南通,毕业后是回到家乡从事建筑或是纺织,还是希望在经济更发达的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答案不言而喻。
南通虽然已经跨入“万亿俱乐部”,但如果想发挥更大势能,转型调整已迫在眉睫。
6
未来可期
从交通上来看,南通的“低调”或许是由于长期面临“有海无路,有港无路”的困境。
南通港东濒黄海、南临长江,是长江下游处于苏中、苏北地区的大型港口,为中国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国家主枢纽港,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的主要成员。
但南通港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缺乏铁路建设,始终无法发挥港口优势。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没有铁路,就等于无法将港口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因此,直到2019年底,第一条350公里时速的盐通高铁出现,这才结束了南通“有海无路”的现状。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眼下的中国,高铁是所有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如果不能全面接入高铁交通网,任凭家底再丰厚,最终也难逃衰败的命运。
近20年来,随着高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快速发展都与一线城市的辐射有关。而一线城市外溢能量与辐射半径相关,距离高能量级城市越近,接受辐射越强。
只有交通更加便捷,新兴产业才有可能层出不穷,更好地提升城市经济发展,丰富整个城市的产业链。
与南通最近的一线城市自然是上海。南通与上海直线距离很近,不足100公里,可由于长江的阻隔,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的经济辐射几乎都是沿着沪杭、沪宁线散开,南通基本没有享受到上海经济的溢出效应。
2008年,南通与上海之间建造了苏通大桥,南通经济这才步入快车道;2011年,崇启大桥顺利通车,南通到上海又多了一条交通要道,才让彼此间的距离又近了一点。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南通作为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城市,再次迎来发展机遇。
2020年7月,备受瞩目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建成,沪苏通铁路同步通车,南通与上海迎来“强链接”。同年,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的南通新机场选址正式获批,加之通航近30年的南通兴东国际机场,南通正式迈向“双机场时代”。
2022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布,被定位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南通新机场,同时规划了多条高铁线路,将帮助南通真正实现与上海的“同城化”。
同时,规划中的南通到苏南以及上海的大桥、隧道还有8条等待建设。未来,南通港货物不仅可直达上海,还能快速直达全国各大城市,曾经“有港无路”的困境将彻底破局。
但是,南通在融入上海经济辐射圈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未来发达的交通枢纽沦为“过道”,防止或者减缓上海的虹吸效应将更多的人才和高端产业吸引到上海。
现阶段,大量南通企业将总部和研发中心搬迁到上海,人才外流更为严重,就是南通与上海“靠近”后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状。
这点或许可以参考苏州模式,上海创新能力与高端产业的落地,一直离不开苏州强大的生产能力配合。
苏州政府很早就提出“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实行错位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紧邻上海优势,摆正自身与上海的定位,做上海不想做、不便做的产业,上海负责0-1环节,苏州负责1-10环节。
比如信息产业,上海主攻软件,苏州就发展硬件。错位发展战略降低了苏州与上海产业重叠与竞争程度,深化了苏州与上海间的产业合作,也让彼此形成了良性的合作关系。
同时,苏州对人才落户、创业补助、生活扶助等细致的落地政策,也成为自身能吸引人、留下人的关键性原因。
知易行难,南通的升级转型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张謇这句话或许是对南通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寄语。
张謇最初的梦想,铸造了南通这座“近代第一城”的荣耀。那些远去的时光碎片,像琥珀般凝固在南通发展的历史阶段。
梦想带着什么样的基因,未来就有什么样的走向,南通今日的一切也会成为新的历史章节,任人评述。
原文标题 : 南通,低调但不普通 | 城市商业系列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