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24个GDP万亿城市,谁的产业空心化最严重?

2023-06-27 11:35
青记智库
关注

特殊时期,制造业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在5月5日召开的新一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高层再次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狠抓制造业,正在成为各地的普遍共识。比如,上海6月发布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是,相比于2012年到2017年上一个五年的变化,2018年到2022年之间,24个GDP万亿城市中,几乎所有城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止住了下滑趋势。

从全国来看,2021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占比为32.59%,同比增长1.69个百分点。具体到24个GDP万亿城市,2021年有20个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比上升。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根基,只有回归制造业,各地才能找到最强的增长动力。

1

工业增加值,是衡量一座城市工业实力的关键指标。

2022年,深圳市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357.09亿元,同比增长4.7%,首次超过上海,位居榜首。深圳之后,上海以10794.54亿元次之,排名第三的是苏州。深圳、上海和苏州是目前全国工业实力最强的三座城市,且三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三个“工业大佬”之外,重庆、广州、佛山、宁波、无锡、东莞、泉州的“工业底色”亦十分浓厚。

工业的强势表现,也极大地带动了城市GDP的增长。2022年的工业十强中,一半以上是全国GDP前15强城市。此外,2022年中国工业十强城市中,已无北方城市。同时,观察24城5年的工业增加值变化可以发现,不少城市已经开始“重拾”制造业。2018年到2022年,24个万亿城市的工业增加值增幅均呈正增长,平均增幅为25.6%。

不仅如此,2020年以来,24城无论是工业增加值还是规上工业营收普遍呈正增长,且增长趋势基本相同(图中城市按2022年GDP排序)。

2

工业竞争力是否和城市GDP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呢?

2018年到2022年,工业增加值增幅位居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合肥、长沙、济南、宁波、成都、重庆、泉州、东莞、无锡、广州。同阶段,GDP增幅位居前十的城市分别是福州、宁波、合肥、济南、广州、青岛、西安、重庆、长沙、泉州、无锡。

这其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除了省会城市,在24个万亿GDP城市中,苏州、宁波、无锡、佛山、泉州、南通、东莞等非省会城市工业增加值比重都超过了40%,深圳工业增加值占GDP也达到了35.07%,唯一的例外是青岛,只有26.58%。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东莞、佛山、泉州、无锡、宁波、苏州和南通等7座城市在2018年-2022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占比均保持在40%以上。

同时,这些城市都在各自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东莞、无锡、南通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基本稳定”,也就是维持在40%左右。泉州、宁波、苏州则是将目标更加具体化。

泉州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0%以上;

宁波提出,到202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5%;

苏州提出,未来五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40%左右。

此外,青岛也在2022年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也就是说,相比于省会城市坐拥全省科教文卫资源和省属企业总部等的便利,其他城市想要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做强做大制造业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通过这些工业强市也能看出,这些城市工业各有特色,在全国均有一定的优势产业。

比如,宁波的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均为千亿级产业,也是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最多的城市。同时,宁波工业强势的底气来源于宁波肯在技术研发上下大功夫。

2004年,宁波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企业就有100多家,2021年已经达到198家,110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

截至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5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累计有效高新技术企业533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3家。

宁波的磁性材料、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电梯关键配套件产业集群、压铸模具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再比如,无锡在2015年提出“产业强市”主导战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物联网。2021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达3563.9亿元,位居江苏省第一,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783亿元,占全省五成、综合实力全国第二。

3

工业拖后腿的反面典型则是郑州。从2018年到2022年,在24座万亿GDP城市中,郑州的GDP增幅倒数第一,与之相对的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样倒数第一。郑州去工业化的后果已经展现出来。放到更长时间来看,过去十年,郑州的工业增加值占比从2012年的39.5%跌至2021年的26.8%,下降了12.7个百分点。

对此,郑州给出的官方解释是: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从产业结构来看,郑州共有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型材料、铝加工制品和生物医药六大主导产业。虽然相继与富士康、上汽、阿里成功“牵手”,但以中低端制造为主,高端核心环节缺失,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小等问题依旧存在。

以郑州“一号”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为例。随着2012年富士康落地,郑州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从2011年的不到20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300亿,几乎占了郑州GDP的一半。

但富士康在郑州的3个厂区,主要负责的只有生产、组装,并不涉及研发环节。此外,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

2021年,郑州六大主导产业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高达103%。其中,电子信息工业、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71.3%、17.1%。

也就是说,新兴产业对郑州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几乎没有贡献。高端环节的缺失,产业结构层次低,究其原因,是郑州科研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衡量一个城市的工业实力,不只看工业规模,更要看高新产业竞争力。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例。

截至2022年,郑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200家。这个数量,无论是在“国家中心城市梯队”,还是和GDP同体量城市相比,排名都是倒数第一。

比如,常年与郑州在GDP排名上“争番位”的长沙,有6600家高新技术企业;GDP低于郑州的佛山,高新技术企业则有8700家,是郑州的1.7倍。郑州科创能力不足的问题还在于自身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缺乏。

从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的数量来看,郑州只有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没有国家级实验室。

2022年,郑州大学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项目开工建设,成为河南谋划建设的首个大科学装置。在高校上,郑州只有一所双一流高校郑州大学(211大学),与同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7所)、西安(7所)、成都(7所)双一流高校数量差距甚远。

4

郑州之外,作为北方工业城市的代表,天津近几年来增长步伐放缓,工业增加值大幅缩水。过去10年,天津GDP已经接连被武汉、成都、杭州、南京超过,排名由全国第7跌落至第11,下滑4个位次。2012年,天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1%,领先全国6.1个百分点,之后增速逐年放缓。

到了2022年,天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则呈负增长。2022年,天津全市工业增加值5402.74亿元,比上年下降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0%。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天津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缩水趋势”呈逐渐回落的特点。其中,2012年到2017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降幅保持的1%以上,其中,2015年和2016年两年的降幅最大,均较上一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以上。

但从2018年开始,天津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降幅开始收窄,且自2021年回升至33.3%以来,一直保持在33%左右。客观来说,2018年的“挤水分”、产业转型慢一拍,缺乏新经济因素支撑,算是天津近年来“负重前行”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滨海新区2005年获批后的繁荣年代,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天津工业经济,一度也是被学习的对象。

“中国第一制造业强市”的苏州,就曾多次赴天津考察学习。然而,2015年滨海新区的一场爆炸事故动摇了天津的工业经济根基,同时天津也没能在此次“挫败”后,及时抓住互联网时代发展机遇,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2022年,天津石化行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而包括航空航天在内的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仅1.6%。虽然天津的工业结构正在转换升级,但当下天津高技术产业的有限规模,并不足以为其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5

过去十年,青岛的制造业则是经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2012-2022年间,青岛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11.42%。

其中,2017年是青岛制造业发展的分水岭。2017年青岛工业总产值为13019.73亿元,较2016年减少了近4400亿元。2018年,青岛的工业总产值跌落至11389.78亿元,瞬间“梦回”2010年。此外,山东省统计局对2018年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青岛全市生产总值修订后缩水了1052.12亿元。

在此背景下,2019年,青岛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仅剩3159.86亿元,排名全国第19位,相较于2018年4137.1亿元的工业经济规模,同样缩水近千亿元。2022年,青岛工业依然承压。全年工业增加值396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这一增速比全市整体GDP增速低了0.1个百分点。

青岛制造业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青岛传统制造业竞争力不足,轨道交通产业这几年遭遇周期调整下滑严重,汽车产业偏重于组装环节,技术含量不高,纺织、食品、化工等原材料加工业规模小、利润低。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起步晚,大力布局的集成电路、虚拟现实、新型显示等“高精尖”科技产品还没有上规模,且缺少具有引领性的新兴产业大项目。

这两年,青岛终于意识到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重新梳理了要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持续推动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具体工作中,青岛将专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标准抓好专业园区建设,坚持“一园一业”,落实“5个1”机制,实施专业园区“聚核聚链”行动,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园区考核评价办法,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打造青岛产业发展的“新名片”。从目前的趋势来看,青岛新兴产业也在快速成长。

2022年,青岛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锂离子电池、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4.9倍、65.6%、30.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3.5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68.3%、19.8%。

据统计,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7.3%,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是利润增长最快的工业行业板块。

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4.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假以时日,青岛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虚拟现实、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出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创新企业,青岛经济增长的动能才会更强劲。

       原文标题 : 24个GDP万亿城市,谁的产业空心化最严重?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慧城市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