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为何总富不起来? | 国家经济系列
导语:《国家经济》是『砺石商业评论』于2023年推出的一个重要文章专栏,试图从经济与人文融合的角度去解读全球各个核心国家的最新发展,以归纳出不同国家经济变迁背后的底层规律。本期我们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视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制约其发展的长期困境。
王剑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即便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都不错,如今的非洲大陆依然是全球最贫困的地区,战乱和饥饿如影随形。
因此,很多人将非洲的贫困与落后,大多归结于欧洲殖民掠夺的结果。
可事实上,非洲的文明会长期落后于欧亚的脚步,远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其中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
1
重新认识非洲
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非洲,但或许因为非洲黑人的关系,会有一个共同的概念——“黑非洲”。
事实上,非洲并非都是黑人,也有部分棕色人种和白种人。
非洲大陆被撒哈拉沙漠大体分为北部非洲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素有“非洲文明不是一个整体,北非是北非,非洲是非洲”的说法。
其中,北部非洲俗称“北非”,习惯上称为撒哈拉沙漠以北广大区域。包括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苏丹等国,主要是白种人为主的阿拉伯人,既有穆斯林,也有基督徒。
除此之外,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是一个以黄种人为主的国家;另一个非洲岛国毛里求斯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实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的后裔。
也就是说,非洲其实是一个黑色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兼而有之的大洲。
相比南非,北非因为石油资源丰富,经济明显更为发达。欧美等国习惯将北非大部分国家划为近东区域,从而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相区别。
横亘其中的撒哈拉沙漠的总面积约为932万平方公里,几乎与美国面积相当,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这里东起红海,西至大西洋,南达萨赫勒,总长度高达5000多公里,宽度也有1800公里。
可想而知,早年的非洲人想要穿越如此浩瀚无垠的沙漠相当困难。
撒哈拉以南非洲,又称亚撒哈拉(Sub-Saharan)地区,泛指撒哈拉大沙漠中部以南的非洲,这里才是人们熟悉的“黑非洲”,黑色人种占到90%以上。
整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面积大约为2000多万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的4/5,包含国家近50个,人口超过10亿。
为了阅读方便,本文将撒哈拉以南非洲简称为“黑非洲”。
按照地理位置划分,“黑非洲”又分为四个部分:西部非洲、中部非洲、东部非洲、南部非洲。
其中,西部非洲位于乍得湖以西,有16个国家,如尼日利亚、加纳、科特迪瓦等,是非洲人口最多的一个地理区域;中部非洲包括乍得、加蓬、安哥拉、刚果金、刚果布等9个国家,赤道横贯中央;东部非洲位于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之上,包括埃塞俄比亚至坦桑尼亚的9个国家和岛国塞舌尔;南部非洲包括赞比亚以南的13个国家。
不仅国家众多,“黑非洲”也是世界上拥有民族和语种最多的区域之一。
其中,非洲最大的民族班图人(Bantu),几乎遍布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此外,还有生活在埃塞俄比亚的最大族裔阿姆哈拉(Amhara)和生活在西非的豪萨族(Hausa)等等。
整个“黑非洲”的语言有上千种,其中包括了祖鲁语(Zulu)、绍纳语(Shona)和斯瓦西里语(Swahili)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区绝大部分的国家由于经历了漫长的欧洲殖民时代,直到二战以后才独立建国,导致现在的“黑非洲”地区国家基本以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本土方言仅在部分地区使用。
既然提到“黑非洲”,自然绕不开一个话题:这里实在太穷了。
长期以来,“黑非洲”给人的印象就是多数国家经济不够发达,经济发展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那么,“黑非洲”到底有多穷?
2
“黑非洲”其实并不穷
根据联合国数据,全球46个“最不发达国家”中,其中有34个位于非洲,贫困人口约为4亿人,几乎都居住在“黑非洲”地区;全球10个教育落后的国家,“黑非洲”地区占了9个。
因为非洲太穷,据不完全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联合国推动下,全世界向非洲提供的援助总额已经超过了2.3万亿美元,大部分都是提供给“黑非洲”地区国家。
但可惜这么多钱砸了下去,“黑非洲”很多国家经济依然没有较大起色,贫困地区的人口生活基本都在每天不到1.25美元的最低贫困线之下。
如果仔细了解一下“黑非洲”,不难发现,贫穷不应该是这里人的宿命。
非洲南部大陆拥有黄金、钻石、石油、铁矿、铝土矿和其他宝贵资源,且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比如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赞比亚,是世界第四大铜金属生产国,钴是铜的伴生矿,蕴藏量居世界第二;几内亚,铝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
刚果(金),被称为世界地质博物馆,铜蕴藏量占世界的15%、钴蕴藏量占世界的1/2、铌钽蕴藏量占世界的80%、钻石蕴藏量占世界的23%等。
南非,世界五大矿产资源国之一,铂族金属、氟石、铬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黄金、钒、锰、锆居第二位,钛居第四位,磷酸盐矿、铀、铅、锑居第五位,煤、锌居第八位,铜居第九位。
按理说,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这些“黑非洲”国家无论如何都不该如此穷困。
令人不解的是,“黑非洲”偏偏就是世界上最穷的地区。
为什么这里地产辽阔,物产丰富,尤其是矿藏资源丰富,却一直在贫穷的泥沼中无法脱身?
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先来看看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
“黑非洲”地区整体位置以赤道为中轴,呈现出南北对称的状态,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具有十分显著的热带特征,并且南北对称分布,从赤道到南北两侧分别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以及地中海气候。此外,在东非高原还有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这些气候中,沙漠、草原和山地气候都不太适宜古代人类文明发展。特别是沙漠和草原气候,水资源比较紧缺,不适宜古非洲人生存。
热带雨林气候区虽然雨量充沛,但由于过于潮湿闷热,且野兽和瘟疫众多,生存环境更加危险复杂,因此也不适合古非洲人生存。这使得早期的“黑非洲”人都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什么生产经验,更没有国家的概念。
即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对于生产力低下的“黑非洲”人没有实际意义,既无法开采、提炼,更不知有何具体用处。
毕竟,任何文明的诞生,首先是农业技术和生产力的共同出现。
简单来说,就是必须先填饱肚子。遗憾的是,人类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农业文明,“黑非洲”地区未能赶上。
3
缺失的农业文明
尽管早在一万年前,中东的两河流域就出现了农业文明,随后将相关小麦等种植技术传到了非洲北部,从而孕育了埃及文明。
但犹如“天堑”般的撒哈拉沙漠存在,直接割断了“黑非洲”和人类文明进程之间的联系。
不仅如此,非洲中部面积庞大的刚果雨林,野兽众多,蚊虫肆虐,也导致南北非洲难以顺利穿越。
气候的巨大差异和众多地理障碍,成为数千年内,特别是大航海时代之前,欧亚及北非文明难以进入“黑非洲”的主要原因。
由于地处热带,没有冷暖分明的四季,“黑非洲”地区的人们其实是以一年中的旱季和雨季来区分时令,艰难地将一年当成两年来过。
“黑非洲”也因此始终停留在原始渔猎社会,一直没能诞生农业文明,并找到逐步进化至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机会。
好在不会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黑非洲”人依然饿不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勉强可以填饱肚子。
原始渔猎社会期间,“黑非洲”人试过很多东西当主食,可由于不懂怎么栽培,还是得靠捕猎动物和采集果实来果腹。
没有固定的主食,使得“黑非洲”人只能永远奔波在寻找食物的路上,而且不辞辛苦。
BBC有部纪录片,记录了一个非洲的黑人追捕一只羚羊,跑了一天一夜,结果活活把羚羊累死。这不仅体现了“黑非洲”人捕猎的艰辛,也说明了他们为了生计比欧亚人多跑了数千年。
欧亚地区由于农业文明的不断演进,人口出现激增,部落变成了集镇,城市慢慢形成,并由此形成了国家,人类文明持续不断演化并持续传播到各地。
非洲的沙漠与雨林周边,尼日尔河流域、埃塞俄比亚、大津巴布韦等地,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容易接受到外来文明的洗礼,跨撒哈拉贸易和印度洋贸易而交流不断,但“黑非洲”就相对偏僻得多,也落后得多。
除了不会种植农作物,“黑非洲”人甚至没有成功驯化任何动物。
农业文明的代表不仅是丰收的各类农作物,还有驯化的牲畜,比如牛马羊鸡鸭等。欧亚文明成功驯化了上述动物,由此得到了交通的便利与食物结构上的改变。
“黑非洲”人曾经尝试驯化过斑马,可直到欧洲殖民者到来,也没有任何人成功驯化过斑马。
欧洲马可以驯服,亚洲马也能驯服,但非洲的斑马,任谁都驯服不了,那暴脾气是见谁咬谁。
其实,整个“黑非洲”地区就没有一种动物能被成功驯化,也可能造成当地人严重的挫败感。
关于环境、地理、资源等因素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在美国生物地理学家杰里德·戴蒙德(JaredDiamond)撰写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书中解释得非常清楚。
戴蒙德认为植物和动物的驯化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基础,对动植物进行长期的驯化和选育是人类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关键,而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
简单说,欧亚地区是因为有了粮食种植的经验,同时成功进行了动植物驯化,温饱不愁才有了文明的产生和普及。
因此,能快速融入农业文明的古代北非与欧亚的地缘联系远比南部的“黑非洲”更为密切。
欧洲的罗马帝国时期,位于北非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其实是作为阿拉伯国家和地中海国家,而不是非洲国家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
一句话概括,缺乏成熟稳定的农业体系才是“黑非洲”发展过程中的硬伤。
4
欧洲殖民者的“帮凶”
欧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其间有战争,也有贸易往来。
然而“黑非洲”地区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完全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数千年的历史中,整个“黑非洲”地区始终是以分散的部落为单位,哪怕唯一过渡到较为成熟的国家形态的努比亚王国,也只是同时代埃及文明的学徒。
由于“黑非洲”从未形成强有力的文明,南部地区各国谁都没有能力统治整个撒哈拉以南地区,哪怕是整个海岸区域都不太可能。
1434年,葡萄牙航海家希尔·埃亚内斯越过非洲博哈多尔角之前,欧洲的地图上只有亚欧大陆和北非,如今的“黑非洲”地区在当时都还属于未知地区。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大航海时代的欧洲航海者对于时代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对于北美洲和非洲人民来说,他们都是灾难的化身,而且都以殖民者的身份出现。
当欧洲殖民者抵达“黑非洲”地区时,这里依然处于氏族部落文明阶段。
没有文明的后果就是“黑非洲”人没有认同感,毫无国家和同胞概念,只要是部落之外的人,都被称之为敌人,而“敌人”是可以杀死或售卖的。
原本黑人部落间就经常冲突,彼此互将敌人养起来当奴隶,甚至无情地杀掉。可当他们发现,这些原本要杀掉的人能够换来钱和物品时,便走上了这条捕猎黑人同胞的“致富路”。
历史上,非洲奴隶贸易兴起于阿拉伯穆斯林进入北非后的公元7世纪末,他们把抓来的黑人贩运至阿拉伯国家以及波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当欧洲殖民者来到“黑非洲”后,也开始贩运黑人当奴隶充当海外殖民地的劳动力的勾当。
可慢慢地,白人奴隶贩子发现,自己只需用少量物资和金钱,就能委托当地的某些黑人酋长抓捕、管理和运输其他黑人。
当欧洲殖民者来到“黑非洲”后,他们怂恿当地的黑人酋长与贵族将部落里面原有的奴隶、战俘、罪犯以及权力角逐失败者,全部打包卖给了自己。
这些黑人酋长为此换来了武器、粮食、衣物,从而为黑奴贩卖大开方便之门。
从15世纪开始到18世纪末欧洲废奴运动的兴起,以贩卖黑奴为主的大西洋贸易持续了四百多年时间,期间让非洲大陆至少损失了上亿人口。
有历史学家认为,奴隶贩子每将1个黑人从非洲运到美洲,途中至少要牺牲10个黑人。
令人唏嘘的是,当欧洲殖民者决定结束黑奴贸易时,反对最强烈的居然是“黑非洲”的一些酋长,苦苦哀求对方不要停止黑人贩卖活动,因为觉得自己“财路”断了。
长时间的黑奴贸易让“黑非洲”不仅丧失了与欧亚文明共同进步的机会,使得当地政治、文化越发落后。同时,许多小的部落和部族就此濒于灭绝,大量土地荒芜,整个“黑非洲”地区的经济完全陷入崩溃状态。
可以说,现在很多非洲国家贫穷落后,跟昔日的黑奴贸易有着直接关系。
各国殖民者靠着倒卖黑奴,却赚取了丰厚暴利。他们在“黑非洲”,通过各地的部落酋长和黑人奴隶贩子,以几乎“白嫖”的价格将黑奴转手倒卖,赚取到高额的差价。
得益于源源不断的黑人劳动力,美洲的种植园经济有了蓬勃发展,欧洲各类手工业也有足够的原材料供应,从而引发了欧洲工业革命,逐渐走入工业文明时代。
无数黑人的汗水和鲜血换来了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繁荣,这是殖民者的耻辱,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不过,欧洲兴起的废奴运动并不代表欧洲人要撤出非洲。相反,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殖民者来到“黑非洲”,占地为王。
5
殖民者留下的“烂摊子”
如果仔细查看“黑非洲”国家地图,不难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国家的国界线近似一条直线,而非自然环境形成的边界。
实际上,这种有违常理的直线边界正是欧洲殖民者留下的印记。
二战之前,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3个国家独立。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欧洲殖民国经过反复博弈,最后按照经线和纬线的走向划分各自殖民地的“边界”,形成了独特的“几何线”边境线。
据统计,“黑非洲”的国家和地区有44%按经纬度划分的边界,30%存在着直线或曲线等几何线条边界,只有26%属于自然边界。
二战以后,非洲国家为寻求独立,想尽办法摆脱殖民统治,却又从殖民者手中“继承”了国界,保留下来这些笔直的国境线。
但是,用几何线条划分边界并没有按照现实自然环境和部族考虑,容易造成同一部族分布在多个国家,也使得不少非洲的部落联盟、雏形国家、酋长国、王国被完全打散,重归氏族部落状态。
而部族、党派、宗教、地区之间长期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导致社会动荡,进而影响了整个“黑非洲”的稳定和繁荣。
这种一盘散沙的状态其实是殖民者故意设计并乐意看到的,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目的是造成非洲很多部落对亲西方部落的敌视,通过蓄意挑起黑人部族间的矛盾,以此淡化白人和黑人的种族矛盾。
这也使得如今的“黑非洲”地区,被欧洲殖民者故意偏袒的亲西方部落,一旦白人势力撤出后,他们很容易就被其他部落盯上和报复,造成一幕幕惨剧。
更重要的是,欧洲殖民者这种偏袒会逐渐成为对某个种族或少数人的庇护,人为造成社会分裂和鸿沟,孵化出“黑非洲”国家诸多黑人利益集团。
强制为“黑非洲”划定国界的殖民者中,法国的影响力最大。
从17世纪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开始,法国殖民者逐渐将目标从新大陆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尤其是非洲大陆。
19世纪,法国加大了对非洲的殖民力度,到二战前总计在非洲拥有21块殖民地,覆盖非洲总面积的37%,与这些非洲法语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联系。
法国在非洲的21块殖民地可分为两大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以及“马格里布地区”,即北非地中海沿岸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这些殖民地在地理范围上占据了非洲总面积的37%,涵盖了当时非洲总人口的24.5%。
在所有欧洲殖民国家中,法国殖民扩张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即使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中,法属非洲殖民地相继获得独立,法国依然通过军事、金融等手段对这些非洲国家施展影响力。
这也造成很多“黑非洲”国家殖民化多年之后,许多留法或亲法的政治和社会精英忠诚的对象依然是曾经的法国,而非自己的祖国。
这种情况在“黑非洲”国家十分常见,导致许多“黑非洲”国家政治极为不稳定,内部腐败丛生,一言不合便兵戎相见。
6
“黑非洲”贫困的背后黑手
时至今日,即便“黑非洲”国家普遍获得了独立,但其实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军事争端不时发生,这与历史上的殖民地历史有着很大的关系。
甚至,欧洲殖民地国家彼此间的矛盾同样会转移到所属的非洲殖民地,使得“黑非洲”彼此间的文化、政治越发割裂和仇视。
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以及殖民者走后带来的权力真空,“黑非洲”地区在过去30年里,连续发生了埃塞俄比亚、苏丹、索马里、乌干达等内战,而且仍在蔓延。
频繁的军事冲突和战争直接或间接导致资源从更具生产力和社会效益的用途转移,不仅占据了本可以用来发展农业和经济的资金,也破坏了并不富裕的基建和农业设施。
战争和贫穷很多时候是个交替循环的过程,军事冲突造成人们流离失所并耗尽他们的资产,加上干旱等气候因素来袭时,粮食危机和饥饿会变得更加突出,再次加剧地区之间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引发更多的冲突。
饥饿带来的“黑非洲”社会动荡不安,又很容易吸引恐怖主义的关注。诸多极端势力乘虚而入,扩大势力范围,将这里作为其藏匿和活动的基地。
外来恐怖主义组织的入侵,加之本地恐怖组织的出现,让“黑非洲”成为了近年来全球恐怖袭击最频繁的地区。
战争和恐怖主义不仅造成人员的伤亡,还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让“黑非洲”并不发达的地区经济雪上加霜。
此外,越是贫困的“黑非洲”国家,腐败越是猖獗。各种贪腐几乎存在于其政治体系的各个层面,国家财富和资源永远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当所有的资源被少数人垄断后,结果就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甚至,诸多“黑非洲”国家的腐败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不仅拦截国际上的救济援助和贷款,还将本应由国家偿还的国际贷款靠压榨社会底层来还款。
国际社会援助某些“黑非洲”国家1美元,底层民众在没有获得1分钱补助的情况下却要还2美元,出现了“越借越穷”的荒唐局面。
与此同时,“黑非洲”国家本以为摆脱了殖民统治的非洲各国,没有想到,还要承受经济上的西方殖民主义。
无数西方财团旗下的跨国公司打着建设非洲,帮助开发矿产资源名义,实际却通过逃税、贿赂、滥用转让定价等行径来窃取非洲的自然财富。
联合国有一份调查披露,“虽然每年有1340亿美元流入非洲大陆,主要以贷款、外国投资和援助的形式流入,但有1920亿美元被攫取,主要是外国公司的利润、逃税等,结果是非洲每年净损失580亿美元。”
西方财团和“黑非洲”国家的利益集团相互勾结,长期维持着“非洲资源低价输出——欧美加工生产——欧美高价返销产品回非洲”的恶性循环体系,造成很多国家“国穷民更穷”,仅少数既得利益者越来越富。
7
疯狂增长的人口
“黑非洲”国家贫困,还有个重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
联合国人口司曾预测,从2015年到2050年,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增长将发生在非洲。
1950年,非洲只有2.3亿人;2015年,非洲已经达到12亿人;到2050年,预测将达到24亿人。
这些人口增长几乎都发生在“黑非洲”国家,因为这里的女性平均一生要生育5个孩子。
这其实是个令人恐惧的数据,因为目前“黑非洲”国家的饥饿率达到20.2%,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吃不饱饭的困境。
如果一个区域长期处于贫困和饥荒状态,应该人口越来越少才对,最起码不应该达到“飙升”这种状态。可“黑非洲”这种既缺乏粮食生产和供应,又保持极高的人口增长率的情况,又是为何呢?
首先,“黑非洲”地区的国家大多是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小农生产方式是导致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越是落后的农业国度,越是要靠足够劳动力数量来维持生产力。
其次,“黑非洲”地区社会结构上很多都是部落和村社制度,无论酋长还是村长,甚至部落所属的地区和国家统治者,“人多力量大”是一致的共识。前者希望通过增加人口来增强自身部落或村社的实力,后者也需要足够多的人口维持兵源和劳动力。
此外,“黑非洲”地区受传统生产方式和宗教因素等影响,很多妇女其实15岁左右就结婚生子,从而进入了长约30年左右的生育期,生5个或更多孩子极其常见。
更关键原因还是该地区绝大多数人口文化水平低下,几乎都是文盲,既没有相应的避孕手段和意识,也毫不在意孩子的未来培养,生育完全处于放任状态。
这种环境下有个令人痛心的情况:数据统计显示,“黑非洲”地区,由于医疗条件不足,超过1/3的婴幼儿活不过5周岁。很多家庭为了保证成年人口数量,只有通过增加生育数量来覆盖夭折的缺失。
此外,大量国际社会的救济即便被层层抽取,可对于毫无生产经验的底层民众来说,剩余的救济品已经是“天上掉馅饼”,而此类救济模式又基本按家庭人数分配,那肯定是孩子多多益善。
持续多年的国际救济,也使得无数“黑非洲”地区人民失去了奋斗想法。既然什么都不干都能有吃有喝,谁还会去努力呢?
可以说,气候环境、殖民地历史、经济结构单一等背景迟滞了非洲文明的发展,伴随人口众多与教育程度偏低,以及长期依赖国际援助等因素叠加,才使得“黑非洲”地区长期陷入贫困,无法自拔。
不过,“黑非洲”地区的落后,不仅仅是农业和工业的落后,根本原因还是自身文明缺乏足够的时间积淀,使得国家文化与忧患意识严重缺失。
对于“黑非洲”来说,技术和资金扶持容易,可如果希望像欧亚文明那样能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可能还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
原文标题 :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为何总富不起来? | 国家经济系列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