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四川市州为何执着建大学?

● 四川建大学谁是赢家?

● 高等教育如何助力四川地级市跨越式发展?

● 大学为什么愿意离开省城来到地级市?

● 疯狂建大学的背后真的没有隐患?

2024/03/28

“尊才、惜才、爱才;加大资金投入;搭建高质量平台……”今年两会,院士学者为中国中西部高等教育如何“雄起”献言献策。

而在中西部,四川的高等教育正在雄起

2月21日,四川再度新增两所高等职业学校,分别为西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都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据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到2024年四川已新增高校32所,而这还不包括各地设立的各高校分校区,若是将新增高校校区算上,截至2024年3月1日,仅不完全统计四川新增高校(校区)就达到45所!

然而,2017年之时,整个四川也不过109所大学。短短6年时间,增长近1.5倍,足见这些年,四川在教育领域下的功夫。

01

四川为何执着建大学?

细究四川新增大学分布情况,建大学里地级市是主力军,新增大学除4所在成都外,其余均在地级市。其中宜宾一城贡献10所大学(校区)高居榜首,是德阳、眉山的两倍。

曾在招商中被企业问及人才问题的宜宾,彼时只有两所学校,谈不上人才,这也一度成为制约宜宾跨越式发展的短板。被人才问题困住的不只是宜宾,还有四川其他各地级市。

比较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四川各市州中,大量地级市常住人口为负增长,成都的常住人口增加最为明显,其数量甚至超过了四川常住人口增量的总和。这说明,四川省各地市州的人口流动,很大一部分流向了成都。成都强虹吸仍在持续带走地级市的活力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已不可逆转,未来,年轻人口将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抵抗城市极化虹吸,是横亘在四川各地级市面前的难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岳昌君教授的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选择工作地点时存在两种显著倾向:1、回生源地就业;2、在学校所在地区就业。

建大学无疑是这场人口争夺战的最佳切入口。

大学落地必然带来大量年轻人聚集,而年轻人的到来,势必促进当地消费的增长与升级。

据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大学城商圈生态研究与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2022年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已达到1076万,中国大学城商圈平均可覆盖20.4万人口。随着高校及其师生数量的不断增长,消费观念的升级,师生对商业设施、商业服务的需求随之增加,加上多数大学城校区在离市区稍远的距离,可以较大限度地聚集城内人口在区域内消费。

以宜宾为例,曾只有两所高校,在校人数2.5万的宜宾,在拥有12所高校后,在校人数已达10万人。2017年前,宜宾大学城所在地还是一片荒地山坡。现如今已是现代化校区林立,大学城门口极具科技感的商业街也已开门营业。各大连锁品牌纷纷入驻,吃喝游购娱多产业全方位发展。仅7年时间,荒地山坡已变成了繁华闹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大学城主要消费群体月均消费集中在501-1000元(49.5%),消费频率为每周1-2次(51.8%)。那么,以每位大学生月消费750元进行估算,一所2万学生规模的大学共计每年带动约1.5亿元消费。

图源:宜宾新闻网

中国传媒大学与俺来也(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洞察白皮书》显示,大学生日常消费以食品、生活用品为主,76.5%的大学生一周至少有1次网购,70.9%的大学生一周至少去校内超市、小卖店购物1次。瞄准线上,部分电商平台甚至推出针对校园渠道与学生群体的服务,如京东的学生认证、淘宝的大学生频道等。对于电商平台而言,校园渠道成为关注和开拓的新着力点。从中也可窥见以大学生为目标群体的校园消费的潜力。线下可直接推动校园所在地商圈的发展,而线上消费也可进一步促进所在地运输、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物流产业链的发展。

此外,休闲娱乐也是大学生生活费的用途之一。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大学生年度消费规模估计超过7000亿元。大学生不仅在消费规模上具有较大的潜力,而且在消费模式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消费渠道、支付方式多样化外,大学生在社交娱乐方面的消费多样化更直接推动附近商圈形态发展,例如新兴的沉浸式游戏娱乐:剧本杀、密室逃脱、VR体验馆等产业的逐步完善。

宜宾三江新区大学城/图源:宜宾三江新区

而这只是大学作为消费主体的实力,当他们转为生产力,继而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则会迸发更加惊人的力量

建大学,最立竿见影的好处就是培养大量人才,激发创新活力,进而提升地方科教实力,加速当地产业转型,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更进一步,如若这些人才在周边创业、就业从而在大学周边形成产业集群,还能再度留住人才、吸纳更多人才,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带领城市走上新台阶。

安徽合肥是最鲜明的例子。依靠中国科技大学,合肥从20年前“籍籍无名”GDP排名全国八十开外的“小县城”到GDP跻身全国二十强的中国风投之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科技创新策源地、新一线城市。2022年合肥人口增长甚至超越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苏州等老牌大城市。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图源:科大讯飞

原因无他,中科大带来的科技创业浪潮成为合肥发展的强力引擎。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学子在合肥创立的科大讯飞,作为智能语音领域独角兽总市值已超过1600亿元。而中科大给合肥带来的不止智能语音,还有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高新产业。

此外,依靠中科大等高校智库资源,合肥市政府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创投机制,让合肥成为最牛风投城市。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合肥一出手就只有没有,一系列精准“神操作”为合肥发展添上了新动力。

图源:京东方官微

由此,合肥经济结构快速调整优化,GDP也随之飞升,突破万亿大关。

合肥模式并非不可复制,近年来宜宾就走在同合肥相似的道路上。宜宾大学城始建于2016年,此后宜宾围绕产业招引来成都理工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四川轻化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工业学院、邓中翰院士工作站等院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培养出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与此同步,2019年,全球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宁德时代落地宜宾,斥资100亿人民币,在宜宾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此后,宜宾动力电池产业整体规模迅速壮大。2022年,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实现工业产值889亿元,同比增长4.54倍。宜宾登上“动力电池之都”的宝座。

图源:宜宾新闻网

去年宜宾科教升级带来的高新技术产业也保持着极强的增长势头:晶硅光伏净增长、新能源汽车增长71.5%、动力电池增长19%、智能终端增长18.5%、酒类增长8%。

借由各新质产业的发展,宜宾也一跃成为四川省探花,可见大学与产业的共同促进对城市的影响力之大。

大学蕴藏的实力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吸引力可谓超前。难怪各地级市都疯狂建大学。

02

为何地级市是高校落地的首选?

是什么,让高校与地级市实现了双向奔赴?

政策优惠,建设成本低。

以宜宾为例,为破除制约发展的高等教育短板,宜宾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宜宾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明确要建设大学城和科技城(简称“双城”)。

图源:宜宾青年

相应地,宜宾确立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高校落地。一方面开创性成立了市双城建设服务局,为“双城”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组建市科教产业集团,负责“双城”项目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变政府投入为企业投资,市场化方式解决资金问题等。同时,宜宾还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建设的意见》《宜宾市科创中心入驻机构和团队扶持及管理试行办法》等10余项政策文件,对于招引的高校、科研机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供“拎包入住”服务,并在设施设备、房租装修、运行经费、科研补贴、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

而这只是最直接的好处,更深层次来说,落地地级市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

地级市招引高校往往会以当地产业为依据,便于形成产教研融合的布局。对于高校来说,这有利于其科研成果转化。

比如,宜宾中星技术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共同推动安防视频监控系统领域的产业升级,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欧阳明高院士在宜宾设立的院士工作站,产生了大量的授权专利和新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德阳通过产教融合需求调研,促成了飞机零部件加工等领域的校企合作意向,也推动了相关科研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

同时,相关产业也有利于高校学生对口实践,提高能力。

如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同样瞄准培养“新工科”人才,已在当地遴选优质企业,共同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推进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链条、各环节。该校副校长黄琦说,“校企双方还共同修订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优化。”

图源:成都理工大学

如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通过产教融合,将教育与本地白酒产业紧密结合,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和实际工作环境,增强了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又如德阳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现代化的产教融合平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与实践融合,完全不愁就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在,无疑能吸引更多学生前往报考,对学校自身发展非常有利。

03

疯狂建大学背后的隐忧

看似双向奔赴妥妥多赢的背后,疯狂建大学也有隐忧。

能对口就业必然能吸引大量学生报考,但如果相关专业当地没有需求,学校离发达城市较远,就会影响其招生。而在人口锐减的形势下,这种影响将逐步扩大,未来大量学校可能面对的是无人入学的情况

同时,异地校区办学成本高,发展规划常与当地需求不相符,造成严重资源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各市州可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尤其是德国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成熟模式。通过这种借鉴,四川省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还能加强产学研三方面的深度融合,从而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具体而言,四川各市州在引进高等教育资源时,应采取精准化策略,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而非单纯的数量扩张。这意味着在引进高校时,应优先考虑与本地产业布局相匹配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相连。

当前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及,要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换言之,大学来到中西部地市级办学是国家鼓励的。这是四川各地级市的重大机遇。相信抓住这个机遇,四川还将跃出新的黑马。

-END-

作者:王柔

编辑:吴遇

设计:凡入设计

审核:Vie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政府网站,请原作者与编辑联系以奉稿酬)

原文标题 : 四川市州为何执着建大学?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慧城市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