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杭州成为硬核科技策源地?
偶然必须在适宜的土地上才能生长,必然也在偶然中孕育。
文 | 浩然
本文为商隐社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
今年刚开启还没多久,要说最火热的城市,那非杭州莫属。
人们惊讶地发现,推出国产3A游戏巨作《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今年初震撼全球的DeepSeek以及央视春晚舞台上秧歌机器人背后的宇树科技竟然都来自杭州。
除此之外,杭州还有国内脑机接口头部企业强脑科技,四足机器人领域绕不开的云深处科技,以及具备全球最大的可交互三维数据能力的群核科技。
他们作为“杭州六小龙”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成为杭州逆袭的代表企业。
一些省市对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比如在前几天的广东新春第一会上,广东省委书记特别提及三家明星企业:华为、深度求索(DeepSeek)及宇树科技。
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于7日、8日接连发布文章《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抛出了灵魂拷问:为什么这些“科技新贵”没有诞生在经济发达的江苏,而是选择了杭州?
2月10日晚间,济南媒体也发文《杭州“六小龙”出圈,给济南什么启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杭州“六小龙”出圈,济南该向杭州学什么?
这些问题同样成为很多城市的开年第一问。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阿里逐渐成长为电商巨头之后,上海主政者发出的反思:上海为什么生长不了马云?
尤其是在马云讲到“阿里一开始是在上海,后来回到了杭州”后,上海更为失去这样一个由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巨型企业感到相当遗憾。
这次最感到遗憾和紧迫的当属广东: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上大学前的成长轨迹都在广东;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事业甚至起步就在广东;冯骥的游戏科学最初在深圳注册,却在杭州开发出了《黑神话:悟空》。
“杭州六小龙”里,还有不少核心成员曾在广东成长、求学和创业……但他们最终没有选择广东,而是在杭州创业。
城市之间的产业竞争是相当激烈的,直接关乎城市的未来。多年以前,我在国社旗下某智库型媒体任职时,负责区域经济版块,当时搞了一个“城市着急了”系列,很受读者喜爱,那时正值中国各大城市争相布局工业、勇猛突围时期,所谓“着急了”是指城市想要迅速进行产业布局的紧迫感。
当时最能反映大城市间“你追我赶”布局产业的一句话是:前面标兵已远,后面追兵将至。
前几年舆论还在担忧有着“电商之都”“动漫之都”等称号、网红遍地的杭州产业偏“软”,制造业相对弱势,转眼间杭州便以一系列新锐科技企业的诞生晋升为又一个“创新之城”,成为很多城市眼中的“标兵”。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杭州如何发生了这样的蜕变?
杭州的蜕变没有“一招逆袭”的爽文,背后更多是区域内各种因素不断拉扯、平衡,在艰难求索、试错中寻找最优解的过程。
杭州有西湖,曾是京杭运河的南部端点都会,历史上富庶千年。但在发展工业化的时代,杭州的区位优势其实并不太占优势:
缺乏工业发展所需的地矿资源,市区背靠西湖和群山,城市发展空间非常有限,算是中国最小的省会城市之一,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力严重不足。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杭州的经济活动主要在西湖周围兜兜转转。而且杭州作为旅游城市,考虑到环境因素,重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即便如此,依靠市场化改革先发红利和一批胆大敢干的企业家的突围,杭州发展起了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包装造纸等轻工业,涌现出了以冯根生、宗庆后、鲁冠球“三驾马车”为代表的企业家。
但局促在西湖,杭州工业就无法舒展开来发展。于是在21世纪初,杭州开启了东拓西扩,萧山和余杭撤市设区并入杭州,市辖区从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在全国副省级城市里排名第五,人口也翻了一番,产业发展获得了空前的空间和人力资源。
与此同时,杭州顺势推出了“工业兴市”战略,开启了GDP增速最快的10年,直到全球金融危机汹涌袭来。
众所周知,浙江以“轻(轻工业)、小(中小企业)、加(加工业)”的的所谓“小狗经济”——体型娇小的若干主体身手敏捷、高度灵活,围绕共同的市场目标,在无缝化的分工协作中凝聚而成强悍的攻击力量闻名于世,也形成了为数众多的产业集群,比如萧山化纤产业、余杭家纺产业、南阳制伞业。
这些产业集群是顺应市场经济法则和当地资源禀赋的产物,但基本都以价格低廉作为“杀手锏”,讲究薄利多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需求大量减少给这些企业带来了极大冲击。
再者,随着竞争加剧,很多产业集群无法完成像乐清电气产业那样的涅槃升级,想要继续走低价模式就只能往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转移,或者被淘汰。这就造成了当地产业的空心化。
面对原有产业大浪淘沙,可持续性遭到冲击的难题,杭州在金融危机前后布局新兴科技及服务行业,提出“服务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其实就是基于区域内地矿资源缺乏、原有产业遭受打击且转型慢,而环境优美、人才素质高的优势比较适合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的转移。
随着工业滑坡,2009年至2013年,杭州GDP增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一度退至最后一名,工业产值也被宁波超越。
与此相映衬的是,杭州的旅游、电商、文化、房地产、金融、商贸、物流、中介等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2011年就已过半。
这时期阿里、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已经长大,杭州又果断把信息经济作为发展重点,后又提出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杭州数字经济的强悍无需赘述。现在看来,杭州几乎从头到尾吃到了数字经济的红利。尽管其GDP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排名总在第8名左右徘徊,但互联网上代表顶级城市称谓的“北上广深”已悄然变成了“北上广深杭”。
对一座城市的认可往往体现在“用脚投票”,杭州对新经济的追逐创造了大量新形式的就业机会,2016年杭州人才净流入高达8.9%,超过了北上广。在加上G20和亚运会之后,叠加“盛事效应”,杭州更是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第五城”。
但以电商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对于杭州来说并非是突然蹦出来的“天外飞仙”,而有着特定的经济土壤:浙商早年受限于本土资源的缺失,需要游走四方卖货,使他们长于营销,有人甚至说浙江经济是“卖”出来的。像宗庆后、钟睒睒,都有着极强的营销才华。
作为浙江互联网产业引爆点的阿里,也正如马云早年所说,就是“互联网版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只能说这是杭州摸到了适合本土发展的产业模式。
但另一面,在相继成为“电商之都”“直播之都”“网红之都”后,杭州产业也陷入到了“脱实向虚”。
2018年,杭州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405亿元,仅为深圳的37%、广州的55%。杭州工业投资规模也连年下降,相比武汉、南京等动辄数百亿的工业大项目,差距较大。
在一次杭州政府召集的讨论制造业发展的会上,宗庆后不无感伤地回忆:
“忆往昔,杭州的轻工业曾是那么兴旺,空调厂、电扇厂、自行车厂、电表厂、杭丝联、浙麻、杭一棉、杭二棉、新华造纸厂、杭州食品厂等轻工业各门类工厂几乎都有,而且业绩都不凡,在全国亦小有名气,但这些年几乎都看不到、听不到了。”
还有,随着消费互联网逐渐达到天花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越来越乏力。2022年杭州GDP增速只有1.5%,不仅逊色于其他省份同水平的竞争对手,在浙江省内也最低。
在此之前杭州就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9年推出“新制造业计划”,目标悄然从“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变为了“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这意味着杭州要用数字技术促进区域内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力量。
但无论数字经济还是实体产业,背后的关键还是科创力量。
所以这些年,杭州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浙江大学等数字创新平台及高校纷纷投入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研究。智能物联、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等产业也被作为主攻方向。
杭州在2021年专门成立了钱塘区作为打造先进制造业的基地,主要布局“车药芯化航”五大产业。钱塘汽车产量占到杭州的80%以上,生物医药产业营收比重占到杭州的近一半。
“杭州六小龙”正是杭州在这个转型阶段企业的代表。
除此之外,睿兽分析发布《2024全球独角兽企业观察报告》显示:2024年底,中国现存独角兽企业510家,杭州占据34家,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位居第四。
从杭州产业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杭州几乎是中国最积极追逐新经济力量的城市,这主要有这么几点因素。
一是杭州民营企业发达,“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杭州连续20多年蝉联全国城市第一,民营企业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参与者,民营企业家总是在发挥所长追逐商业机会。当杭州经济陷入低谷时,总有一批民营企业冒出来力挽狂澜,从最早的娃哈哈、万象集团,到阿里、网易、吉利,再到“杭州六小龙”。
二是杭州时刻处于激烈竞争中。长三角城市群是遍布强手的,尽管杭州做出各种努力,但在某个层面上都有更强的:工业干不过苏州,金融干不过上海,科教干不过南京,外贸干不过宁波。这几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后来者”合肥在高端制造业上也相当出色。
如果发展水平跟不上,很容易就被旁边的城市“虹吸”。当年杭州与上海刚通高铁时,杭州官员担心的也正是“有可能杭州的那些企业家全跑到上海去了,杭州就没戏了”。
强敌环伺使杭州无法酣睡,始终在寻找更具差异化的发展路线。
三是杭州对于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洞察和精准判断。对于城市发展来说,管理者提早布局是极其重要的,很多城市就是在原有产业增长乏力,或者占重要地位的巨头企业倒塌、迁移之后,产业发展陷入困境,甚至进入城市收缩环节,比如美国“汽车城”底特律。
而我们能看到,杭州总能在原有主导产业逐渐式微后,扶持出新的产业和生态。
在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中,最早看到趋势并大力下注极其重要。北京之所以能成为“互联网之都”,从最早的百度、搜狐、新浪、盛大到小米、滴滴、美团、字节、快手等都扎堆在这,就是因为在互联网刚进入中国时,北京得风气之先,对互联网产业最为重视,互联网基础设施也最完善,形成了中关村,吸引了陈天桥、李彦宏、张朝阳等互联网精英,这就使其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初始优势。
如果政府持续对产业进行培育,就会在初始优势的基础上加速产业集聚,同时会有知识溢出,不断促进创新,所以后来互联网的新模式很多都是在北京的互联网公司中产生。
杭州这次为什么能出现“六小龙”,成为新一轮硬核科技策源地之一?
一方面就是上面提到的,这座城市积极追逐和布局新经济力量的特性,使得它这次成功押注了以“六小龙”为代表的企业。
另一方面我认为来自于一种偶然与必然的持续互动。
一个人选择在哪个城市创业其实是一种偶然。偶然来到一个城市的创业者,看到当地政府押注所在行业的眼光和力度,体验到一流的营商环境,长期接触下来便对自己在此创业成功就有了更多确定性。当越来越多创业者有了这种确定性,他们就更能产生集聚,新模式、新技术就随之产生了,从而让创新爆发于此地成为必然。
原文标题 : 为什么杭州成为硬核科技策源地?

最新活动更多
-
限时免费立即试用>> 燧石技术,赋光智慧,超越感知
-
即日-3.21立即报名 >> 【深圳 IEAE】2025 消费新场景创新与实践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全数会2024电子元器件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三菱电机红外传感器的特性以及相关应用领域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