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是解救国产手机的良药吗?
可穿戴能替代手机?
当然也不是所有厂商都甘心屈居在苹果之后拾人牙慧,这其中就不得不提谷歌当年惊世骇俗的Project Ara计划。
Project Ara 把传统的智能手机「分割」成多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相对应的模块,从而满足更加个性化的需求。
当手机的性能不足以满足需求时,用户可以单独更换手机性能对应的模块,从而延长手机的使用周期,减少电子垃圾。
在最初的 Project Ara 设想中,SoC、内存等核心部件都是可以拆卸的,从而让用户未来在硬件性能不能满足需求时来自由更换。
不过之后随着开发团队意识到难度过于巨大,而后在Project Ara原型机中,SoC、存储器、屏幕等核心部件也变成了不可拆卸设计,Google将重点转移到了通过模块化设计来提供差异化的功能上。
谷歌没有延续模块化的光辉,随着2014年负责该项计划的摩托罗拉被收购,重任也随之落到了联想身上。
在2016年年中,联想旗下摩托罗拉发布了模块化手机Moto Z,同时还推出了包括电池、投影、音响、摄影等在内的几款模块。
不过由于模块本身定价太高以及实用程度不足,联想的模块之旅并未成功。
在模块化思路外,谷歌和微软也曾幻想通过MR技术改变目前智能终端形态,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Google Glass和微软的Holoens。
Google Glass外形与眼镜相似,实际上就是微型投影仪+摄像头+传感器+存储传输+操控设备的结合体。右眼的小镜片上包括一个微型投影仪和一个摄像头,投影仪用以显示数据,摄像头用来拍摄视频与图像,存储传输模块用于存储与输出数据,而操控设备可通过语音、触控和自动三种模式控制。
它具有智能手机的功能,用户无需动手便可上网冲浪或者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同时可以用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等。
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在参加TED大会时表示:“目前的智能手机都是阉割机,谷歌眼镜才是未来。”
微软Hololens全息眼镜是融合CPU、GPU和全息处理器的特殊眼镜,通过图片影像和声音,让用户在家中就能进入全虚世界,以周边环境为载体进行全息体验。
用户可以通过HoloLens以实际周围环境作为载体,在图像上添加各种虚拟信息。用户可以在上面玩游戏、通讯等等。
穿戴式设备智能设备给了人们一个美好的幻想,但是受限于目前技术发展、成本考量以及公共安全等各方面原因,Google glass项目被谷歌暂停,微软的Holoens也在发布两年后暂未更新。
或许它们可以取代智能手机,但很明显还不是现在。
突破口在人工智能
在大的框架暂时无法突破,也有厂商在这个框架内尽力补足。
比如OPPO和vivo在近期发布了真全面屏的Find X和NEX,一举撕掉了以往没技术依靠营销驱动的的标签。
在品途看来,OV的创新在于率先采用升降式摄像头,减少正面传感器占用面积,增加屏占比。
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这项技术需要通过微型步进马达、独立驱动IC、精密控制算法的配合,精准控制升降行程。
其中,负责机械传动的硬件装置由步进马达、减速箱和传动丝杆三部分组成。每一次升降,都依靠步进马达的扭转产生力量,通过精密减速箱放大扭矩,带动丝杆转动,提供足够的传动力量,带动前置摄像头完成数万次升起和降落回收的动作。
为了配合正面听筒缺失,OV在手机上首次使用了全屏幕发声技术。OV的创新也为业界竖起了一道标杆,据了解今年下半年起一大波采用升降式摄像头的全面屏手机已经蓄势待发。
那么除了真全面屏外,我们还有什么技术创新可以期待?
柔性显示技术或者是其中之一。通过探索全新柔软的显示材料,显示屏等显示设备可以实现随意折叠或者卷曲,极大突破了显示产品的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目前,柔性显示技术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被应用在全曲面+全面屏的智能手机上。
目前已经有消息显示三星、微软等一些国际大厂已经在研发真正可以对屏幕进行折叠的设备,所以在未来能够打破现在“千机一面”尴尬境地的任务或许将由柔性屏来完成的。
AI与智能终端软硬融合也是未来可期待的重头戏。
智能手机领域的人工智能概念通常指代的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神经引擎协处理器。我们的智能手机有越来越多的任务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监控,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AI的出现有多大提升?
首先,在提升性能表现方面,AI处理器可以分析用户与智能手机的日常互动,统计用户界面与性能极限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的对内存进行分配。系统能知道接下来用户需要做什么,并且做好准备。
AI平台可以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帮助确保实现性能平衡,防止出现资源分别不均衡造成的性能下降。
其次,在自适应拍照方面,AI的计算有助于提升人像模式的效果,自动选择应该对哪个区域进行模糊,以及如何达到最具有艺术性的景深效果、强调画面主题,自动对焦。
最后,AI对于用户操作的习惯和逻辑也有学习性和适应性。随着AI系统对智能手机的了解越来越多,它可以更好的改善和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
这些功能目前手机厂商都已经逐步开始应用,但要让用户在操作层面上感知还需要时间。
我们见证了诺基亚的辉煌,见证了iPhone的横空出世,看到了谷歌治下的百花齐放,也经历了ios、android、windows phone之间的三国厮杀。
大时代的背景过后,面对现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平和与放缓在我们看来显得有些索然无味。
或许对于现在而言手机创新已经进入瓶颈期,但我们对于未来仍需抱有更多期待。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8日立即报名>>> 2024工程师系列—工业电子技术在线会议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