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的华为云,将带来什么样的未来?
AI应用的三类场景
人工智能在问世的半个多世纪里,经历了三起两落。2016年,韩国棋手李世石与谷歌AlphaGo的较量,可以说是人工智能再次崛起的引子之一,而现在它理应迈向更高的层面。
华为云BU副总裁、EI服务产品部总经理贾永利认为,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的主战场一定是在不同的行业里面。
实际上,2018年里华为在八个行业的200多个项目中所做的,就是这一类的工作——让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真正发挥作用。
目前人们能够更为明显感受到的人工智能,尤其是2C领域内的很多应用,其实只是一种狭义而非泛化的人工智能。华为提出“+智能,见未来”,则是希望在行业场景化的前提下,以人工智能能够驱动产业发展,并产生价值。
基于此,华为将不同行业的AI应用场景总结和划分为三类,分别是海量重复场景、专家经验场景以及多域协同场景。
快递物流就是典型的海量重复场景。以华为云与德邦物流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例,此前德邦物流的物损率非常高,虽然有上万个摄像头可以监控整个流程,但是却没有足够的人力去查看……通过引入华为云人工智能,德邦物流的物损率最终降低到合理的范围内。
医疗诊治则是常见的专家经验场景。我国是医疗资源短缺的国家,尤其是疑难杂症方面。
因为当地医疗资源的匮乏,国内的很多病患选择到北京上海寻医问诊。然而即便是如此,他们在大城市的医院里也很难挂到号,因为医生的精力终归有限,无法额外进行更多的诊治。
贾永利强调,人工智能当然不能取代医生,但是它可以分担部分工作,让医生更多腾出时间。譬如“看”X光片,为医生提供初步的建议。以上这些在华为云的案例中已经有充分的体现,真的是效果拔群,而且人工智能不会像人类那样出现“眼花”和“疲惫”等状况。
多域协同场景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它主要是在工业制造领域。以合成纤维生产为例,我国多数企业的生产控制过程是非常粗放的,浪费的情况比比皆是,效率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实践证明,通过对各种原有的参数进行测试和修正,华为云人工智能做精细化的调优可以提升20%——这正是“+智能”的巨大价值!
云服务的“芯”赛道
广大的云计算用户应该已经感受到,国内的云服务正在自下而上地发生着某种细微而深刻的变化,并且呈现出达尔文式的物种演变特征。
继全场景全堆栈之后,底层的芯片已经成为华为云的新名片,去年全联接大会发布昇腾310与910芯片的言犹在耳,基于7纳米工艺的鲲鹏920处理器又在日前横空出世。
从“芯”出发的华为云,算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率先迈入智能计算新时代。换句话说,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到“芯”的赛道。
或许有人会说,华为云将芯片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否违背了云服务本质和初衷呢?
郑叶来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云服务的本质是将计算资源、网络资源、软件License等,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动态和易扩展地加以提供。
云服务的1.0时代解决的是便捷的问题,客户能够更加便捷地通过互联网得到各种亟需的资源,然而所费不赀。随着业务进入深水区,客户需要极致的性价比,惟有如此创新才能持续,这也正是云服务2.0时代的真实诉求。
现在的云服务恰恰走到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它需要的是软硬件包括垂直应用的全面优化,原有的通用CPU和GPU已经力有不逮,惟有在底层采用专用的芯片才能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场景。
“今天的云服务厂商如果不做硬件的话,未来自己都会心虚,无论有没有那个能力都要去搞。”郑叶来认为,华为具备芯片能力,这种从芯片底层的能力加持,本身就是华为云的自然选择和进一步进化。
实际上,华为云并非是独行者。
譬如微软就在Azure中大量引入了FPGA,加速处理人工智能的实时数据;亚马逊更是早在2015年就收购了一家芯片公司,并在AWS re:Invent 2018上发布了专用的机器学习芯片——显然,几家大厂均已看清了未来云计算竞争的“芯”趋势。
“未来的云服务有两种,一种是爬南坡,一种是爬北坡,最终目的都是实现软件、硬件资源的服务化。”郑叶来表示。
以芯片和智能为核心,华为云将串联起自身的不同能力与优势,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坚定战略方向,深耕行业市场,继续做业界发展最快的那朵云。
最新活动更多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即日-3.21立即报名 >> 【深圳 IEAE】2025 消费新场景创新与实践论坛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