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距离你家门口还有多远?
最近谷歌中国开始新一轮的PR,其中一项是在知乎发起品牌提问,内容是“哪件事让你开始相信AI就在身边”。抛开这个问题中谷歌想对“猜画小歌”一类项目的宣传不说,“让用户相信AI就在身边”这件事,其实是很多科技企业2018年to do list上的重要一项。他们用各种堪比科幻大片的VR解释自己的新产品、推出各种与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相关的H5/小程序、把智能二字塞入各种功能……说到底就是像告诉用户们,这次我没吹牛X,AI真的来了。
可在另一方面呢,巨头们又高呼起产业AI、产业互联网等等赋能B端的口号,把技术能力输送到工厂、农田、银行之中。人们疾呼着,中国企业的toB时代终于到来了,技术升级正在改变一切。
让用户见到AI和让产业用上AI,可以说是去年一年科技企业的两件大事。这两件事情其实是两个有部分相交的圆,其中有重叠的地方:普通人会看到街上的无人零售店、会在银行刷脸办业务,这些都是经由产业AI传递给消费市场的。但其中更多的是不重叠的地方:用户们永远不会知道手机地图给出的导航路线背后有多少计算,而对于他们所期待的神奇机器人,没准是像索菲娅一样的假AI网红。
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路径,让消费市场与AI不再以产业为媒介从边缘相融,而是让普通人也笃定地知道,这就是我身边的AI、是我使用的AI?
成为身边的AI,硬件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可对于科技巨头们来说,冲击AI消费级市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一般来说,通往AI消费级市场有两种途径,软件和硬件。
从软件市场来说,让消费者感受到AI不是什么难事,但让消费者感受到AI之后所带来的意义就很难说了。例如美图秀秀、天天P图这些主打拍照的App,或是快手、抖音这类短视频App,以及搜索引擎、资讯信息流等等,无一不应用上了AI技术。
但对于软件市场来说,AI技术虽然称得上一剂重要的调味品,却也仅仅只能综合提升用户体验而已。何况市面上几乎没有哪些软件能做到仅仅依靠AI特性实现收费,大多数还是通过用户流量进一步撬动收益。就算是因主打神经风格迁移火起来的prisma,也仅仅只能作为一款工具类产品而存在,在存量市场中苦苦挣扎。
但在消费级硬件上,可做的文章就多得多了。很多新兴硬件,本质上就是一种技术的集成,例如运动手环、蓝牙耳机以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复活的VR眼镜。而且相比软件,硬件产品本身拥有更强的收益支持。
在去年,智能音箱的出现算是AI消费级硬件的一个典型。虽然目前智能音箱还面临着无序低价竞争、水平参差不一、配套功能缺失等问题,但好歹是凭借自然语言处理一项AI技术,打开了一块不小的增量市场,暂时获得了胜利。
如果说智能音箱在让技术触碰消费市场这件事上获得了成功,那么下一款消费级AI硬件会是什么?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4立即参与>>> 【限时免费】安森美:Treo 平台带来出色的精密模拟
-
2月28日火热报名中>> 【免费试用】东集技术年终福利——免费试用活动
-
即日-3.21立即报名 >> 【深圳 IEAE】2025 消费新场景创新与实践论坛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